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上的适应_战术:借刀杀人

简墨水 2024-11-19 20:00:37

美军似乎总是依赖于尖端武器装备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美军似乎总是依赖于尖端武器装备,如同那些依赖家庭背景的富家子弟,外表光鲜、装备精良,却内心脆弱、不敢冒险。观察美军在伊拉克的巡逻行动,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甚至放弃了悍马车,转而使用价值百万美元的MRAP战车。相比之下,伊拉克人即使没有车辆,也敢于徒步出行。这不禁让人质疑:美军是否过于娇气?

这种看法确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小觑美军的实力。如果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让人们高估了美军,那么21世纪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可能让人们低估了美军。实际上,这两场战争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美军在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术纪律。不仅如此,美军还学会了如何“建立统一战线”。

伊拉克战争中的战术适应

在战略层面上,小布什政府的决定摧毁萨达姆政权至今仍备受争议。历史证明,萨达姆并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未直接参与9/11袭击。在某种程度上,萨达姆的统治对伊拉克乃至全球的稳定起到了作用。2003年,随着美军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萨达姆倒台,伊拉克陷入了混乱。

“战斗前哨(combat outpost,COP)”战术,建立固定哨所,24小时驻守,表明美军不退的决心。

伊拉克人口主要由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构成。逊尼派虽少,却是萨达姆政权的基础;什叶派人数众多,长期受到压制。随着美国推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什叶派的崛起似乎已成定局。特别是在逊尼派占多数的安巴尔省,民众对什叶派的统治感到恐惧。该省部落林立,缺乏现代化治理,美军的到来使得原本的贵族领袖逃亡,部落陷入无政府状态。此时,逊尼派极端组织“伊拉克基地组织(Al-Qaeda in Iraq, AQI)”趁虚而入,将安巴尔省变成了反美据点。

美军最初采取了严厉的打击策略,2004年的两场战斗将费卢杰市几乎夷为平地,但AQI的活动并未因此减弱,反而在当地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美军面临抉择:难道要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

然而,美军在伊拉克的形象并非全然负面。安巴尔省的一些逊尼派部落领袖曾四次主动接触美军,希望获得保护和武器支持,以对抗AQI的极端主义。但美军的政策是支持统一的伊拉克政府,不愿看到地方武装力量的崛起,导致这些部落不仅未能与美军建立联系,还遭受了AQI的残酷报复。

2006年,陆军上校肖恩·麦克法兰(Sean MacFarland)指挥第一装甲师的第一旅在拉马迪市展开行动。他接到的指令是保护而非摧毁这座城市。当时,反叛乱手册尚未出台,但麦克法兰已经学会了如何进行反叛乱作战。

安巴尔救国委员会

麦克法兰的策略是展示美军的坚定存在,并与当地部落合作。他借鉴了其他省美军的“战斗前哨(combat outpost,COP)”战术,建立固定哨所,24小时驻守,表明美军不退的决心。这一做法不仅提供了情报收集和兵力调配的功能,也方便了与当地人的联系。麦克法兰进一步推动与部落酋长合作,在市区成立了新的警察局,尽管面临巨大风险,美军加强了对这些家庭的安全保护。

新警察局成立之初便遭受AQI的袭击,一名酋长惨遭杀害。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幸存的警察并未逃离,而是向美军求援,美军迅速增援,增强了双方的信任。经过几次行动,拉马迪的亲美部落中涌现出领袖人物萨塔尔(Sattar),他组织了“安巴尔救国委员会”,也称“觉醒委员会(Awakening Council)”,专门打击AQI。该委员会得到了31个部落中的25个的支持,2006年9月召开的大会聚集了五十多名代表,麦克法兰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组织起了一支号称三万人的武装力量,各部落高调承诺:对美军的攻击就是对部落的攻击。

2006年11月,麦克法兰率领美军和安巴尔部落联军向AQI发起攻击。这场不对称的战斗中,AQI遭受重创,死亡人数超过一千。到2007年1月,拉马迪市的直接火力攻击次数比半年前减少了三分之二,路边炸弹和地雷攻击也减少了一半。当地伊拉克人纷纷加入警察队伍,美军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安全转变。

麦克法兰2007年2月离开伊拉克时,他四五千人的部队仅损失了80多名士兵。他的战术,不正是《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吗?更正面的说法是“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友军的态度有时如同量子叠加态,你必须想办法让他们表态支持你对抗敌人。搞好统战,不仅需要力量和意志,还需要真诚和智慧。

阿富汗战争中的战术适应

在阿富汗,一支美军部队采取了独特的联盟策略,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后,美国情报部门迅速断定塔利班政权对此负有责任。此前,美军对阿富汗并无军事行动计划。在一系列空袭后,10月19日,美军派遣了两支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其中一支仅由12人组成,他们乘坐奇努克特种作战飞机,冒着风雪抵达阿富汗北部。

马克·诺奇(Mark Nutsch)

这支队伍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阿尔法行动分队(ODA 595),他们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电影《12勇士》。ODA 595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平均年龄32岁,拥有约八年的军龄,部分成员曾参与过海湾战争、索马里和科索沃的战斗。12人中有11人已婚,10人至少有两个孩子,他们专责执行最复杂的作战任务。队长马克·诺奇(Mark Nutsch)在9/11当天休假,他看到新闻后立即请求参战。

当时,美军在阿富汗并无自己的武装力量,但北部有一支抵抗塔利班的军阀队伍——“北方联盟”。其首领是乌兹别克族人阿布都·拉希德·杜斯塔姆(Abdul Rashid Dostum)。ODA 595的任务本是营救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但很快转变为与杜斯塔姆合作,攻击塔利班。

当代骑兵

ODA 595仅有12人,但他们代表的是空军的打击力量,任务是标记塔利班部队的位置,引导飞机进行空袭。杜斯塔姆的部队有两千人,均为骑兵——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部队显得格外古老。塔利班拥有数千人、坦克、装甲运兵车、火箭发射器和重机枪,而杜斯塔姆一直用两千名扛着步枪的骑兵与之对抗。

12勇士:当代骑兵

杜斯塔姆对美军的到来表示欢迎,但他只给了诺奇六匹马。诺奇不得不将12人分成两队,这在战场上是大忌,但在异国他乡别无选择。更棘手的是,诺奇是全队唯一有骑马经验的人,他不得不现场教授马术。后来,美军空投了两种类型的马鞍,ODA 595成为了美军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支骑兵部队。

12勇士剧照

战斗模式简单却充满穿越感,大致分为四步:

1. 杜斯塔姆的部队引路,双方接近塔利班据点。

2. 诺奇的队伍标记据点的GPS坐标。

3. 美军飞机进行轰炸。

4. 杜斯塔姆的骑兵冲锋,消灭所有幸存者。

杜斯塔姆总是不希望美军离塔利班太近,担心美军一旦有伤亡就会撤退。但诺奇等人敢于靠近前线,因为距离太远会影响GPS的准确性。诺奇甚至曾独自率先骑马冲锋,杜斯塔姆的部队紧随其后。在一次战斗中,杜斯塔姆过早冲锋,与塔利班的装甲车交战,诺奇紧急呼叫B-52轰炸机支援。后来,诺奇带来了激光标记装置,战斗变得更加顺利。

大国崛起需要换位思考

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术适应,展现了一线指挥官在缺乏成熟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如何凭借临场应变和创新思维,创造出全新的战术打法。

这两个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战争绝非单打独斗。即便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力,也必须擅长利用盟友的力量。在客场作战,武力再强也需要当地人的支持,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如同古代镖局走镖,武艺高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人脉广泛、有面子,能够支付足够的友谊维护费。

中国近代史充满苦难,我们习惯于从反抗者的视角看待“侵略”,而美军则从侵略者的视角出发。我认为,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无不涉及海外用兵,我们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END)

0 阅读:0

简墨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