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顾问端纳口述自传8:陪孙中山向宋家求亲

近代史初绽芳华 2024-05-28 07:21:13

1

为了利用业已引退的孙中山影响力,袁世凯别出心裁地设立"全国铁路督办"一职,聘他出任,月薪3万元。

热心的孙中山对袁的用心全然不察,竟认真地接受了这个任命。

孙中山从南京来到北京,住进外交部大楼,随行的除了元配卢夫人外,还有许多工作人员。

行装甫卸,每天便有不少中外人士前来大发宏论,看看从他那里能捞点什么东西,像以往那样,端纳总是随侍在侧,避免孙中山被这些人导入迷途。

在崎岖不平和贫瘠的地区修建铁路,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孙中山决定沿着国内现有铁路网先做一番考察,他向北方各省出发,坐的是以前慈禧专用花车,共有16节车厢。

随行的有端纳和王宠惠博士,此外尚有一大批人员,包括他的元配夫人、美丽迷人的秘书宋蔼龄、卫队和参谋人员。

火车在大城镇都要停下,这时孙中山便下车接见当地要人,有时还赴宴和发表演说。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总是叫端纳坐在身旁。

2

当火车隆隆驶过满目疮痍的村落,穿过一个个荒芜草原,在许多秃子似的山丘上行驶时,端纳常与孙中山谈到这个国家经济落后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景,还谈到在公私事务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端纳直率地指出必须发起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陷于绝望的人民,因为革命本应改变他们的状况,但到头来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对于这位记者的谈话,孙中山总是倾心静听。

宋蔼龄也往往拿来一张椅子,坐在他们旁边倾听,孙中山这时就会把目光转向她,安静而专注地盯着她,眼睛一眨也不眨,端纳从没联想到这是孙中山内心情意的表达。

"我相信",有一天孙中山在端纳讲得尽性后问:"你对中国问题的分析会胜过你的新闻工作,为什么你对我们这么担忧?"

"我不晓得",端纳回答:"不晓得这是不是已成了一种习惯。"

在发表谈话时,孙中山往往强调与端纳反复讨论过的问题。

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地方官员们对社会道德和国家福利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捞一把,如何弄虚作假,或者搞其他的歪门邪道。

孙中山的训诫令他们生厌,他们对他和他的一大批随员路过那里只想一睹为快。

跟随孙中山乘火车视察之初,端纳已养成了早上7点由人叫醒的习惯,但有一天王宠惠博士却不打招呼就闯了进来。

他睡眼惺忪的摇醒端纳。

"孙先生请您。"

他边说边打哈欠。

端纳赶紧穿好衣服,向花车奔去,只见孙中山已坐在一幅中国大地图前工作。

地图上画满了黑线条,把各个城市都连了起来。

端纳坐下来,听孙中山讲解图上那些黑线的用处。

"我计划10年内修建20万里铁路",孙宣称:"我在图上将铁路都标了出来。省会之间的粗线你看到没有?那是铁路干线,其他的是支线和不那么重要的联运线。"

孙中山一面兴致勃勃地说,端纳一面点头连声地称是。

这位缔造了民国的铁路建筑师每天上午坐在地图前,画了又改,改了又画,一连搞了几天。

他沉浸在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的梦想之中,最后,所有省会之间都由干线联接在一起,县城则由较小的线路联结,此外还有四通八达的支线,宛如榕树的枝杈一样。

端纳好几天不发一言。

孙中山最近的这种努力使他发愁,因为他收到许多外国记者的请求,他们想在铁路枢纽丰台大站访问孙中山。

他知道,一旦这些记者拿到孙中山那幅奇特的地图,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必须设法防患于未然。

快到丰台时,端纳对孙中山说:"那张铁路地图我不想给记者们看,因为那样会泄露你的特殊计划。"

孙中山和蔼地说:"我不介意,我的铁路地图能够拯救中国。"

"几天前你说,要在10年内修建20万里铁路。那是办不到的,要花很多的钱,这是其一;第二,我认为30年内也修不了多少。"

"那很容易。我们会得到所需要的钱,我要用英国资本修建一些铁路,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资本再修另外一些。"

端纳尖锐地回答:"您知不知道清政府曾想这样干?他们想把铁路国有化,用外国资本来经营,结果反而闹起铁路风潮。"

孙中山曾在地图上划了一条铁路线,从四川向西,绕过喜马拉雅山北边,通向西藏西部境界,转北穿过甘肃,最后进入中国内地。

该线所经之处,地形复杂,悬崖、河谷、高山冰川、森林、沙漠、江河和湖泊比比皆是,可是这些障碍都被孙中山忽略了。

端纳思忖片刻,决定据理力争:

"博士,绕过西藏那条铁路修不了,铁路经过的一些山隘高达1.5万英尺。"

孙中山皱起眉头,指着地图说:"有的是路。"

"没有路,博士。那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它们直插云天,是那样的陡峭,连强健的牦牛也爬不上去。"

"有路的地方就能修铁路。"

孙中山态度很温和,但看得出他不想再谈这个问题。

端纳站了起来,像他早已知道的那样,孙中山有一股执著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多年来才能顽强地坚持其革命主张。

多位记者在月台上等候,端纳说声"对不起"便走开了,直至孙中山在接待车厢招呼记者们就座时才出现。

孙亲切地与记者们聊天和开玩笑,然后他宣布:"诸位先生,我有一件东西你们可能感兴趣。"

他转过来对着地图,可是它已不翼而飞。

他有点茫然,问:"端,你见到地图没有?"

这时,一位秘书走进来,靠近孙中山。

"诸位先生",端纳开始说:"孙逸仙博士一直忙于一个铁路计划,他的地图可以说明这一点。"

说到这儿,那位秘书俯身与孙中山交头接耳结束,孙中山打断端纳的话,对记者们宣布:"很对不起,司机收到报告说,土匪要来劫车。他说,必须马上把火车开走。"

记者纷纷离去,火车当即启行,几小时后,孙中山的地图奇迹般地被找到。

到上海,他又埋头在纸上勾画自己的梦想。

3

上海是个大都会,孙中山在那里设立了筹建铁路的总办事处,参与其事的有王宠惠博士和宋蔼龄之父宋耀如等人。

端纳常驻北京,但每月都到上海,因为他应美国人李亚的再三请求,担任了由其所办的上海《远东时报》的编辑,该月刊注重于工业工程学和建设项目,也热衷于东方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一份很受尊重的刊物。

端纳在北京备好稿件,再拿到上海去印刷出版。

有次在上海期间,他对孙中山是否具有谈判借款修路的权力表示怀疑。

"你应该有一份国会授予的特许状,这样才能有权谈判借贷。"

端纳说:"由于国民党在国会占有多数席位,现在正是行动的时候。否则在袁世凯的统治下,不晓得这种状况还能够维持多久。"

孙中山问端纳,可否为他写一张特许状,端纳满口答应了下来。

他以前见过英国发给东印度公司和罗得西亚公司的特许状,于是依样画葫芦,为孙中山写了一张,上面注明孙中山有权修建未来的铁路,而且有权发展包括"飞艇和飞机"等在内的运输工具。

孙中山很喜欢这张特许状,但他不大关心未来的飞机发展问题,把涉及这类工具的字句删掉了。

他说:"它们除了空气外,什么也装载不了。"

国会批准了这份特许状,孙中山的梦想因而有了法律的依据,可是他仍然面临大量困难的问题。

往日那种对铁路国有化的愤恨,那触发革命的星期日,人们记忆犹新,所以谁也不敢贸然举借外债修建铁路。

孙中山只签了一个筑路合约,这是他想在全国修建纵横交错的铁路的唯一结果,端纳为他进行谈判。

承包商是伦敦的宝林公司,他们曾派人来华考察,但正当他们制订计划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事只好半途作罢。

在美好的铁路之梦萦绕于孙中山的脑海之际,炽热的爱情之火也在这位受人尊敬的革命之父的胸中燃烧。

有一天在上海,甜美可人的宋蔼龄走出他的办公室之后,孙中山低声对端纳说,他想娶宋蔼龄。

端纳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但是孙中山说,他已对妻子提出离婚要求。

"蔼龄是宋耀如的女儿",端纳指出:"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没有他,你不知要落难多少次。蔼龄等孩子都把你当作叔叔,他们就像是你的孩子一样。"

"这我知道",孙中山说:"但我还是要与她结婚。"

3

孙中山请端纳当晚陪他到宋家一趟,他想央求霭龄的父亲同意这门婚事。

端纳勉强答应,但有言在先,表示无意支持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

一听孙中山的要求,宋耀如像是五雷轰顶,不胜惊骇。

他两颊涨得通红,好一会儿才说:"逸仙,我是个基督徒,我想你一直也是。我养育孩子,教他们不要像你提出的那样,过着放荡的生活。我看不惯把婚姻视为儿戏的人,我们全家信仰基督,并且遵从上帝的意志,今后也将是这样。"

孙中山不慌不窘,转看端纳,但他不肯帮忙。

宋耀如站了起来,面窗而立。

"我希望你离开,逸仙。"

他平静地说:"我希望你再也不要回到这里,你永远不要再进入我的家门。"

不久以后,宋家的二女儿庆龄从美国归来,她长得又白又美,像霭龄一样,也毕业于乔治亚州卫斯礼女子学院。

宋氏三姐妹

这时霭龄已不再当孙中山的秘书,庆龄却执意要在革命之父身边工作,宋耀如对此并不坚决反对,他和孙中山这时又已恢复往来。

宋庆龄年仅20岁,眼睛晶莹,聪明伶俐,抱负不凡。

孙中山很快将其爱情转向她,而她对孙中山也怀着一种始终不渝的英雄崇拜式的感情,后来竟不顾其父的反对,离家追随孙中山,并成为他的妻子。

当孙中山为铁路和爱情而苦思冥想时,袁世凯政府的懒散、无能和贪污腐化等弊病丛生,使大多数人民愈加贫困。

在北京,通常是大投机家的外国人则虎视眈眈,中国现已一蹶不振,老态聋钟,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扩张的理想机会,这种状况跟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简直是一模一样。

1913年春,在北京使馆区,英、德、俄、法、美、日六国的外交官和银行家会商对华借款问题,在各自政府的支持和怂恿下,这些强国的银行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国际财团。

只有两个国家后来没有加入国际银行团,一个是美国,它认为对己不利而退出;另一个是日本,因受银行团的排挤而放弃。

像海关一样,盐政也是中国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银行团因而视其为一块肥肉。

银行团提供袁世凯政府一笔巨额借款,要求以盐税为担保,并且安插一名总监人员进行控制。

这个计划还有更阴险的目的,借着贷款可让更多的外国"顾问"坐镇于中国政府的各个部门,使中国的经济更严格地服从外国的需要。

该项贷款共有2500万英镑,对于中国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一笔可怕的债务。

孙中山及其国民党愤怒地提出抗议,但袁世凯却置若罔闻,他渴望这笔贷款,不是为了挽救中国的财政危机,而是为了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巩固自己的实力。

3

在秘密谈判这笔贷款的消息走漏后,端纳也为之大怒。

因为这个计划公然漠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其结果肯定使中国更深地陷入政治与经济的困境,银行团将以很高的利率收回本息,而中国却要长期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

在签订所谓善后大借款之前数小时,端纳偕同国民党议员、参议院副议长王正廷拜访熙礼尔先生,他是汇丰银行北京分行经理,该行是英国的一家公司,是银行团成员之一。

端纳企图说服这位英国人,要他中止善后大借款,可是没有成功。

离开熙礼尔的办公室之后,端纳和王正廷只好前去布置成群雇来的示威者采取行动,这些人拿着反银行团的旗子,发表激烈的演讲。

端纳从"二辰丸"案引起的抵制日货运动中学来的策略,现在又派上了用场。

第二天凌晨,袁世凯政府秘密签订了善后大借款的合约,国民党籍议员占多数的国会拒绝通过这笔贷款,然而,袁世凯和银行团对此并不予理会。

国民党怒不可遏,积极筹划着推翻一心想当独裁者的袁世凯;

袁也等待时机,欲将国民党一举消灭掉,于是在全国各地,从明亮的茶座到漆黑的密室,都成了密谋策划的场所。

端纳向来小心谨慎,他建议孙中山保持超然的态度,只用宪法手段进行斗争。

"我不能这样",孙中山眼睛噙满了泪水说:"他们要求我一起走,前几年我要求的时候,他们也同样与我在一起。"

1913年6月,即袁世凯和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之后不久,袁将通电反对其违法借款的三省都督免职。

7月间,南方一些省份宣布独立,二次革命从此开始。

袁利用银行团的大量资金,很快镇压了这场起义,孙中山再次遭到失败。

孙逃往日本避难,与他一起逃避袁氏魔爪的,还有宋耀如一家和蒋介石等人。

在日本,庆龄、蔼龄的爱情均已瓜熟蒂落。

1915年,已跟前妻离婚的孙中山与宋庆龄结为夫妇;

宋蔼龄则爱上了另一个避难者孔祥熙博士,他们两人也在日本结婚。

孔祥熙是孔子的七十五世孙,长着一副圆方脸,他出身于山西一家富有的钱庄,曾在中国的政治活动中扮演次要、但令人侧目的角色。

在青年时代,他还参与过暗杀慈禧太后的密谋。

在北京,袁世凯加紧推行帝制,自以为计,他宣称,他有充分根据证明国民党是个叛乱组织。

1913年11月5日,他从居仁堂正式颁布命令,宣布解散国民党,并撤销国民党籍国会议员的资格。

5

事实上,这是解散国会,袁世凯此举使国会只剩下不足法定人数的议员,从而使圆头圆脑的他,成为绝对的独裁者。

他颁布通告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因为那些挑选出来的议会法规专家在袁的授意下,已拟好总统选举的条款,不仅保证他任职终身,且使他能选定自己的接班人。

在袁世凯发表通告的当晚,端纳回到使馆区那间兼做办公室的寓所,看到参议院副院长王正廷博士的一张便条,从中得悉袁氏这个突然的行动,看了那张便条后,端纳与他通了电话。

"袁派来带枪的歹徒,在我的屋外。"

王正廷在电话中说:"他们还不想进来,我想他们要等到天黑。"

端纳迅即答复:"把你手头所有重要的文件销毁。"

端纳又叫他扮成老太婆,戴上常见于老妇的黑色束发带,再让几位仆人领着,故作步履蹒跚地登上四轮马车,直奔卫理公会教堂,再从后门出来,偷偷地逃往使馆区端纳的办公室。

为了安全起见,端纳和扮作老妪的王正廷,又连夜乘坐火车前往天津。

夏去秋来,天气开始由热转凉。

端纳到电报局向《纽约先驱报》发了一篇报道后,买了一份《京津泰晤士报》,第一版头条新闻是欧洲的一件大事:"巴尔干地区之争: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那是1914年7月29日,端纳相信巴尔干地区最近这一响爆炸声,将使欧洲其他地方一触即发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

但是,欧战爆发之后,会对亚洲产生何等重大的影响?

几天后,欧洲的战火像连锁爆炸似的遍地燃烧。

由于俄国无视德皇威廉的警告,加上沙皇尼古拉进兵东普鲁士,德国便向俄国宣战;

德国横扫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被击退。

在远东,伺机而动的日本不久也决定了他们的方针。

首先,德国是逼迫日本放弃甲午战争时占领的中国领土、几年后又参与干涉还辽、致使日本受辱的列强之一;

第二,英国参与欧战后四天,日本便利用为期十年的英日同盟,派遣军舰到青岛附近海面进行恫吓。

不出几天,日本又要求德国交出山东胶州;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考虑对德宣战,以便收回这块领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德国军队的防御工事不堪一击,袁世凯的军队可以战胜。

日本有鉴于此,抢先采取了行动,8月23日,对德宣战,很快夺取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特别是铁路,且向不受德国控制的中国领土推进。

6

端纳对此感到焦虑,他了解日本的真正企图是针对中国而不是德国,因而端纳特意前往美国现任公使芮恩施的寓所拜会。

芮恩施正在阅读美国致日本的一份照会,在该照会中,美国对日本保证无意在华扩张领土的声明表示满意。

"我认为,我们可能对日本有点过于敏感。"

芮恩施博士说:"人们有一种习惯,一朝被蛇咬,十朝怕井绳。"

端纳毫不迟疑地回答:"决不能认为日本是条井绳,要把它当作阴险凶恶的敌人,你们决不能丧失警惕而犯错误。山东问题我们还不晓得如何收场,这是日本加紧掠夺中国的新开端。"

日本已巩固其在德国占领地中的地位,而德属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岛群———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帛琉群岛,最后也落入日本之手,事实的演变证明端纳的预言正确。

在北京,记者的惯例是,在时髦的饭店和俱乐部痛饮威士忌苏打消磨时光,或在那些使馆里混日子,有时跟外交官的妻子和女儿混在一起,以便搞到免费的新闻。

但是,当需要揭开奇怪和复杂的政治内幕时,他们便去找端纳,因为唯有他掌握秘密,并且深得中国人的信任。

端纳很少为了新闻消息而走访使馆,他通常活动于中国政界圈内,因此,他总是能跑出令同行吃惊的新闻。

在中国政府内部,端纳有许多朋友。

他们在革命年代与他志趣相同,其中有些人是他在清政府时就认识了的,这些人只是辫子一剪,就摇身变为共和主义者。

端纳对袁世凯也非常熟悉,他俩曾作过多次长谈,他也曾向他进言,劝他重用为数很多的受过外国教育的中国青年才俊。

袁世凯的回答是:"我的政府里已有顾维钧博士,他就是个青年人,是我在外交部里的顾问。"

袁世凯认为,有一个青年人作为新中国的代表,那就够了。

6

在所有官员中,端纳最喜欢的是财政总长周自齐。

他在清朝期间曾任中国驻纽约领事,后为山东都督。

他为人和蔼、能干,大概是颓废的中国政界里最机警的人;他富有幽默感,对政治总抱着冷嘲热讽的态度。

周自齐

周自齐常对端纳讲述当年的政治是非、阴谋诡计,尽可能说明种种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在谈到自己时,他曾这样说:"别的总长都认为我是傻瓜,他们有什么事都告诉我,也不介意我听他们的谈话。"

端纳决不认为自己的朋友是个傻瓜,他知道没有什么事情能逃得出周自齐大智若愚般的眼睛,包括日本正在策划的阴谋。

0 阅读:1

近代史初绽芳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