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东安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1-23 15:23:07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上游,东界永州市,南邻广西全州县,西接新宁县,北至邵阳县。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的重要门户。素有“湘南门户”之称。东安人崇德尚武,东安武术驰名中外,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成功创建中国德文化之乡。国宴名菜“东安鸡”位于八大菜系中湘菜之首,享誉海内外。东安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家太阳能电站,为湖南省光伏产业基地县,东安舜皇山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紫水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进入国家试点,致力打造“潇湘第一生态城”。

历史沿革

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永州府志》(以下称《府志》)记载:“自黄帝经理天下,画野分疆、虽南至熊雄,而永土犹在荒服之外。”后来帝位传至黄帝的曾孙帝喾时,始将全国划分为翼、兖、青、豫、荆、梁、雍、徐、扬等九州。当时的东安,属于九州中的荆州范围,是“教化”外的荒服之处。

春秋战国时,东安属于楚国的南境。

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建郡县”,东安属长沙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长沙郡,置零陵郡”。据《湖南省志,地理志》中的《湖南省历代郡国州县考》中介绍:西汉零陵郡治在今广西全州县和兴安县的正中间,属全州地。东安当时只是交通驿站,地处泉陵候国范围。而泉陵候国亦属零陵郡所辖。清光绪《东安县志》(以下称:《县志》)称:“旧志云:汉立东安驿,对太守治城为东,以莫徭错杂,故欲其安也。”这说明了东安设立交通驿站和“东安”之名的命名缘由。同时,在东安设驿站也有必要,因为当时零陵郡治在全州,:而东安驿址在今紫溪市的马铺塘一带,是东安、全州、邵阳和泉陵之间的交通要道。

东汉时零陵都治由广西全州迁至泉(即今永州市),辖今湘桂边区地带。东安仍属零陵郡。

三国时荆州全境原为曹魏所管,“赤壁”大战后,荆州被吴、蜀瓜分,零陵郡隶属于蜀。相传张飞取零陵时,曾在东安驻兵,故今东安县紫溪市有“孔明点将台”和“张飞跑马岭”的遗迹。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析泉陵北部。置应阳县,以应水命名(应水即今之芦洪江)。县治故址在今芦洪市镇的范围。东安置县由此开始。

东晋和南北朝、历时二百七十二年改朝换代,变化频繁。但没有影响到县治的变更。

隋文帝开皇九年,将应阳、祁阳、永昌并入零陵县,隶属于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589年)立“芦洪戍”。戍址在今之芦洪市镇一带。因唐王朝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实施对地方的控制,在一些重要的边防地方,增设“兵戍”驻守,以防民众起来造反。当时的东安,地处边陲,荒凉偏辟,《永州府志》载:“唐、宋犹以处谪迁,则其荒芜可知矣”。当时永州包括东安在内,为唐王朝边僻之地,京官常谪贬于此,唐朝著名的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就是其例;又因东安的西南面,当时还有强大的不服唐王朝“归化”的少数民族,故设“芦洪戍”,以便镇守。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马殷取永州,立东安场官。”为什么要置“东安场”呢?《县志》称:“五代置场,掌以巡官,有茶、盐、竹、木、坑、冶诸场,东安无茶盐五金大利盖资其材木,以造舟筏,所谓东安场者,疑船场云。”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将“东安场”升格为东安县.《府志》载:“宋雍熙初,析零陵县地、立东安县、隶永州。”配有文官三人,武官一人;文官有知县、县丞和主薄,武官即县尉。宋仁宗起,东安境内和邻近的少数民族常起义造反,官军屡次镇压无效,到宋哲宗时,对少数民族改镇压为“安抚,县内悉平”。

元朝时,将永州郡改为永州路,仍辖东安等县。县衙除保持宋所设的知县(元称县尹)、县丞、主薄、县尉外,增设曲史、教谕二官。《县志》称:“天功二年,瑶寇侵县境,自后十余年,寇乱时起。”又云:“顺帝至正二十七年,洞寇李铁陷县、毁其城”。次年,李铁降,时元朝亦亡。

明太祖立国后,永州路改称永州府,隶属湖广行省。第二年就派吉岳到东安当知县,他到任察看,一片废圩,官房、私庐尽毁,县城居民避走山寨。他只好借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吉岳在东安当了八年知县,办了三件事:第一是招集走散的居民,重新复业,并修建一些官舍,以便公职人员居住;第二是设“芦洪市安检司”,配巡检一名,官阶从九品。巡检配有皂隶二人,弓兵十八人,维持地方治安:第三:对县境里内溪洞的瑶胞进行残酷镇压。《县志》云:“洪武七年,平里溪里洞蛮瑶地四十余里,皆虚之”。

洪武二十五年,医官唐思诚向知县建议修筑县城;遂始筑县城,并初具规模。宪宗成化七年,巡抚吴琛,令巡道郁文博,多方筹措、内外砌以砖石,将城墙增修到一丈五尺高,设有四门:东、南、西门都建有城楼、城门夜闭日开。唯有北门城外常有虎豹行踪,故常不开。崇祯十二年,知县周命新又把城墙增高三尺,使县城日趋完整。

宣宗至明英宗时,少数民族屡次造反,为了缓和同少数民族的矛盾,宪宗成化十一年,朝廷采纳永州知府杨祟之策,实行“九等均瑶法”,全县境地稍安。

崇祯十六年张献忘率义军攻占衡州,明王朝封蕃在衡州的吉王、惠王和桂王逃至永州,巡按刘熙祥派中军官上庸领百余兵,护送“三王”间经东安入广西。张率师追至东安,攻破县城。知县陈道俊,举人唐德明被义军处死。张献忠回师攻占永明诸县,设官吏管理。不久,义军兵败、张献忠所设的官吏尽皆被戮。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虽建立了清皇朝,但国内尚末统一,东安仍归南明桂王所管。

清顺治四年以前,东安属南明。总督何腾蛟,兵备副使严启恒驻兵白牙市一带。顺治四年,清兵南下、何、严等人奔走桂林,东安归清,清派杨迫廷为第一任知县。第二年,何蛟复出,攻下永州府各县,东安仍归南明。顺治六年,何腾较在湘潭被清军袭杀,永州各县又归清,顺治九年,明桂王联合李定国复取衡、永,东安再度归明。顺治十年,清贝勒吞齐复取永州,派王知鸿为东安知县修复县城。顺治十二年,洪承畴带大兵进取桂、黔,洪视东安为前沿重地,命永州知府张道登督工加固县城,派参军李孟夏驻防东安清王朝为了加强对乡村的控制,将东安县划为总辅、柳溪铺、端桥铺石板辅、狮子铺、……等十八个铺进行统治。每铺设铺司一至三人:在军事上设立“东安汛”(“汛”,是清代的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都称:“汛”),驻兵七十名(乾隆二十二年增至一百三十人)分为十八个“塘”,与行政上的十八个“铺”,共驻一地,相互照应。清代的县衙机构较前扩大了,县官手下,配有库子、门子、皂隶、仵作、马快、民壮、斗级,轿夫与伞扇夫等共五十余人,备岁支银六两;而知县每年俸银三十一两七钱,养廉银六百两;还有典史,专司刑事和民事;另设监狱三间,配有门子、皂隶、马夫、禁卒等共十四人。在文化方面设有书院和考棚;考棚比较大,有一千二百个席位;还有祭祀孔子的学宫(称文庙)。此外,还设有武庙、文昌阁。名宦柯、乡贤桐、忠义孝梯祠、节贤祠等;在宗教方面,设有社稷坛、厉坛,城皇庙和八蜡桐等;社会福利方面,设有养济院和育婴堂等。

清朝中叶,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据湖南省志《湖南省近百年大事记》记载;道光二十六年丸月,王宗献在湘南一带传习天主教、是年芦洪市魏洪培(东安县志记为魏世培)等人迎宗献来到当地祖师殿传教,入教者数百人。以其风声败露,便决定起义,占据芦洪市,豪绅唐玉成率领本族丁壮来攻会众逃散;王宗献转移到祁阳文明铺。后被清兵捕杀。清咸丰五年,两广天地会起义、与湖南会党联合,攻破宜章、郴州、桂阳和东安等地。胡有禄与朱洪英、何贱苟带领会军于四月六日攻占东安,把总郑玉恩战死。生擒知县赖史正。后清军大举来攻,会军与清军激战,会军先后战死者达千余人;胡、朱、何先后牺牲。咸丰九年三月,太平军石达开部攻东安。知县李右文率人固守七日,城破,李右文及把总马廷荣、训导吴肇封、典史蒋庆保、县丞唐磷和兵民千余人被处死。后清军来攻,太平军退出东安;同年九月,太平车又路过东安退往全州;第二年九月,复修县城、还未竣工,石达开部又攻东安,知县赵荣棋、训导肖凤照被击毙。不久,太平军又退出东安。这几次战争,使东安蒙受巨大损失:不仅县城被焚,连芦洪戍也被焚。

清咸丰元年,清廷下令各地办乡团,叶兆兰招募乡勇,严格训练,成为劲旅,得到湖北巡抚胡林翼的赏识,檄叶兆兰募千人赴皖。组成“界字营”出外省参战。后来席宝田,就地招募千余人为一军,名叫“精毅营”,参加对太平军作战。在道州、桂阳和宜章1带打了胜仗后,巡抚檄席宝田再增募四千余人,开赴江西作战。席宝田累功升布政使,在攻陷太平军首都南京时,他将洪仁圩、黄文英、洪仁政等人捉住献功;同治六年,他复募“精毅营”万余人,分为二十营、开赴贵州,镇压苗民起义。他最后当上了贵州按察使、赏头品顶戴花翎、黄马挂、业坚额巴图鲁、骑都尉世袭。他的部属唐仁廉(即唐赖子)任通永镇总兵,赏花翔、巴达朗阿巴图鲁;唐本有(即唐生智的祖父)累官至清军提督。当时“东安县志”列表有名的文官九十五名、武官九十一人、可谓盛极一时。

民国三年(1914年)湖南省废“府”、“厅”、“州”,全省改设四“道”,东安属衡阳道。民国二十七年,湖南省分为十个行政督察区,东安归第七行政督察区管辖。据民国廿年七月出版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一书记载:东安县行政区划为八个区,即城厢、三河、仁智、仁寿、恭安、南应、北应和三水区;区以下称为段,全县共有七十八段。民国三十年,撤销区、段,改为八个乡,即三水(今之花桥),北应(伍家桥)、南应(芦洪市)、恭安(井头圩)、仁寿(白牙市)、仁智(石期市)、城区(紫溪市)和三河乡(大庙口)。乡以下设91个保、1536个甲。当时的县政府设有局、挨户团总局、财政局和警察所,各区设区事务公所和区教育委员会等。

搬区立乡后,各乡设乡公所。下设保、甲长、负责地方行政管理。1944年秋,日冠攻陷东安,人民处于水火之中(东安人民的抗战史实,详见本会1986年文史资料专辑)。1945秋,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东安县城由紫溪市迁到白牙市。解放战争时期,东安县民国政府除了残酷镇压、掠夺人民和抓兵派款之外,毫无建树,全县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1949年十月廿一日,杨国庆、刘永清等“南下工作队”一百零六人,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二三师四一O团进入东安县政府所在地白牙市,宣布东安和平解放。十月二十七日,国民党县长胡祥接到解放军的通知后,于二十八日从紫云山下来投降: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陈颂平亦来自首,办理移交手续。十月三十日正式宣告东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共东安县委会也于当天成立。十月三十一日,全县建立了四个区的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属永州专区(后改为零陵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属衡阳专署。1962年12月,属零陵专署。1968年属零陵地区。1995年,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东安属之。

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全县设4区。即:

第一区:辖原仁寿乡(今白牙市镇、茶源乡、水岭乡、荷池乡)、紫溪乡(今紫溪市镇和渌埠头乡)。

第二区:辖原三河乡(今大庙口镇和大庙口林场、塘复、白沙、紫云乡)。

第三区:辖原恭安乡(今井头圩镇和山口铺、川岩、凡龙圩、端桥铺乡)、仁智乡(今石期市镇和狮子铺、高峰、台凡市、大江口乡)。

第四区:辖原南应乡(今芦洪市镇和鹿马桥镇、西江桥、竹木町乡)、北应乡(今伍家桥、新圩江、中田、金江乡以及黄泥洞林场)、三水乡(今花桥区)。

1950年11月,全县设7区、77乡、4镇,即:

第一区:辖白牙市镇、紫溪市镇和茶源头、大龙岩、桐子山、枧田、大胡家、燕桂、虾塘、柳溪、皂州、杨溪岭、渌埠头、京口、神山、荷池乡。

第二区:辖大庙口、新塘、石峰、妙龙、白沙、宋龙、塘复、八复、大福、坝头、高枧乡。

第三区:辖石期市镇和石期市、元古、横塘、林家、调元、狮子铺、大江口、花坞井、台凡市、晓埠塘乡。

第四区:辖山口铺、石板铺、晓江口、井头圩、满足、凡龙圩、白竹山、俞家、月塘、大井头、江田、禾市乡。

第五区:辖芦洪市镇和西江桥、南江桥、竹木町、湖塘铺、永安、唐家、白木町乡。

第六区:辖花桥、长栗、南镇、曾家凼、和基、斗山、大盛桥、大水、易江、秀锦头乡。

第七区:辖伍家桥、罗家、源塘、大埠头、中田、双庙、小田、黄泥洞、大沙子铺、沙西、鹿马桥、四家塘、溪源乡。

1952年8月,全县划分10区、181乡、4镇,即:

第一区:辖白牙市镇和茶源头、枧田、石埠、虾塘、漠塘、燕桂、岭脚、炉头江、广岭、水井塘、大塘、大丘头、桐子山、新铺、新田、观田乡。

第二区:辖大庙口、新塘、黑漆、石瑞、石峰、白石、八复、塘复、花街、高枧、大福、韭菜、坝头、江口、白马冲、早禾田乡。

第三区:辖紫溪市镇和紫溪市、白沙、渌埠头、曲溪、长寿、皂洲、行子、脉岭、五里、荷叶塘、陡坡、长弄、宋龙、大栗、六里桥、罗复乡。

第四区:辖燕子、荷池、石门底、大江口、理明、狮子铺、坪埠头、横塘、旺冲、望明、林家、枫林、调元、小塘乡。

第五区:辖石期市镇和石期市、元古、新合、杨塘、九井塘、花坞井、学仕桥、蕨岭、登台阁、马头、晓埠塘、谷肥塘、新屋、凡龙圩、梨塘、麻井、麒鳞乡。

第六区:辖井头圩、大禾塘、小江口、神仙桥、宥江桥、江田、白牙水、岭芝、川岩、江桥、大藕、界牌、石板铺、町尾、满足、白竹山、枫木塘、廖家、俞家、霞栖、牛兰山、大刘、二町乡。

第七区:辖黄泥洞、大宽、沙子铺、沙西、黄里坪、鹿马桥、陶家冲、水溪、油塘、金溪、大井头、月潭、白竹园、毛塘、楼脚坪乡。

第八区:辖芦洪市镇和新皮町、腰塘、九山铺、坪山塘、珠塘口、湖塘铺、西江桥、罗家、白木町、杨柳井、竹木町、永安、东山町、南江桥、堡口、白沙町乡。

第九区:辖伍家桥、湾塘、溪源、溪州、新田、小田、新圩、长冲、源塘、军山、田心、槐花、中田、大埠头、金浪、柜源、柳山、白米寨、竹冲乡。

第十区:辖花桥、黄塘、长山、桃木、双江、白塘、青山、白木、渣塘、易家、双桥、井塘、大路、栗木、双峰、青水、大水、坪基、江边、大盛、斗山、中洞、菱角、岭开、南桥、枇杷、大井、茶山、广树乡。

1955年5月,将原10个区改以地名称谓,即:白牙市区(原一区)、大庙口区(原二区)、紫溪市区(原三区)、狮子铺区(原四区)、石期市区(原五区)、井头圩区(原六区)、鹿马桥区(原七区)、芦洪市区(原八区)、伍家桥区(原九区)、花桥区(原十区)。

1956年6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镇29乡(乡以下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即:白牙市镇和茶源、枧田、坝头、大庙口、塘复、白沙、紫溪、林家、狮子铺、荷池、石期市、大江口、台凡市、凡龙圩、井头圩、川岩、山口铺、端桥铺、鹿马桥、沙子铺、芦洪市、竹木町、伍家桥、新圩、中田、花桥、南镇、大水、大盛乡。

1957年,恢复紫溪市、石期市、芦洪市三个镇加上原白牙市镇,全县为4镇、29乡。

1958年10月,全县乡、镇改建成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简称公社),除白牙市镇外,全县设18个公社(公社以下辖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即:灯塔(原茶源、枧田乡)、紫云(原坝头乡)、金星(原大庙口乡)、曙光(原塘复、白沙乡)、火箭(原紫溪市乡)、高峰(原林家、狮子铺乡)、东风(原石期市乡)、湘江(原大江口、荷池乡)、超英(原台凡市、凡龙圩乡)、跃进(原井头圩、川岩乡)、卫星(原端桥铺、山口铺乡)、上游(原鹿马桥、沙子铺乡)、东方红(原芦洪市、伍家桥乡)、红星(原竹木町乡)、超美(原新圩、中田乡)、星火(原花桥乡)、红旗(原南镇、大水乡)、幸福(原大盛乡)公社。

1961年7月,恢复区一级建制,全县设5区,31个公社。公社名称统一按地名命名。12月9日,全县调整为7个区、34个公社,即:

大庙口区:辖大庙口、紫云、塘复、白沙公社。

紫溪市区:辖紫溪市、渌埠头、高峰、都塘、水岭、茶源、城关公社(县直辖)。

石期市区:辖石期市、狮子铺、台凡市、大江口公社。

井头圩区:辖井头圩、凡龙圩、荷池、山口铺、川岩公社。

鹿马桥区:辖鹿马桥、金江、端桥铺、竹木町、西江桥公社。

芦洪市区:辖芦洪市、伍家桥、新圩(1981年改为新圩江)、中田公社。

花桥区:辖花桥、南镇、大水、易江、大盛公社。

1963~1983年初,全县设7区,33个公社、2个镇(城关镇,65年复称白牙市镇,紫溪市镇)。

1983年2月21日恢复芦洪市和石期市镇,原区、社、镇数未变动。

1984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县分7区、33乡、4镇,499村,10个居委会。白牙市镇为县直辖,各区所辖乡镇仍为原所辖公社和镇。

1985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大庙口、井头圩、鹿马桥、芦洪市、都塘、紫溪市乡,建立大庙口、井头圩、鹿马桥铺镇。都塘乡与茶源乡的小心田村、莲塘村、湖塘村并入白牙市镇辖治,紫溪市乡并入紫溪市镇辖治,石期市乡并入石期市镇辖治,芦洪市乡并入芦洪市镇辖治。全县共设7区,1个区级镇,6个乡级镇、26乡,499村,26个居委会。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设1园(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大庙口林场合署办公)1场(黄泥洞林场)3乡(水岭、川岩、大江口)13镇(大庙口、紫溪市、白牙市、井头圩、石期市、横塘、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新圩江、花桥、大盛、南桥),全县共有12个工区、462个行政村、4500个村民小组、33个居民委员会。

2004年,两个林场共设14个工区;16个乡(镇)共设489个行政村、4788个村民小组(行政村不包括公园和林场);城镇所在地共设35个居民委员会214个居民小组。全县共有3310个自然村。

2015年,撤销大江口乡,并入白牙市镇。撤销黄泥洞乡,并入鹿马桥镇。

2023年东安县下辖13个镇、2个乡:白牙市镇、大庙口镇、紫溪市镇、横塘镇、石期市镇、井头圩镇、端桥铺镇、鹿马桥镇、芦洪市镇、新圩江镇、花桥镇、大盛镇、南桥镇、川岩乡、水岭乡,另辖:大庙口林场、黄泥洞林场,县人民政府驻白牙市镇东安大道88号。

2024年东安县辖水岭、川岩2个乡,大庙口、紫溪市、白牙市、石期市、横塘、井头圩、端桥铺、鹿马桥、芦洪市、花桥、大盛、南桥、新圩江13个镇。

现在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5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面积2204.56平方公里,2023年末常住人口47.63万人。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0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