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会同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2-19 16:08:53

会同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境,怀化地区南部,东与绥宁、洞口县接壤,南同靖县毗邻,西和贵州省天柱县交界,北跟黔阳、芷江县和洪江市相连。会同是视同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之一,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同志的故乡,属革命老区县、全国双拥模范县。会同区位优势独特。会同素为湘黔边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咽喉要冲,会同资源丰富。会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会同旅游资源丰富,粟裕故居和纪念馆、高椅古村、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山炎帝故里和浓郁的侗苗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历史沿革

今之会同,古为蛮夷地。夏禹时期,为荆州之域。周末时属楚,为黔中地(治所在今常德市)。秦昭王时,取楚之黔中地置黔中郡(治所在今沅陵城西),为黔中郡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治所先在今溆浦县,后迁今常德市),同年置镡成县(县治在今黔城镇西南),县辖范围包括今之会同、洪江、黔阳、靖县、绥宁、通道、怀化及贵州省相毗邻的一部份。

东汉、三国仍为镡成县,属武陵郡。西晋时镡成县辖范围,包括今之会同、洪江、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花垣、凤凰、靖县、通道、绥宁、辰溪及贵州省相毗邻的一部份。

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年至418年),镡成县并入舞阳县(县治由今芷江迁镡成,并改为镡城),仍属武陵郡。县辖范围包括今之辰溪、溆浦、怀化、麻阳、芷江、黔阳、靖县、绥宁、会同、洪江、通道、新晃、花垣、凤凰及贵州省相毗邻的一部分。

南北朝,宋为舞阳县,齐改“舞”为“沅”称沅阳县,均属武陵郡。沅阳县辖范围,包括今之会同、洪江、黔阳、芷江、新晃、怀化、靖县、绥宁、通道及贵州省相毗邻的一部分。梁改无阳为龙剽县,属南阳郡(治所今辰溪县)。陈,易南阳郡为沅陵郡,龙剽县属沅陵郡(郡治初在龙剽,后移今沅陵县)。

隋初,龙剽县仍属沅陵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91年),改属辰州;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属沅陵郡。不久,废龙檦县。龙剽县之疆域,沿袭齐制。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龙檦县,属辰州。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龙檦分设朗溪县;原龙剽县治迁今黔城镇,改为龙标县。朗溪县在朗溪之侧得名(朗溪今渠水下游会同至黔阳一段)。朗溪县治,在今黔阳西南四十里卧龙岩(是今东城或托口,待考)。朗溪县辖范围,包括今之会同、洪江、靖县、通道及与之毗邻的贵州边界一带,属叙州潭阳郡。五代时附于楚,马殷移朗溪县治于城州(今靖城)。

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至1077年)置三江县,隶城州,县治移今会同县林城镇。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改三江为会同县,隶靖州。会同县以县境沅水、巫水、若水、渠水会合之地得名。历元、明、清至民国,县名、县治未变。

民国三年,废府存县,会同县属辰沅道。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全省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会同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洪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沅陵设立“湘西行署”,下辖沅陵、永顺、会同三个专区。会同专署设洪江;会同县属会同专区,县治初设洪江,旋迁会同今林城镇。1952年9月,会同专区更名芷江专区,专署移芷江,会同县属芷江专区。1953年,芷江专区更名为黔阳专区,专署移安江,会同县属黔阳专区。1981年6月,黔阳专区更名为怀化专区,专署迁怀化,会同县属怀化专区。1997年11月怀化地区改为怀化市,会同县的隶属关系也随着专区、地区、市的名称变动而变更。

行政区划

会同县行政区划。明以前无资料可考。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至1464年),全县编为38里。成化年间(公元1465至1487年)并为27里。万历25年(公元1597年),划出5里(今远口、地湖、大样、杨家、竹林)归天柱县后,存22里,编为9乡,即:在城乡、永伏乡、木寨乡、山田乡、若水乡、永安乡、远口乡、丰山乡、太平乡。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全县设18乡、1镇,下置保甲。即:

洪江镇,28保,373甲;伏龙乡,10保,96甲;中正乡,16保,155甲;兰溪乡,10保,98甲;新宝乡,9保,110甲;漠滨乡,11保,109甲;朗江乡,12保,131甲;朝阳乡,15保,153甲;广坪乡,17保,156甲;连山乡,9保,102甲;和平乡,11保,99甲;丰山乡,11保,136甲;巫水乡,11保,140甲;永安乡,9保,112甲;高市乡,11保,132甲;若水乡,12保,136甲;雄溪乡,10保,85甲;金竹乡,14保,140甲;堡子乡,12保,122甲。

1949年10月4日,会同县解放。当时县境为7乡(若水、丰山、朗江、广坪、和平、伏龙、安怀乡),2镇(洪江镇、中正镇)。共123保。

1949年11月,洪江镇改为洪江市。置第一、二、三区,其区政府机构均驻洪江市带子街。

1950年3月,洪江市复改为洪江镇。第一区区政府迁驻若水,第二区区政府迁驻堡子脚,第三区区政府迁驻坪村。并增建第四、五、六区和城关区。至4月,全县共设7个区、1个县属镇,辖117个乡。

1950年12月,洪江镇从会同县划出,成立专区直辖市。

1951年7月,第一区带子街划归洪江市,洪江市第19村划归会同县第二区。同时,第六区划出沙溪、凤羊、木寨、庙坳、白社、庙脚、玩洞、木栗、金子岩、市田、三田、金鱼口、泥湾、枞树脚、大桥等15个乡,成立第七区;第一区的官洲、白市2个乡,划归第六区;第六区新置长滩、小洪2个乡;城关区的城关乡改为城关镇。全县共分8个区,辖117个乡和1个乡级镇。

同年8月,改城关区为第八区。

1952年8月,第七区的竹舟江、河口、麻塘等地划归绥宁县。

1955年6月,各区名称由原序数名称改为治所驻地名称。

1956年6月,撤销全县8个区、117个小乡、1个镇的行政建制,合并组建为27个大乡和1个县辖镇。同时,将沙溪区的大桥乡划归靖县,靖县的六黄溪乡划归会同县,坪村区山脚乡的主田、陶家划归黔阳县。

1958年9月,将原28个乡镇合并,建立13个人民公社。同时,将大墓乡划归靖县大堡子人民公社。是年12月,调整为11个农村公社和1个城镇公社,辖134个生产大队、1个蔬菜生产大队和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61年7月,缩小农村公社规模,全县设25个公社和1个社级镇,辖334个大队、1个蔬菜大队和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1年10月14日,按照地名普查标准化的要求,将城关镇改名林城镇,城郊人民公社改名攀龙桥人民公社。

1983年6月,在金龙公社进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改革试点,成立金龙乡人民政府,所辖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4年4月,根据金龙乡试点经验,全面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村建制。林城镇所辖蔬菜大队亦改为村,3个居民委员会改划为5个居民委员会。

1985年4月,将堡子乡和坪村乡改为堡子镇和坪村镇,实行镇管村的新建制。同时,堡子镇增设龙井水和燕塘2个居民委员会;坪村镇增设风响铃、园冲、车站3个居民委员会。

1986年1月,将肖家乡的横岩、沅河、鸬鹚、菖蒲4个村划归洪江市。

1988年全县设23个乡、3个镇,辖346个村、10个居民委员会。

199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团河、若水、朗江、广坪等4个乡改为镇。

1997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炮团、青朗、蒲稳、漠滨、宝田、金子岩等6个乡改为侗族苗族乡。

199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林城镇、攀龙桥乡,建立新的林城镇。镇址设大石板,2003年4月改设县城改河街原林城镇政府所在地。

2000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增设广坪镇林源居民委员会、团河镇诸葛井居民委员会、若水镇双桥居民委员会、朗江镇桥溪居民委员会、马鞍镇清江溪居民委员会。林城镇新设四岔路居民委员会,渔业队并入改河街居民委员会。

2005年底,全县共有8个镇,11个乡,6个侗族苗族乡,346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3151个村民小组。

2015年,黄茅乡、若水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若水镇。将肖家乡、金龙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金竹镇。洒溪乡、岩头乡、林城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林城镇。长寨乡、王家坪乡与金子岩侗族苗族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金子岩侗族苗族乡。朗江镇、青朗侗族苗族乡成建制合并设立青朗侗族苗族乡。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10个乡(6个民族乡)。

2024年会同县下辖8个镇、10个乡:林城镇、坪村镇、堡子镇、团河镇、若水镇、广坪镇、马鞍镇、金竹镇、沙溪乡、金子岩侗族苗族乡、高椅乡、宝田侗族苗族乡、漠滨侗族苗族乡、蒲稳侗族苗族乡、青朗侗族苗族乡、炮团侗族苗族乡、地灵乡、连山乡。

现在全县土地总面积2258平方公里,辖8镇10乡230个村1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6.38万人,全县年末常住人口28.30万人,县政府驻地林城镇。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4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