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有一龙、三将、五杰,但集体智慧的集大成者却是他

幻宇新说 2023-07-30 12:00:11

历代开国核心团队的架构构成其实都差不多,但汉初“开风气之先”,体现的特色又极为鲜明,足以作为典范昭示、启发后世。

“一龙”是指刘邦。刘邦的出身、能力、处世方式等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有人感觉“我上我也行”,但评价一个政治领袖,这些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标准其实只包含两条。

一是政治理念和纲领。对于政治家,特别是身处天下英雄起四方的乱世、参与天下逐鹿,政治理念和纲领是最重要的,这涉及到对于社会整体根本矛盾的认知与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奋斗方向、解决之道,从而昭示人心向背、聚拢天下人心。

秦末的社会矛盾当然众多而又复杂,但最突出的矛盾其实是秦朝各类暴政与天下百姓承受力之间的极限拉扯。

正是这个头号矛盾的激化与爆发,导致了六国起义并推翻秦朝。贾谊对此有过灼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当时的时人,即算是知识精英,都极少认识到传统周制和新兴秦制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老百姓更对此毫无意识与兴趣,如何让他们的生活过得下去,才是现实生存难题。

秦制可能“功在千秋”,但那是以后的事情,眼前却是毫无疑问的“罪在当代”。

因此,秦制还是周制并不是头号矛盾,包括六国贵族遗民与秦廷的矛盾也不是,施政方针是暴政还是仁政才是天下人的头号关心与追求。

历史的表象是,以项羽为首的六国贵族复辟了传统周制、封建制,但因为项羽的残暴,社会头号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长者”、“仁厚”、“约法三章”等,实质就是仁政的政治理念与纲领。

四百年后刘备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操以暴,吾以仁”,其实项羽和刘邦的根本区别也在于此,一个暴虐,一个仁义,正是这个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对立,决定了楚汉战争的最终结果。

这是政治运行的基础规律,“千古一帝”如秦始皇,都只能做到一时的威权压制,“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也会遭到挑战与攻灭。

由此,刘邦能够最终胜出,正是只有他真正直面并解决了当时社会的头号矛盾,这才是决定政治斗争最终胜败的根本所在。

所以评价一个政治家,这一条才是根本标准,对当前社会矛盾的精准认知和把握,为社会大众指出方向、出路和目标,并率领大众为此不懈奋斗,便是政治家对于时代的真正贡献。

二是团队组建和人力调配。教员有云,路线对了,干部任用就是决定因素。

政治理念和纲领是基础,由此自然会聚拢精英和百姓,但如何安排使用他们并发挥出最大功效,便是政治领袖的首要工作。

如果说刘邦真有什么天赋,倒还不是他的天生仁厚,而是他的慧眼识英,即看人用人的能力。这一点几乎是历代所有政治领袖的头号能力,哪怕只是一面之缘、片词之交,他都能迅速看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或者潜力上限,并为其安排最为合适的职务岗位。相关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张良、韩信、陈平等人的加入过程,张良在多次碰壁之后遇到刘邦,甚至发出了“沛公殆天授”的传世之叹。

刘邦对此其实是极具心得的,他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其他人巴拉巴拉的未必就没有道理,但都不是根本道理,这才产生了刘邦对于“汉初三杰”的杰出论断。

如果说第一条标准(即政治理念和纲领)是号召社会大众层面,第二条标准(即看人用人)则是号召精英层面,而对于人的组织、聚拢,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家最核心的工作。

至于做什么具体事情、工作,已经都是在此之上。春秋初期的齐桓公对此已做典范,你们啥事都找管仲处理去,我任命管仲就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而且这个才是关键。

以上就是评价政治家的两个标准,这里甚至不涉及到实际中诸如战略、打仗、后勤等看似更重要的才能,因为这些能力不是最基础要求。刘邦自己也承认过,具体干事,无论哪一项,团队中都有人要胜过他,但是,是他看出并任用了这些人。

也正是刘邦的用人,搭建出了历代开国团队的标准架构,只是这个架构不是“汉初三杰”,而实际应是“汉初五杰”,即涉及到政治、经济、战略、军事、外交、情报等六大层面。

其中,刘邦这“一龙”承担了政治最基础的理念和用人工作,但具体的人事组织架构则是由萧何来承担,萧何同步承担了经济、军事后勤等工作,所以,萧何的确是本集团发展与崛起的基础保障,他最终被刘邦定为“第一功人”,可谓实至名归。

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刘邦和萧何是一体的,萧何才是集团的二号人物,这是政治经济层面的基础作用所决定的。

战略谋略的工作则有张良主要承担,即“帝王师”的工作与定位,刘邦几乎和下属所有人都闹过矛盾,唯有张良是他始终尊重的,因为战略谋略要么指明方向,要么救急解困,这是真正智谋层面的贡献,需要预见性和创造力。

军事上自然是有韩信承担。这个稍后再说。

而外交工作,主要是以郦食其为首来承担。楚汉战争表面是刘项争霸,实际则是诸王之争,所以郦食其、随何等人的存在同样重要,他们所起的作用,和张仪苏秦之类实质相同,郦食其游走诸国特别是说服齐国转向,对于刘邦集团的“合纵连横”居功至伟。

只是因为,郦食其很不幸的并没有活到战后,不然刘邦很可能会提起他,实际上,郦食其的功劳刘邦一直铭记于心。

情报工作则有陈平承担,这里面实际包括用间、策反之类,对于军事斗争来说,情报工作一直都是极为关键的基础,只是它涉及到的人事实在复杂,且手段并不光彩,更不能公开宣传,因此刘邦也没有提到陈平。

但是从整体架构来说,上述五人所承担的六大层面的工作,都是基础构成,且缺一不可,相互之间不是可以取代的关系,后世常有汉初三杰谁更重要谁贡献更大的争论,其实是个伪命题。

缺少了谁,这个架构都是不完整的,甚至都可能导致整个架构体系的坍塌。所以,真正的“汉初五杰”应是:萧何、张良、韩信、郦食其、陈平。

以上所说的,都是刘邦本集团内部的人才使用。但楚汉战争具体呈现的过程,却不仅是其内部,因为大环境是诸王之争,或者说,存在着刘邦小集团和大集团的区别。

从汉中出发的刘邦团队,算是小集团,而刘邦登基皇帝时,已然是个大集团,其根本区别是,刘邦之前只是普通的诸侯王,过程中演变成和西楚霸王并列的霸主或方伯,即拥有了分封诸侯王的权力,最终取代楚义帝成为天下共主、皇帝。

因此,真正击败项羽的,刘邦小集团固然是源头、主力,但更多是刘邦和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王的力量联合,后者堪称大集团。

说人话,真正击败项羽的,不是“一龙+汉初五杰”这个组合,而是“一龙+三将”这个组合,即俗称的“汉初三名将”,这是两个层次的区别,必须予以辨明。

其中韩信是唯一重叠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从刘邦小集团的军事统帅,最终自立、被封为诸侯王,地位已经超越了“汉初五杰”这个诸侯层级。

因此,争论“汉初三杰”谁更重要、贡献更大,不仅是个伪命题,而且是对韩信的不公平,能和韩信真正比较功劳贡献的,其实是英布、彭越,或者还有韩王信、张耳等诸侯王。

拿他和萧何、张良这些诸侯比较,纯属是对楚汉战争的误解,是后世帝制思维的泛滥。

实际上,真正能与萧何、张良比较的,也是能力距离“汉初五杰”最近的人,其实是曹参。

而即使是曹参,在和萧何的功劳比较中,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充满争议,作为韩信的副手就已经如此,韩信与萧何等人真的能够并列比较么?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还原,倒非纯为扯淡或粉黑。

有意思的是,无论一龙、三将还是五杰,都是各有所长并在各自领域深耕、卓有建树,堪称万世标杆,但论起毕生经历的复杂性和成就的复合性,除了刘邦这个啥都必然掺和的领袖,“不做第二人想”的,其实是曹参。

用现在流行到有些恶俗的话说,就是“能文能武”。

军事上不必说,这是曹参的主业,作为韩信的副手,诸侯级别中毫无疑问的军功第一;政治上开启了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并通过萧规曹随,成为汉初的基本国策。

可以说,曹参不仅是秦末汉初风云的顶级经历者之一,也是汉初智慧的集大成者,虽然他从未被定位成最顶级英雄,后世名气也弱于前述所有人,但他却见证、努力、促成了整个时代的根本转变,发挥出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关键作用,虽然都有“第二、副手”之嫌。

更有趣的是,作为韩信的头号支持者和追随者,曹参在韩信垮台之后所受到的打压,反而让他走向了和之前军事截然不同的政治领域,并通过自己的逍遥自在,反而迎合并开启了无为而治的时代潮流。

历史真是偶然又有趣。

9 阅读:1570
评论列表
  • 2023-07-30 14:23

    开国难,守国难上加难,兴邦是无数难!

  • 2023-08-23 11:04

    刘邦:像你们这样的豪杰放在哪里寡人都不放心 不如去地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