玦、矢及“绣衣”在古代的意象!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8 03:44:30

卫懿公,这个卫国的第十八任国君,多数人对他的历史印象,大概脱离不了因为养鹤而失国的这一污点!但其实,卫懿公也是一条铮铮汉子!更是一位战死沙场,慷慨捐躯,勇赴国难的烈士!尤其他作为国君,能够以身垂范,不但勇敢的走向战场,而且为了保护卫国更多的战士免于死难,自己竟然“不去其旗”,主动吸引狄族围攻,至于战死,这该是何等的勇武,何等的大义凛然!单就这一点,卫懿公就高出鲁庄公一大截!想当年,乾时之战,鲁国败绩,鲁庄公让秦子、梁子打起国君旗帜出走下道以吸引齐国军队,而自己却偷偷下车徒步逃归鲁国。

应该说,卫懿公最后的壮烈牺牲,是有所准备的!而不应看作是战场上的意外。因为就在狄族大举入侵之时,卫懿公言行就表现出了“一去不返,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按照《左传》鲁闵公二年的记载,卫懿公出征前,赠与石祁子玦,赠与宁庄子矢,并交给国君夫人一件绣衣,嘱咐他们共同守城。《左传》所能表现的卫懿公悲壮,其实就在于他临行所赠的这三件东西,以及这三件东西所能表达的意向之中。《左传》原文是:

“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

作为今天的读者,要理解这段文字,就必须弄清楚古人对于赠玦、矢以及绣衣所要表达的意涵。为此,需要对于玦、矢、绣衣这三样东西的表达意涵做逐一分析。

一、玦。《广韵》解释,佩如环而有缺者为之玦,最早的作用据说就是为了方便挂弓弦。其形状如图1。按照荀子《大略》所记,“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可见赠玦本身包含着诀别的意涵。如果卫懿公当时赠与石祁子以玦,主要包含着诀别的用意,则可以想见,卫懿公此去,是抱着必死的信念。而这样的信念,与卫懿公在战场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卫懿公是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为国捐躯准备的!

但是玦的用意,应该不止于此。按照古人的行事方式,赠玦不会仅仅只是为了绝交,或者诀别。因为石祁子此时此地的角色,在卫懿公离开卫国都城之后,便是卫国守城的最高官员。正是这个原因,卫懿公才会把自己的夫人托付给石祁子和宁庄子,即所谓“听于二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赠玦也就意味着转交了卫国防守的决策权。所以《庄子》一书中就有“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的说法,而这个说法正应了范增数举玦以示项羽的目的,即决断、决心、决定的含义。因此,卫懿公通过赠玦,其实也包含了授予临机决断的权力,即“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的应有意向。

二、矢。矢就是箭。为什么这时的卫懿公会赐矢与宁庄子?而所赐之矢具体又是什么?这其实也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宁庄子作为守卫之臣,必然会有大量箭镞供其分配,分发箭镞必然不是国君之职。所以,卫懿公所赐之矢,应该是国君特有之矢,一种较为特别的箭镞,比如类似于鲁庄公的金仆姑之类,乃国君特制之矢。由此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即卫懿公赐“矢”宁庄子,就意味着把守卫朝歌的责任交给了他,犹如后世所用的“令箭”。其次,赐矢与人,也存在着希望受赐之臣能有勇往直前,矢志不变的决心。

三、绣衣。绣衣一般而言,应该是指宫廷中国君及后妃所用衣服。但是,在卫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为什么卫懿公要特别赐夫人以绣衣?难道平时卫懿公的夫人穿不上这种衣服?以笔者之见,这时的卫懿公之所以会赐“绣衣”给夫人,并把夫人托付给石祁子、宁庄子,其中用意应该有二,其一是希望夫人身穿绣衣,代表国君,以示与全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其二,赐穿绣衣,也是希望夫人能够与守城将士同甘共苦,参与守城,从而鼓舞守城将士。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绣衣一定是绣着某种代表国君权力的纹饰。这种纹饰,不但非常显眼,同时也是彰显国君权力的符号。后世之中,汉朝有绣衣御史,代表皇权执行特殊任务。这种任务,到了明朝,就有了锦衣卫。这之间,说不定是存在着文化上的某种联系的。

0 阅读:9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