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长安读书的好兄弟,曾在街亭创造数千扛数万的军事神话!

高旭评历史 2025-02-26 06:08:54

不少人觉得刘秀家族的底蕴不够深,初看也就比刘备强上一点点,真的是这样嘛?

这篇深入探讨下属。

刘秀,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刘发。

千万不要被这个“汉室宗亲”吓到,在汉武、宣帝持之以恒的推恩令下,汉室宗亲的力量已经被大幅削弱,刘氏宗亲的子孙不断瓜分越来越薄的家产,刘秀这支就是极好的例子。

五世祖刘发还是个王爵,从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开始就一路降级,曾祖父刘外至少还当过一任郡守,到了祖父刘回只能勉强当个都尉,再到父亲刘钦时,仅仅县令而已。

刘秀后被叔父刘良所抚养,看上去家世很普通,再来看看刘家其他人,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叔父刘良:平帝时被举为孝廉,担任过萧县县令。

母亲樊娴:南阳郡湖阳县大豪强樊重的女儿。

樊重有多牛呢?

1、善于经营;世善农稼,好货殖,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

2、做事讲究法度,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3、做人厚道,乐善好施,凡是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他都毫不吝啬地帮助他们。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有钱又有名望的樊重被乡里推举为“三老”(西汉的一种政治制度,三老掌教化),最令人佩服的是,樊重在临终前,将乡人借贷的文契一把火烧了,这些借条金额高达数百万。乡人知道后十分惭愧,纷纷到樊家还债。樊重诸子受父遗命,一律予以免除,分毫未取(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这样的人能不得人死命!吕母尚且可以拉起数千人的队伍,樊重只有比她更强!

刘秀大姐刘黄的第一任丈夫在史书中没有留下名字,但在其丈夫死后,刘黄却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她看上了司空宋弘,结果被宋弘婉拒: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成语糟糠之妻典故就出自这里。

二姐刘元嫁的人就赫赫有名了:新野邓晨。

新野邓氏是西汉的老牌世族。

曾祖邓隆,扬州刺史;

祖父邓勋,交趾刺史;

父亲邓宏,豫章都尉。

祖上皆是世吏二千石的高官!

和邓家结亲后,刘家再接再厉,又让刘縯娶了新野令潘临的侄女潘氏。

刘秀本人则看上了新野另一大豪族阴家的阴丽华。

阴家来头不小,祖上是帮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管仲。到了第七代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随后阴家发展日益强盛,历经百年而不倒,到了阴丽华这一代时,阴氏家族已然成为新野的超级豪强。樊重家有三百余顷地,阴家翻倍有余,达到七百余顷,排场更是可以同当时的诸侯王相比(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邓晨家族和阴家也是亲戚,刘秀去姐夫邓晨家串门时,对阴丽华一见倾心,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娶妻当得阴丽华。

刘秀的背景虽不能和后来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但和曹操相比豪不逊色,说实话开国时一穷二白的屈指可数(刘裕、朱元璋),刘备的根基当然比刘、朱二人强,毕竟能去洛阳读书在当时就不是老百姓承担的起,刘备在洛阳不仅见了世面,还交上了公孙瓒这样的大哥)

打天下,初期没有足够的实力能成嘛?

现在蔡阳、湖阳、新野三大豪族强强联手,南阳铁三角已成。

刘縯后来为什么能招揽那么多亡命之徒,以至于官吏都不敢上门过问,这就是原因(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接下来要重点介绍刘演、刘秀兄弟二人。

先来说刘演。

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王莽篡汉,时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刚毅,手脚大方,为交朋友不惜倾家荡产,发现和谁很像?

刘邦。

到处瞎晃悠的刘邦直到近五十才投入秦末大起义中,年富力强的刘演怎么看优势都比他大。

偏偏他还有个更牛的弟弟:大口,隆准,日角,美须眉,身高七尺三寸。

如果说刘演的性格像刘邦,那刘秀的模样简直就是完美复刻了汉高祖!

日角就是额角骨隆起的意思,这可是帝王之相!

有意思的是,兄弟二人都曾去往长安留学,刘演读了不到一年就回来了,刘秀一学却是六年。

什么时候去太学读书变成那么容易了?

这还得感谢王莽。

为了篡位,王莽拼命讨好各阶层的人,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

最能影响社会风潮的读书人,王莽又岂会忽视?王莽大力扩招太学,使太学生的名额迅速扩大到万人。后来的梁太后也照葫芦画瓢,为了扩大梁家的影响力,梁妠同样下令扩大太学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这一决策,也为二十年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在朝廷的普惠政策下,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刘秀来到长安。巧合的是刘邦、刘备都去过当时的帝都。刘邦档次稍微低点,去咸阳参加的是徭役,期间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排场,不禁感叹到:大丈夫就应当像这样啊!(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读了六年书,刘秀的成果是:略通大义。

这里的“略”,不是略微的意思,而是大体全面的意思。

更关键的是,在读书期间,刘秀结识了邓禹、朱佑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其中邓禹排第一,朱佑排的第八)是刘秀创业的核心班底。

邓禹,字仲华,邓晨的侄子,跟刘秀也是实在亲戚。

邓禹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连许多博士都不如他知识渊博,因此得了个“神童”的绰号。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城人。

自幼与刘縯、刘秀兄弟相识,关系深厚(往来舂陵,世祖与伯升 皆亲爱之)

朱祐随后与刘秀一同去往长安求学。刘秀曾因病无钱购蜜入药,朱祐得知后倾囊相助。刘秀称帝后,仍感念此事,曾赐朱祐一石白蜜并戏言:与长安时所购何如?

君臣亲厚到如此地步!

刘秀起兵后朱祐一直跟随左右,从平河北、围困洛阳,屡立战功,历任护军、偏将军、建义大将军。

光武在河北起事时,朱祐大骂更始,劝刘秀反更始自立为帝。刘秀屡次训斥他,甚至拿剑假装要杀朱祐,对其他劝进的将领相反就缓和许多。

千万别会错意,就是因为关系好,刘秀一直拿他当兄弟对待,两人才会这样直来直去,那是真的自己人。

除了邓禹、朱佑,还有一个来自南阳的老乡:来歙。

来歙的六世祖来汉,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囊,辅佐楼船将军杨仆,攻灭了朝鲜(六世祖汉,有才力,武帝世,以光禄大夫副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

来歙的父亲来仲,在汉哀帝时期担任谏大夫,娶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祖姑母刘氏为妻。

又是一个实在亲戚。光武甚亲敬之,数共往来长安。

来歙虽未列入云台二十八将,但他曾创造一个军事神话,凭借二千人夺略阳(街亭附近),在敌军心腹之地硬抗了对完数万大军围攻,坚持到光武派军救援(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马谡,惭愧否?

丞相让你去真的是送一份功劳给你啊,你已经省去了攻打街亭的难度,身后还有蜀军主力,来歙都能守几个月,你怎么就守不住呢?

三位骨干介绍完,继续聊聊刘秀在长安的经历。

相比坐不住的兄长,刘秀既然能在长安安心读书,说明当时的他是想走正规途径去做官的,他自己也没有掩饰过: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只是时间长了,刘秀渐渐看透了新莽政权的底色,且不说各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就从朝廷重臣的成分也能看出这个新兴政权的腐朽。

王兴者,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

王兴原本是城门令史,一个负责守卫城门的普通小吏。王莽改制前,梓潼人哀章制作了一个铜柜,内藏两道题签,假托天命列出了王莽的八个大臣等内容。王兴的名字恰好与其中伪造诏书中的名字相符。王莽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顺应所谓的 “祥瑞”,居然直接将王兴从小吏提拔到了卫将军。

毕竟也是官僚队伍的人,王盛就更夸张了,被封为前将军前他仅是一个卖饼人!

此外新朝最有权力的人都是王氏成员:太师王舜,大司马王邑,大司徒王寻。

王舜是王家之中最为坚决拥戴王莽者。在王莽篡位之际,王舜紧随其后,还主动向王政君索求传国玉玺,帮助王莽完成了夺取象征最高权力信物的关键一步(舜为太师,赐封安新公)

加上王莽强力打压刘氏宗亲,刘秀明白,即便书读的再好,在长安也混不出头,

还怎么娶阴丽华呢?

此外,在长安刘秀自然也能得到不少一手信息,对风云变幻的天下局势也有所了解。

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新朝统治摇摇欲坠,既如此,何不放手一搏?

刘秀最终决定返乡,投身乱世纷争!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