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选择隐忍后,南阳豪族也只得偃旗息鼓。内部矛盾解决后,更始政权开始对外扩张,众人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直扑武关,攻打长安,另一支王匡北上进取洛阳。

注意这次领军的主帅,王匡是新市兵的大佬,李松是南阳豪族里宛城分支李通的从弟,南阳豪族豪族的成分相当复杂,稍后还会详说。

打洛阳、长安就是去封最大的蛋糕,为什么下江兵、平林兵缺席了?
下江兵是因为王常力挺刘縯的“黑历史”,之后一直遭到众人的排挤抵触。
平林兵没赶上就只能怪自己战力太差了,一个小小的新野都拿不下,以至于守城的潘临还公开嘲笑:得词徒刘公一信,愿先下。不久刘縯率军赶到,潘临马上开城投降。
这脸打的啪啪响啊!
当然其中极有可能还掺杂了刘玄的猜忌。刘玄一直未曾忘记自己是怎么当上这个皇帝的。
正是因为新市、平林兵与的南阳豪族矛盾,才造就了他的帝位。
慢慢削弱对方的力量,逐步培养自己的嫡系,刘玄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大军刚出发不久,另一位刘氏宗室钟武侯刘望趁机起兵,占据汝南。为争取人心,刘望也自称天子,中原一度形成三个皇帝分立的局面。

刚称帝不久刘玄如何能坐视另一个刘家人来觊觎自己的帝位,他将自己的嫡系刘赐也派去讨伐。
说起来这个刘赐和刘玄的关系是相当铁。
刘赐小的时候,曾担任苍梧太守的父亲就去世了,刘赐与哥哥刘显一起长大。刘显后来为了给堂弟刘骞(刘玄的弟弟)报仇,被官府捉拿,被弄死在狱中。刘赐很讲义气,与刘信(刘显的儿子)一起变卖田产、屋宅,收买了一批江湖宾客,连同仇人、官吏全都干掉(赐少孤。兄显报怨杀 人,吏捕显杀之。赐与显子信卖田宅,同抛财产,结客报吏,皆亡命逃伏,遭赦日)
从这点来讲,刘赐对刘玄是有恩的!为了给你家报仇,那是付了血本的。
亡命江湖的叔侄二人后来得知刘縯起义,也参加了舂陵兵。
刘赐和刘玄、刘秀两边都是能说上话的,他本人又属于那种乱世中极会做人的那种,两头他都不得罪,最后也得以平稳着陆。
刘縯被害后,刘赐顶替其出任大司徒。只是新上任的这位主管军事的三公,论起打仗的能力可就比前任差远了。
刘望称帝后,声势一度很大,新莽的将领严尤、陈茂都归顺了他。刘赐无力讨平,一度陷入了苦战。

刘玄只得临阵换将,让刘赐的侄子顶替其出任汝南战区总指挥。刘信比他叔叔强多了,迅速讨平刘望,将严尤、陈茂等一锅端。刘信也因为这个功劳,封汝阴王,后被派往江东,驻屯豫章郡。
从汝南战事可见,刘玄是相当信任刘赐叔侄。

南阳豪族的成分是相当复杂的,李轶明确投敌,刘赐又和皇帝有生死之交,刘秀就算要为兄报仇,又能联络几人?
更始这边解除危机,反观新莽,昆阳大败后王莽始终无法恢复元气,再难聚拢军心。
最负盛名的名将严尤在昆阳惨败后,跑到沛郡谯县自称汉将,后又投靠刘望。
长安城里也是风起云涌,王莽一生的亲密伙伴,好战友,改名“刘秀”的国师刘歆也准备背弃“革命”了。
刘歆出身王侯之家,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年少时就因通习《诗经》《书经》、被汉成帝提拔为黄门郎,由此与王莽相识,结下了深刻的情谊。
哀帝即位,已经高居大司马的王莽举荐刘歆为侍中大夫。因为大力宣扬古文经书,遭今文经学派的强烈抵制,王莽也没能保住他,只得将其外放出京。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王莽重掌朝政,马上将刘歆调回长安。这次在王莽的全力扶持下,刘歆终于将古文经学变成了显学(当时儒生们空有政治抱负却无处施展,对现状失望透顶,“今不如古” 的消极言论和思潮四处蔓延,这也是古文经学逐渐兴起的背景之一)
刘歆的古文经学也成为王莽改制的重要理论基础,他本人也被封为国师、嘉新公,成为新朝四辅之一,并协助王莽制定了 “五均赊贷”“六筦之令” 等多项经济政策。
如果王莽改制成功,君臣之间也能谱写一段流芳百世的佳话。只可惜,多项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且弄得天怒人怨(具体在这篇已经讨论过,王莽改制得罪的人有哪些,对新莽政权造成最致命一击的又是什么?)
刘歆的两子一女也因符命占卜之事受到牵累,被王莽所诛。多方打击下,刘歆与王莽逐渐分道扬镳。
昆阳惨败传到长安后,刘歆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诛杀王莽。
他找了几个重量级人物: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禁军指挥孙伋。
王涉还是王氏的嫡系成员,王莽堂兄王根的儿子。王莽对其不薄,高官厚爵都给了,按说王涉应该对叔叔誓死效忠。只是形势比人强,王莽倒台已经指日可待,即便嫡亲的王氏成员也不愿陪他一同坐在沉船上。
四人密谋后,决定采用刘歆的计策,假借“天命”名义刺杀王莽。
孰料孙伋临时反悔,向王莽通报密谋。王莽迅速将董忠逮捕处死,王涉、刘歆也被迫自杀。
宫廷政变虽然镇压了,但是更始军的威胁依然存在,王莽紧急部署了两条新防线:
洛阳战场:由王匡全权负责,王匡之前在成昌被赤眉打的大败,十万主力皆覆。就这么个败军之将,还能担任总指挥,你要说王莽不会用人,也有点苛责他了。因为三辅战区很快就告知一个真理,越是危急的时候,兵权越不能交由外人,还是给自己人来的放心。
三辅战场:王莽令王邑收拢昆阳惨败的残兵,退保长安。任命宋纲为右队大夫,朱萌为都尉,率重兵驻守武关。
武关是关中平原的东南门户,地势险要,既有山川之险,东、南、西三面又有何川环绕,是易守难攻的要塞,有 “秦楚咽喉”“关中锁钥”的称号。
然而昆阳惨败让新莽政权威望扫地,高层反叛,中下层的官员也纷纷为自己寻找后路,暗中与更始军联络,准备投降。
就在更始军向武关进军前,南阳析县的豪族邓晔、于匡已率先起兵响应。两人先是说服了析县县令,掌握当地的军队后,邓晔自称辅汉左将军,于匡自称辅汉右将军,两人一商议,决定直接攻打武关,送上投名状。

以刚刚控制的地方军去攻打中央军驻扎的要塞,在军事史上也极为罕见。
只能说新莽大势已去,人心思汉的情况下,邓晔、于匡笃定这次攻坚战并不难。
果然,义军稍一攻城,朱萌就放弃抵抗,当场投降。义军蜂拥入关,失去地利后,再无斗志的新莽军连战连败,宋纲也被义军斩杀。
武关拿下后,邓晔、于匡马上联系正在西进的更始军主力,打开武关关门,迎接王师。众人商议后,邓晔率兵北上,李松遣偏将军韩臣继续西进,从蓝田入关(拿下武关作为投名状已经足够了,再想打长安,就要担心李松等人翻脸了)

能打、懂政治,邓晔颇有大将之材。他的精彩表现还在继续。
穿越秦岭后,邓晔一举攻陷湖县。眼看义军离长安越来越近,绝望之际,王莽更加迷信于谶纬之说和各种祥瑞,试图通过这些来给自己寻找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他举行了大规模的哭天祭典,希望上天能够保佑他度过危机。
同时将狱中罪犯全部放出,任命了九名将军,皆以 “虎” 为将军名号,史称 “九虎”,向东开去,讨伐邓晔。
王莽希望能重演秦末大翻盘的奇迹。
虽然军队构成都是囚犯,但秦朝能打赢是因为有章邯这位名将。九虎名字虽然唬人,作战能力却远不如章邯。加上王莽生性吝啬,虽宫中储存六十多万斤黄金及大量钱币、绢帛、珠宝等财物,仍不肯尽数拿出犒赏军士,致使士兵们心怀怨愤(众重怨,无斗意)
新莽军开抵华阴县后,九虎颇有自知之明,仅仅扼守险要,决不贸然出兵。
邓晔见状,令于匡领几千弓箭手佯装正面挑战,自己则亲率两万多人,绕道新莽军背后,发动突袭,大败毫无防备的新莽军,九虎中,四人逃走不知去向,三虎(郭钦、陈翚、成重)收集溃兵继续构筑防线,另二虎(史熊和王况)回到长安接受处分。
即便是效忠臭名昭著的新莽政权,但忠于职守的人仍值得史家记载!
华阴战役后,新莽最后的抵抗力量烟消云散,关中豪族再也按耐不住,弘农郡掾王宪,栎阳县的申砀、下邽县的王大纷纷反正。
左冯翊的豪族做出了表率,右扶风的豪族也不甘示弱。斄县严春、茂陵县董喜、蓝田县王孟、槐里县汝臣、盩厔县王扶、阳陵县严本、杜陵县屠门少等皆自立玄汉将军 ,配合韩臣直接攻打长安城!
后来的东汉顶级外戚家族之一的窦家领袖窦融此时还在为王莽效力。
窦融也不是不想下船,实在是绑定的太深了!
1、其妹嫁大司空王邑为小妻。全家徙居长安,“出入贵戚,连结闾里豪杰,以任侠为名”。
2、曾参与镇压翟义、赵明,因军功被封为建武侯。后辅佐王匡与樊崇战于青、徐又复从王邑征讨,大败于昆阳。
绿林、赤眉他的偶打过,双手沾满了义军的鲜血。
也只能硬着头皮为王莽卖命,然而独木难支的窦融在关中豪族的围攻下,被打的溃不成军。
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九月,义军从宣平门攻入长安。
王邑拼死抵抗,其子王睦想临阵脱逃,也被他喝住,父子二人战至最后一刻(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虽然昆阳葬送了王莽的主力,但论起忠心,王邑还是值得尊敬的。
王邑死后,整个长安变成了无政府城市,乱民放火烧城,城中一片大乱(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讙并和,烧作室门,斧敬法闼,呼曰:”反虏王莽,何不出降!”火及掖庭、承明,黄皇室主所居)。九月初三,商人杜吴闯入未央宫,将王莽斩杀。其首级被校尉公宾所夺,随后快递送到了更使政权的临时都城宛城。
后人多将王莽视为“篡位逆臣”“虚伪权谋家”,但也有人认为王莽跨时代的改革家,他试图解决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问题,只是因时代局限未能成功。
从利益角度分析,王莽的动机根本说不清楚。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应该想的是如何稳定政权,让自己的江山坐的更稳固,就像司马宣王那样,多多收买利益集团,稳固司马家的统治。
但是王莽得罪的正是之前大力拥护他上台的豪族。这也是王莽被质疑是穿越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新莽既没有强大的外敌入侵,也没有如北宋、中唐那样的财政危机,根本没有大范围改革的必要。
王莽还是干了,为什么呢?大家也可以聊聊你的看法。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力强大、人口繁盛的政权,仅仅过了十几年,人口竟减少了三千多万(王莽篡位,继以更始、赤眉之乱,率土遗黎,十才二三)
中华大地上疮痍满目、生灵涂炭,百姓何其无辜。
来看百姓的实际行动: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新莽覆灭后,天下会就此太平了吗?乱世的帷幕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