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楚汉战争是第二次“秦灭六国”,恐怕是想当然的理解,严格说,楚汉战争更像是第二次“武王伐纣”,跟秦始皇混一六国、一统六合绝非一码事。
这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种“大一统”的概念区别,一种是周制的封建大一统,另一种才是后世熟悉的秦制、帝制大一统。
前者是以周天子为最高且唯一的统治者,虽然天下万国林立,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有周天子才是“王”或“天王”。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天子,一众国家都是周天子分封的,所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也都是周天子的臣子。
这个“大一统”秩序实际上在整个西周时代维持的很好,直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败,最终演变到秦始皇的帝制大一统。
后者我们当然很熟悉,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国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主流组织体系,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度成为主流治理体系,这是从秦至清整个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主色调。
所以评估楚汉战争更像第二次“武王伐纣”还是“一统六合”,主要是看楚汉战争开始和结束时,天下的组织架构是封建式的还是帝制式的。
楚汉战争开始的时间,可以前206年4月戏下分封为标志。
在这个节点上,天下的架构是“楚义帝—西楚霸王—十八诸侯王”,这当然是封建式的。当时的“革命”任务也注定山东的所有起义英雄们要彻底抛弃秦制、帝制,这是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和政治道义。
其中,楚义帝的名义类似“周天子”,只是他从当上“楚义帝”的时候就有些名不副实,或者说遭到西楚霸王项羽的“架空”,之后也被项羽干掉。
但不管是楚义帝或者也包括西楚霸王,都是类似周天子,是天下公认的最高统治者,这是戏下分封这一划时代的国际会议所敲定下来的天下新秩序。
实际上,不满意这一秩序、迅速造反的人,并不在项羽所分封的“十八诸侯王”中,比如田荣、陈馀、彭越、王陵等人,恰恰是他们首先发起了对于这一新秩序的挑战。
这也不奇怪,谁让项羽在分封的时候将他们排除在外呢。特别是田荣,他已经实质占据齐地,势必会和“三齐王”以及项羽产生矛盾,不打起来才见鬼呢。
而汉中王刘邦进攻三秦、燕王臧荼吞并辽东王韩广,以及项羽干掉韩王成,则是秩序内部的挑战。时间上他们是落后于田荣等人的。
但真正的挑战或者说打破既有秩序,则是项羽阴谋干掉了楚义帝,虽然楚义帝名不副实,但他毕竟有“名”,他才是名义上的天下最高统治者,项羽这么干,才是真正的不懂政治,同时也给刘邦等人制造了致命把柄,毕竟,封建制的“天子”是不可或缺的,这才是天下的头号政治大事。
所以,楚汉战争的实质,是楚义帝被害死后所留下的政治地位与权力的真空,楚汉战争名义是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霸”,实质则是他俩竞争新天子。
特别是刘邦为楚义帝发丧后,这一政治道义固然为刘邦积累了巨大声望,以及短期内攻陷彭城的巨大胜利,同时也让他有了继承楚义帝权力与地位的“合法性”,起码他本人和本集团是这么认定的。
有一个历史细节是,魏王豹在彭城之战后背叛刘邦,借口是刘邦不尊重他,对他呼来喝去的,奴役他。这个细节基本反映出刘邦当时的政治地位,起码是凌驾在诸侯王之上的,至少可以和西楚霸王平级。
之后刘邦可以分封张耳、韩信、英布等人为王,也有力说明了他的这一政治地位,极大可能,应是在为楚义帝发丧至彭城之战期间,参与的各诸侯王所赋予刘邦的新地位。
而楚汉战争,实际上是“诸王之战”,包括田荣、陈馀、彭越、王陵等“外人”,都分别聚集在项羽和刘邦的霸主或者方伯的名号下,双方展开以合纵连横和军事战争为主的这一段斗争。
所以,楚汉战争是刘邦联合盟国击败项羽及其盟国的历史过程,很类似一战或者二战两大国家联盟之间的斗争,这和秦国一统六合,以一国先后消灭六国,当然不是一码事。
楚汉战争结束的时间,自然是前202年12月的垓下之战。这个时候天下的架构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项羽及其盟国的先后灭亡,天下已只剩下七八个诸侯王国,除了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是项羽分封的之外,其它的诸如齐王韩信、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都是汉王刘邦重新分封的。
楚汉大决战(包括陈下之战、城父之战、垓下之战),并不是刘邦单独消灭的项羽,而是汉王刘邦联合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相国彭越等人共同完成的,所以刘邦所当的“皇帝”,实质是天子而不是类似秦始皇的皇帝,汉朝鼎立的时候,汉国只是宗主国,韩信等诸侯王国是被其先后分封的从属国。
这个制度形式,当然是封建制而非帝制。楚汉战争结束和开始的时候,天下制度根本没有质的改变,无非是“天子”从楚义帝变成了汉皇帝,分封的诸侯王国数量大幅缩减了而已。
所以,楚汉战争,实质更像是第二次“武王伐纣”而非“一统六合”,这也是我总是把“周武汉高”并称的原因。
要说相关错误认知最根本的源头,其实是出在刘邦的“皇帝”这个名号上,如果他当时不选择“皇帝”,而是选择其它,诸如“义帝”、“泰帝”、“泰皇”之类,也许秦始皇所开创的“皇帝”,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垃圾堆里。
恰恰是因为刘邦也用了“皇帝”这个名号,才导致了后世的严重误解,总以为刘邦是秦始皇的继承人,实际上刘邦的皇帝和秦始皇的皇帝都可以说是严格对立的,一个是封建大一统的“天子”,一个是帝制大一统的“皇帝”,当然不是一码事。
汉朝真正名副其实的“皇帝”,始自汉武帝,这也是“秦皇汉武”总是并称的原因。
而汉初的历史,则是从刘邦的传统封建制起步,在短短七八十年内迅速进化到汉武帝的帝制,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螺旋反复与上升”吧。
从这一点来说,秦朝之后的时间都归为“帝制”,起码汉初这几十年是并不符合的,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所在,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独特性,不必也不该一定要有所必然划分。
刘邦所建立的是郡国并行,并不是简单的重建西周的分封制。汉朝中央可以向诸侯王委派丞相、太尉从而控制诸侯国的大权,而且还可以直接任命某一个人来统管各诸侯国的军事,这都不是旧分封制有的,所以不能简单的拿来对比!
放屁,拿刘邦弱小时那两三年说事,称呼还有体制都是随实力变化而改变的,刘邦肯定想直接建立帝制,但实际上是实力不允许,手下有不少军头,尤其是有兵的军头,不然最后白马之盟怎么来的
按你这么说,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也属于刘邦式皇权;至于西晋的皇权基本上就没有稳定过
放屁,就是复制了秦东出灭六国的路子,甚至初期连体制都没改
还有元朝的皇权,头尾两个皇帝之间的几十年的动乱,能叫皇权吗?
项羽分封制其实是公平的!除了刘邦封地没有按照怀王之约!刘邦的封地还是很大的!好几十万平方公里!他是按照灭秦功劳来分封的!。陈馀,田荣这两个势力还是有点强大的,没有参加灭秦之战所以没封王!导致后来陈馀田荣率先起兵造反!让刘邦有了可乘之机!他这个分封应该不分功劳,按照过去拆迁户势力大的多赔点,势力小的少赔点!陈馀封为赵王,田荣封为齐王!不就没人造反了!势力小的只有忍气吞声!
有说法是,刘邦才是真正的秦二世[得瑟]继承了秦朝法制与大一统的全部遗泽,消除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弊端,还摸着秦王朝的尸体过河,这才能有四百年大汉[得瑟]郡国并行只是采用了更温和的手段推行中央集权,类似于温水煮青蛙,可不等于分封制,看刘邦怎么对异性王下手的就知道,八大异性王死了六个,除国七个,文、景、武三朝一直致力于削藩
灭六国和楚汉争霸中都是关中子弟?怎么不是二次一统?每次读吏不应只看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而且要看万千从生
秦灭六国最艰难,毕竟从一百多个诸侯国厮杀到最后
阅。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