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大战(1):绿林大佬为何要选刘玄当皇帝?

高旭评历史 2025-03-11 06:46:39

由新市、下江、平林、舂陵兵组成的联军在连续击溃南阳的新莽军后声势大振,兵锋直指宛城。

很多人开始飘了,觉得朝廷不过如此,很多人急不可待的嚷着要准备称帝的事情。

选谁当皇帝呢?

既然兴复汉室,自然要立刘家的后裔,但这个人绝对不能是刘演,刘演手握兵权,威震荆州,过于锋芒毕露,其部之前还与新市兵因为分赃发生矛盾,严重到双方要闹内讧的地步(进屠唐子乡,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如果让他当上皇帝,除了已经投靠他的下江兵,新市、平林兵还有立足之处嘛,更何况他们在联军仍占多数,凭啥便宜了刘演?(常与縯、秀深结,而更始诸将多不附縯)

新市兵也找好了自己的理想人选:刘玄。

说来他还是刘演的族兄弟,参加绿林军比刘演还早,“革命意志”更加强烈。

之前咱们提到,在汉武、宣帝持之以恒的推恩令下,汉室宗亲的力量已经被大幅削弱,刘氏宗亲的子孙不断瓜分越来越薄的家产,刘秀这支就是极好的例子。

五世祖刘发还是个王爵,从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开始就一路降级,曾祖父刘外至少还当过一任郡守,到了祖父刘回只能勉强当个都尉,再到父亲刘钦时,仅仅县令而已。

再加上王莽上台后,屡屡压制刘氏宗室,导致地方官吏对刘氏多有欺凌(王莽时诸刘抑废,为郡县所侵)

刘玄这支更惨,当地的县吏都敢欺负到他们头上,酒后怒骂刘玄的父亲刘子张,刘子张一怒之下杀了亭长。十多年后,亭长的儿子又反杀了刘玄的弟弟刘骞,为父报仇。

刘玄自然不肯罢休,准备集结宾客意图复仇。

说好听点叫宾客,其实都是些亡命之徒,还没等刘玄动手,手下一个宾客就犯了法不得不逃至平林(今湖北随州)躲避官吏追捕(客犯法,圣公避吏于平林)

刘玄跑了,他父亲还在,在仇家的唆使下,当地官府逮捕了刘子张。

古人以孝为大,刘玄为救父亲,对外诈称自己死亡,派人假办丧事返回舂陵。官府被他欺骗就此释放了其父(吏系圣公父子张,圣公诈死,使人持丧归舂陵,吏乃出子张)

注意哈,刘玄并不是印象中那个被人摆布的无能之辈,他还是颇有计谋的,后来被架空,也只是手里没有足够的力量而已。

老家是回不去了,刘玄索性投到平林兵陈牧旗下(圣公因自逃匿)

刘玄在平林兵中渐渐也混出了一点名气,人称更始将军,由此入了平林兵陈牧和新市兵王凤两位大佬的视线,他们推刘玄当皇帝有几点原因:

1、刘玄也是汉室后裔,正宗的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

2、出自南阳,与当地豪族能攀上关系(初期和刘秀兄弟一起起事的宛城豪族李轶后来就抛弃刘演,主动依附刘玄)

3、刘玄能力有一些,但性格并不强硬,更始立,素懦弱,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

最重要的自然还是刘玄是单枪匹马来投绿林,手下没有自己的根基!

有名分,又容易控制,不选他选谁!

陈牧、王凤私下一商议,决定立刘玄为帝,根本就没和在宛城前线的刘演商量。

直到绿林的诸位大佬一致通过后,方才召刘演回来商议。

几个大佬当着刘演的面,提出拥立刘玄为帝,刘演怒了(诸将欲立刘玄,縯不悦)

战功都是他打下来的,刘玄算个鸟?

不仅他这么认为,支持他的南阳豪族和部分下江兵首领也持相同观点,舂陵兵名将,有勇冠三军称号的刘稷就直言不讳说过: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

好在刘演大局观强,他不想引起联军的分裂,于是强压怒气,给他们做起了思想工作:大家拥立汉室子弟为皇帝,肯定对于汉家乃厚德之事。但目前我们大事未成,如果我们这里拥立了皇帝,那么青州、徐州等地的赤眉军数十万人,也会照葫芦画瓢,拥立一位刘氏皇帝。如此,我们双方肯定会发生内讧。如今王莽未灭,宗室如果互相攻杀,肯定两败俱伤,使得天下人对我们恢复汉家天下的目的产生疑虑。且首义之时就自称尊号,历史上鲜有成功者,陈胜、项羽就是前车之鉴。不如暂且称王,若赤眉军所拥立的人贤德,我们将来就听他们的号令;如果立刘氏子弟为帝,等日后我们破王莽,降赤眉,再立皇帝不迟!(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甚厚!然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不如且称王以号令,王势亦足以斩诸将。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

论起文化底蕴,这帮绿林好汉自然不是刘演的对手,这套以德服人的话术听着好像也很有道理,眼看有人开始动摇,张卬打破僵局: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注意他说这句话的同时还带着一个动作:拔剑击地。

这下拥护刘演的人都看懂了,这些绿林好汉根本不讲武德,谁要是不同意那就准备互砍吧。

现在就比一点,谁的拳头大,听谁的。

来分析下当时的联军构成组成:

其中坚决支持的除了刘演本部,仅有邓晨和下江兵的王常(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另外两位大佬成丹、张昂其实对服从刘演颇有异议(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

再加上刘演的嫡系主力都在宛城前线,一旦火拼,也占据不了优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为了大局考虑,刘演最终选择了妥协。

公元23年二月初一,在淯水沙坝上,刘玄被拥立为皇帝,绿林各大佬皆高官封侯。

新市兵的王匡和王凤被封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根据汉代的官职体系,传统的三公是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这两个职位是特别为王匡和王凤设置,高于传统的三公),朱鲔大司马;

平林兵陈牧为大司空;

刘演为大司徒;刘秀受封为太常。

下江兵的老大王常因为支持刘演由此被绿林诸将猜忌、排挤,仅当了一个廷尉。

这次称帝埋下了诸多隐患:

1、绿林军和后来加入的南阳豪族之间的矛盾直接被摆上了台面,双方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时南阳豪杰素归附縯,闻更始立,皆怒)

2、刘玄的不忿。按说刘玄和本就是同族,理应在同一战壕,但因为这次帝位之争,刘玄视刘演为最大的对手,也为将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3、新市、平林兵的大佬拿到了太多好处,王匡等人位高权重,这也让部分南阳豪族动摇的了立场,转而投靠更粗的大腿。

同患难易共富贵难!

如果面对强大的外敌,双方尚能携起对敌,一旦外患解除,立马就会火并。

这和后来的孙刘联盟何其相似!

刘备差点就要和孙权干起来了,因为曹操南下汉中,双方才达成了和解,详见这几篇:

刘备得益州后,孙权对他提出了什么条件?鲁肃是忠厚老实人嘛?

为啥说一个吕蒙就抵得上江东十二虎臣,他的攻心战到底有多强!

湘水之盟,刘备、孙权没有爆发战争的幕后“功臣”是谁?

对孙权的背盟,相信刘备、诸葛亮都有所准备,关羽在江陵其实也是做了很多防御工作,只可惜谁都没想到主将糜芳太会投降啊。

按照这个形势发展,绿林军内部很快就要大乱,为什么没打起来呢?还是因为王莽。

青、徐、河北此时已经几十万盗贼了,但主体还是流民,其中最大的一支赤眉连文书、旗帜、组织都没有建立,王莽根本不担心,只要打赢一场,这些流民必定就做鸟兽散。

王莽真正忧虑的是有南阳豪族参加的绿林军,有名号、懂建设、立制度、已经是一个正规的政权,完全可以与新莽掰掰手腕。

何况他们还称帝了!

这面大旗一旦竖起来,势必会吸引大批流民武装还有那些立场动摇的豪族,时间一长,王莽根本没有信心再拢住手下,必须将其彻底剿灭。

王莽遣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等赴洛阳,征发各州郡精兵,进讨更使。

王莽这次下了血本: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这个巨毋霸由于名字和形象太过于贴切,渐渐的被音译引申为后世很多大块头的形容词,并在今天还成功代言某著名汉堡。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没过多久,夏初时,各州郡到达洛阳集中的精兵已经集结完毕,达四十三万之众,号称百万,一路上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不同于北伐匈奴,大军集结十分缓慢。这次剿灭南阳之敌,中原可以调动的力量、资源就方便多了。

更始军这边还不知晓即将到来的新莽大军,他们开始四处出击,刘演率主力围攻宛城,平林兵南攻新野,王凤率李轶、刘秀等向颖川、洛阳进击。

王凤打的十分顺手,连克昆阳、定陵诸城。

于此同时,王邑、王寻的大军已经抵达颍川,与先前被刘演击溃的严尤、陈茂会合后迅速南下。

东汉开国初期,最震撼的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即将上演。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