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县地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北边、沅水中游,东界溆浦县,南连中方县、鹤城区,西接麻阳苗族自治县、泸溪县,北邻沅陵县。属革命老区县。辰溪山雄水秀,宜居宜游。徜徉在辰溪的山水之间,可以领略罗峰山脉的巍峨壮美、仙人界省级森林公园的绿野仙踪、燕子洞的鬼斧神工;站在千年辰阳古城城头眺望,酉山耸翠锦塔临江,一条“沅水百里画廊”荟聚了王昌龄、刘禹锡、朱熹、王阳明、沈从文等一众古今贤哲;五保田、龚家湾等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传承着延续千年的耕读文化;即将建成的天鹅湖半山温泉度假区将为您洗去旅途的一身疲乏;中国稻花鱼之乡的鲜美合方鲫、酸甜爽口的辰溪酸萝卜、独具特色的瑶乡美食让味蕾在辰溪绽放。

历史沿革
辰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地处湘西边陲,当川鄂之通衢,扼云贵之锁钥,自古即为兵家所重。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至今,其间或分或合,或废或置,县名更易,郡属递换,疆域变迁颇为频繁,尤以建县至唐初八百年间为甚。
湘西为古五溪蛮地,春秋之际,荆榛未辟,故不列行政区划之内。战国时属楚地,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始置黔中郡,以扼控五溪。秦亡,楚汉纷争,地属衡山王吴芮。
西汉高祖(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改黔中郡为义陵郡,郡治设义陵(今溆浦)。五年(公元前202年),复改名为武陵郡,郡治不变,领县十三,辰溪于是时建县。初名辰陵,因县治设今上铜山,地处辰水之阳,遂更名为辰阳县。今麻阳、凤凰、花垣(过去名永绥)及贵州铜仁一带皆其辖地。王莽灭汉建新(公元9一一23年),改武陵郡为建平郡,辰阳县更名为会真县(《汉书·地理》作会亭)。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武陵、辰阳原名,迁郡治于临沅(今常德西),并废义陵县,将其地并入辰阳;又将原属舞阳县之芷江析出,改隶辰阳,至是,辰阳县之疆域较西汉时大为拓展。
三国时(公元220--265年),武陵郡属孙吴管辖,复将芷江从辰阳析出,仍隶属舞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公元280),废辰阳并入镡成县。至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复废谭成县并入舞阳县地。自西晋武帝太康元年至东晋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的一百四十年间,辰溪无县的建制。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20—-422年)时,从舞阳析出辰阳(包括原属之凤凰、永绥)及义陵两地,复置辰阳县,仍属武陵郡。宋亡齐兴,将麻阳从舞阳析出并入辰阳。至此,除铜仁一带未划归外,基本恢复晋代前辰阳疆域。梁武帝(肖衍)时,于武陵郡外,增设南阳郡。析出辰阳所属之永绥改隶泸州(今泸溪);并改辰阳为建昌县,隶于南阳郡。陈宣帝(陈项)太建年间,析武陵郡,增置沅陵郡;废建昌名,复辰阳旧称,仍隶南阳郡。

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沅陵郡为辰州。是时,辰阳县治迁于沅水北岸(即今县治),该地正当辰水入沅之口,非辰水之阳,遂易县名为辰溪,改隶于辰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辰州复改为沅陵郡。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肖铣据湖南,自称梁公,沅陵郡遂入于梁。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平梁,复辰州旧称,并析出辰溪所属之义陵、麻阳两地,置溆浦、麻阳两县;复析出凤凰,分属于麻阳诸县。至此辰溪疆域大为缩小,成为辰州下属之一小县。五代时,马殷称楚据湖南,析辰溪之一部复置辰阳县,未几即废。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六年(公元963年),设“辰州泸溪郡军事”,沅(沅陵)、泸(泸溪)、辰(辰溪)、溆(溆浦)四县属之。
元代改州为路,明代改路为府,称辰州府。清沿明制,属县均不变易。辰溪于清初颁发县印时,易“溪”为“谿”,遂定名辰谿。当时疆域:东七十里至道光屯与溆浦交界;南八十里至花岩坡与芷江接境;西三十里至九曲湾与麻阳毗邻;北二十里至长田与沅陵接壤。东南至铜顶一百里通黔阳;东北至界牌坳十五里连沅陵;西南至永安庄七十五里连麻阳;西北至码子桥十五里界泸溪。
民国成立,废府设道,辰谿属辰沅道。未几废道设区,辰谿属第四区。抗日战争初期,全省划为十行政督察区,辰路属第九区;并对历史遗留的“飞地”与“插花地”,作出合理调整。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89年),将沅陵之南庄坪飞地划入辰豁。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将原属麻阳之鹅公颈、郑家人、何家人、曾家坪等飞地及原属淑浦之杉木坪,谭家场等插花地亦划入辰谿。同时,将属辰谿谷之屯里、沙湾、拉湾坪等飞地划归泸溪;牛马冲、黄泥田等插花地划归溆浦。同年,省府鉴于怀化一带土匪盘踞,四出劫掠车旅、行客,而各县管辖均鞭长莫及,乃将芷江、黔阳、辰三县边地各析出一部,增设怀化县。辰谿析出之地为均和乡整乡;正和乡、孚和乡少部,即从铜鼎坪、关山、龙场,斜滩坪、黄溪园、赤岩湾、直到排叶;中和乡大部,即花桥、细缅垅、三洞溪、观音塘、阿水溪、近泉铺、大山铺一带。现怀化之铜鼎乡、花桥乡即为当年所析出之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第九行政督察区改为沅陵专区,专署设辰谿。1952年,析沅陵专区所属八县,分别隶于“湘西苗族自治区”(后改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芷江专区。辰谿划属芷江专区。
1958年,芷江专区改为黔阳专区,专署迁安江。同时,将沅陵之孝平乡划归辰,即现在之孝坪镇、田湾、板桥、船溪三乡及方田所属之米家溪、竹坪、球岔、古寨、圹湾、沙坳、方田、千萝坪、高桥、皂角坪、江东、大湾、当家洲、赤岩、鱼潭等村。1955年,将溆浦之黑家溪、岩塘坡、胡家坪、写字岩、丁家冲等地亦划归辰谿黄溪口乡。1980年,黔阳专区改名怀化专区,专署设怀化,辰溪隶属不变。1997年11月29日,撤销怀化地区,设立地级怀化市,辰溪属之。

行政区划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重新制定行政区划,全县划为6区、126乡。1951年6月,一区改称城关镇。翌年5月,析出五区之原孚和乡地及六区之原正和乡地,增置第七区。1953年3月,沅陵第五区划入,增置第八区。全县划分为8区、1镇、137乡,11个居委会、3452个村。
城关镇:辖中山、新市、双东、双西、城西、平壤、公园、新兴、大路、小路、南庄等11街。
一区:辖柘坪、牛溪、安坪、竹桥、大坪、双溪、沙坪、长冲、长田、军屯、水井、旧村、麻田等13乡。
二区:辖胜利(龚家湾)、团结(万家垴)、荞子湾、水冲头、翻身(斋家塘)、椒坪溪、思蒙、谭家场、伍家湾、小板林、草子坳、柘木屯、纱帽坪、傅家湾、刘家湾、向家湾、桃田坳、分庄垴等18乡。
三区:辖潭湾镇及桥头、复兴(蛇形)、铜山、田坪、马溪、木路口、黄埠、老寨、民主(小黄埠)、新店、岩地、石碧、晓滩、石牌、和平(枹木洞)、龙埠、柘溪、倒洑等19乡镇。
四区:辖王安坪镇及桐玉里、东冲湾、田家垅、淡家坪、辛木湾、蒋家坪、湄河湾、龙泉岩、泥潭;板溪、龙门溪、蛇垅、桂潭、茶田垅、大水田、永安庄、岩屋塘等18乡镇。
五区:辖火麻冲镇及岩屋坪、松溪口、沙堆、杨柳池、龙池、山塘驿、寺前、晒野、罩子冲、小龙门、瞒田垅、庙头湾、株木冲、中伙铺等15乡镇。
六区:辖黄溪口镇及廖家坪、茶园、当风、上蒲溪、枣子坪;五宝田、干树脚、六屋场、佛洞、周家村、灰堂冲、翁冲、芭蕉田、金鸡洞、小溪、柳头园、大湾、后塘、鲁家冲等20乡镇。
七区:辖龙头庵镇及戴家坪、炮台岭、肖家、望乡、教场坪、新建、高古塘、长田、上湾、长田湾、锄头坪、雷家坡、龙呼溪、龙头坪、芙蓉、仙人湾、千联(千丘田)、联合(玉虎岭)等19乡镇。
八区:辖田湾、夹石、双水、周家溶、江东、蒋家坪(烂泥)、长坡、板桥、选场、古寨、田头坪、船溪、乌金、岩头河、中溪等15乡。

1954年7月,对行政区划作全面调整,城关镇由原11街精减为6街。撤销平壤街,将新兴街划归一区;将大路;小路、南庄3街划归三区。一区撤销长田乡;从八区划人江东、古寨2乡;从城关镇划人新兴街,改置为乡,增置方田、洞潭、赤岩、沙坳4乡,共19.乡。二区撤销刘家湾、纱帽坪2乡,从三区划人倒洑、黄埠2乡,增置观音阁、杉木坪乡,共20乡。三区撤销石碧乡,划出倒洑、黄埠2乡归二区,从城关镇划人大路、小路、南庄3街,改置成3乡,增置锦滨乡,共20乡镇。四区撤销蒋家坪乡,析出淡家坪乡归五区,从五区划人瞒田垅、晒野、庙头湾3乡,增置迎龙乡,共20乡镇。五区将瞒田垅、晒野、庙头湾3乡划归四区,从四区划人淡家坪乡,从七区划入长田湾、雷家坡、锄头坪、教场坪4乡,增置岩桥坪乡,共18乡镇。六区将茶园、上蒲溪、当风、六屋场、五宝田5乡划归七区,从七区划人龙呼溪、芙蓉2乡,共17乡镇。七区撤销新建、联合、上湾3乡,将长田湾、雷家坡、锄头坪、教场坪4乡划归五区,将龙呼溪、芙蓉2乡划归六区,从六区划进茶园、上蒲溪、当风、六屋场、五宝田5乡,共15乡镇。八区划出江东、古寨2乡归一区,共13乡。全县为8区、6镇、11个居委会、142乡。
1955年7月,以区所在地之地命名。一区改名白泥区,二区为修溪区,三区为锦江区,四区为桂山区,五区为照顶区,六区为罗峰区,七区为龙坪区,八区为官溪区。

1956年5月,实行撤区并乡,除城关镇外,全县142乡合并为27乡,通称大乡,即竹桥、方田、水井、修溪(始名胜利乡)、思蒙、谭家场、柿溪(始名刘家湾乡)、潭湾、桥头(始名复兴乡)、石碧(始名新店乡)、老寨、安坪、龙泉岩、大水田、晒野、火麻冲、长田湾、小龙门、黄溪口、苏木溪(始名小溪乡)、后塘、龙头庵、仙人湾、上蒲溪、罗子山瑶族乡(始名刘家垅乡)、田湾、船溪。同时,城关镇由11街缩为中山、新市、公园、双东、双西、城西6街。
1957年8月,划田湾乡之乌金及方田乡之沙坳等地,增置孝坪直属镇。1958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除城关、孝坪2直属镇外,改建12个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
东风公社,由原水井、方田、竹桥3乡组成。胜利公社,由原修溪、柿溪2乡组成。前进公社,由原谭家场、思蒙2乡组成。超美公社,由原潭湾、桥头2乡组成。锦滨公社,由原石碧、老寨2乡组成。红旗公社,系原安坪乡。上游公社,由原龙泉岩、大水田、晒野3乡组成。幸福公社,由原火麻冲、小龙门2乡组成。钢铁公社,系原长田湾乡。宇宙公社,由原仙人湾、黄溪口、龙头庵、后塘4乡组成。火箭公社,由原上蒲溪、苏木溪、罗子山3乡组成。大同公社:由原田湾。船溪2乡组成。
未几,撤销大同公社并人东风公社,撤销前进公社并入胜利公社,撤销锦滨公社并入超美公社,撤销上游公社并入红旗公社,撤销幸福公社并入钢铁公社,全县存7个公社、2镇,下辖141个大队、1301个生产队,11个居民委员会。

1959年6月,各公社改以驻地名命名,同时,将东风公社分为2个公社:原八区地段改为田湾公社,原一区地段改为城郊公社。胜利公社改为修溪公社,超美公社改为潭湾公社,红旗公社改为安坪公社,钢铁公社改为火马冲公社,宇宙公社改为黄溪口公社,火箭公社改为罗子山公社。全县辖8个公社、2镇。
1960年4月,城关镇改称城关人民公社,所辖6街合并为双溪、中山、胜利3个分社。孝坪镇改称孝坪人民公社。
1961年4月,调整公社规模,将10个公社改建为27个公社,即船溪、田湾、方田、水井、城郊、修溪、柿溪、谭家场、思蒙、潭湾、桥头、老寨、安坪、龙泉岩、大水田、火马冲、小龙门、长田湾、仙人湾、黄溪口、龙头庵、上蒲溪、罗子山、苏木溪、后塘、城关、孝坪。同年12月,根据省、地委关于建区扩社的指示精神,复置修溪、潭湾、安坪、黄溪口4个区,田湾、火马冲两处设工作委员会(实为区),并增置板桥、石碧、石马湾、桥头溪、寺前5个公社。年底全县共设4个区、32个公社、398个大队、3007个生产队。
1963年3月,城关、孝坪2公社仍改为行政镇。城关镇恢复中山、新市、双东、双西、公园、城西6个居委会。孝坪镇下辖5个居委会。9月,老寨公社改名锦滨公社。
1966年4月,火马冲、田湾工作委员会改为区,全县共为6区、2·镇、30个公社、398个大队、3082个生产队、11个居委会。
1981年11月,在地名普查中将城关镇改名辰阳镇,并将该镇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命名的东风、反帝、反修3个街改为文昌街、柳树湾街、中山街3个居委会。思蒙公社改名伍家湾公社。翌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罗子山公社,成立罗子山瑶族人民公社。

1983年3月,进行公社体制改革,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船溪公社进行政社分设试点,改船溪公社为船溪乡。原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至1984年3月,全县30个公社先后均改为乡。1984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潭湾、安坪、火马冲、黄溪口4个乡改为镇。是年底,全县设6个区、26个乡(1个民族乡)、6个镇、425个村、3694村民小组、23个居委会、159个居民小组。
1985年4月,田湾乡改建田湾镇。1987年,全县共有6个区、7个镇、25个乡、24个居委会、159个居民小组、425个村民委员会、3694个村民小组。
1989年2月,县政府根据省民委、省民政厅[1989]湘民政字6、7号批复,撤销上蒲溪乡、后塘乡、苏木溪乡,建立上蒲溪瑶族乡、后塘瑶族乡、苏木溪瑶族乡。

1995年11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有关全省农村撤区并乡建镇、简政放权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和省民政厅《全省撤区并乡建镇工作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慎重地进行撤区并乡工作。撤销田湾、修溪、潭湾、火马冲、安坪、黄溪口6个区公所;原辰阳镇和水井乡,合并设立辰阳镇;原孝坪镇和方田乡,合并设立孝坪镇。其余乡镇保留原行政区划不变。撤区并乡后,全县辖7个镇、23个乡(含4个瑶族乡)。
1996年3月,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原6个区公所的基础上设立6个办事处,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各办事处所辖乡镇不变。是年7月,将仙人湾乡改为仙人湾瑶族乡,行政区划不变。
2000年4月,撤销寺前乡,设立寺前镇,行政区划不变。

2005年底,全县共设6个办事处、8个镇、22个乡(含5个瑶族乡),422个村民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

2015年,辰溪县乡镇区划调整,将城郊乡与辰阳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辰阳镇,将寺前镇与火马冲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火马冲镇,将石碧乡与锦滨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锦滨镇,将石马湾乡与安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安坪镇,将板桥乡与孝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孝坪镇,将伍家湾乡与修溪乡成建制合并设立修溪镇,将桥头乡与潭湾镇成合并设立潭湾镇。

现在总面积1990.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72个行政村和22个社区,户籍人口52.42万人。龙头庵乡、孝坪镇、桥头溪乡、仙人湾瑶族乡、修溪镇、辰阳镇、龙泉岩乡、锦滨镇、谭家场乡、柿溪乡、船溪乡、小龙门乡、长田湾乡、罗子山瑶族乡、苏木溪瑶族乡、黄溪囗镇、上蒲溪瑶族乡、田湾镇、大水田乡、火马冲镇、潭湾镇、后塘瑶族乡、安坪镇。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