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失败、四处征伐、黄河泛滥,天下大乱。
东郡太守翟义失败八年后,北境率先燃起烽火,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愤然造反,捕盗将军孔仁费劲力气,打了一年多的仗,方才平定下去。
仅过一年,琅琊郡又出现叛乱。海曲县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自称将军。
纵观之前的起义,似乎都没有出现女性主导的情况,这次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吕母有一独子,名叫吕育,在县衙当差。海曲县这个地方临海,朝廷在当地设有盐官。

盐税在古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财税来源,王莽当时对外频频用兵,十分缺钱,各种苛捐杂税全部压给地方,当地县令要求吕育严格执行,被吕育多次推脱,县令随后寻了个由头将其处死(琅邪海曲有吕母者,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
吕母悲愤万分,决意为儿子报仇。她拿出数百万家产,救济贫穷的百姓(母家素丰,资产数百万,少年来酤者,皆赊与之,视其乏者,辄假衣裳,不问多少)
从家财可以看出吕家在当地也是不小的豪族,能量很大。
没过几年,吕母家产用尽,被她接济过的人打算凑钱偿还吕母。吕母坚决不收,反而坦诚自己的诉求: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宁肯哀之乎!)
古人多慷慨之风,受人恩惠,自当为人出力,众人异口同声答应(少年壮其意,又素受恩,皆许诺)
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山东也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王莽无心赈灾导致流民四起。听说吕母起事后纷纷来投,义军迅速发展到数千之众(招合亡命,众至数千)
随后吕母亲率大军,攻破海曲城(吕母自称将军,引兵还攻破海曲)
县令这时慌了,向吕母叩头求饶。
吕母十分不屑:吾子犯小罪,不当死,而为宰所杀。杀人当死,又何请乎?
杀人偿命,无需多说!将县宰当众问斩。
海曲之战让吕母声名大振。
琅琊郡守发兵围剿,吕母没有选择硬扛,海曲附近多海岛,她将主力转移至海岛上,和官军打起游击战。

就在吕母起事的同时,琅邪人樊崇也于莒县起兵,很快就从百余人的队伍发展到万余人。琅琊逄安、东海徐宣等小股武装闻讯前来投靠,几股流民武装合兵后声势大振,樊崇开始在山东半岛攻城掠地(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

别说,鲁南这地方很适合打游击,东可以逃入海岛,西可以进山,当地郡守根本剿灭不了。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吕母病故,她的部下重返陆地,大部投靠了樊崇,其余则去了河北的铜马处(河北地区也有大肜、高湖、重连、五校等数十支起义军,其中铜马军是规模最大的一支,所部多配骑兵。刘秀在收编铜马军后,实力飙升,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秀也因此获得 “铜马帝” 的称号)
樊崇为将山东南部的起义军整合,制定了几条简单的规则:
1、杀人者死,伤人者偿伤;
2、设立简化的组织结构,权力最高为“三老”,其次为从事、卒吏,小兵(一般泛称为"巨人")
因为没有豪族和知识分加入,樊崇军仅以言辞为约束,几乎没有文书、号令等 书面文字。
虽然简陋,起义军的战力却相当强悍,屡破新莽军,先后击败王莽大将探汤侯田况、太师羲仲景尚等。
樊崇在山东崛起的同时,北方也出现数十支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在南方,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秦丰在南郡、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纷纷起事。
就连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小股义也不可胜数,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流民、盗贼出没,以至于王莽不得不在置捕盗都尉官。
这些义军少则数千,多达数万,其中真正可以和樊崇抗衡的是来自南郡的一伙人。

就在吕母攻陷海曲县的同一年,南郡、江夏郡大闹饥荒,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
如果朝廷有足够的赈灾储备,何至于此!这就是乱动刀兵的后果。
新市人王匡、王凤被流民推为渠帅,不久马武、王常、成丹等也前来依附,数月间至八千人之众。
王匡、王风随后将这支人马带上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绿林军"之名也由此而来。因为绿林军后来推翻了王莽,功绩太大,以至于这三个字从此成为后世啸聚山林的统称。

荆州牧发兵围剿,绿林军依据山地优势,在京山大破新莽军。
荆州的官军力量被重创后,信心大增的的绿林军开始下山,陆续占领竟陵、安陆。

绿林军每占领一个城池,就大开官府粮仓,救济灾民,很快就达五万余人(众至五万余,州郡不能制)
面对各处叛乱,王莽评估形势后,觉得还是泰山大汉更具威胁。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等率十万官军东进,意图消灭樊崇部。
樊崇选择硬碰硬,双方主力在成昌会战。

战前,担心起义军与官军混在一起不易识别,樊崇下令士兵一律将眉毛染成红色(从此,便有了“赤眉军”的称号)。
王匡、廉丹一路西进,丝毫没有约束军纪,四处掳掠百姓,关东地区纷纷流传一句歌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不得民众的新莽军在成昌被赤眉大败,死伤万余人,王匡、廉丹率军西逃,在无盐被赤眉军追上,最终廉丹战死,王匡侥幸脱逃,十万主力皆覆。
此战也检验出了新莽军的战力成色,光武后来昆阳逆转,除了自身牛逼之外,对手整体实力不强也是一个原因,还是那句话,不是人越多,战力就越强!
随后樊崇挥师南下,连下彭城、沛郡、汝南、陈留等地,赤眉军坐拥数十万之众,势力范围东起鲁城,西至濮阳。

赤眉军的战力在西汉末年的各路起义军里绝对可以排进前三位,强悍的实力让人记忆犹新,以至于后来的何进、袁绍都要去泰山获取兵源。而曹操即便攻灭吕布,也依旧对青州帮的臧霸礼遇有加,给予其足够的自治权。
但是赤眉军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军事能力强悍的他们在地方治理和政权架构上相当粗糙,其本质上只是一个体量超大的流民集团,没有太多地方豪族、知识分子的加入,导致其善打顺风仗,一旦处于逆境,就无法重整旗鼓,这点在与光武交锋时将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山东盗盛,渐成不可收拾之势,天下大乱的苗头已经显现。明眼人开始谋求退路,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等请求乞骸骨,谢官归里。
中央如此,有切身感受的地方豪族更是蠢蠢欲动,其中来自南阳的一支豪族力量,最终夺取了天下。他们和绿林军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其初代领导人最终惨死在后者之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在绿林军大败荆州官军,四处掠地时,当地发生瘟疫,绿林军病死病倒多人,众人商议后,决定分兵。
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南下江陵,这支军队后称下江兵;
另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后称新市兵。
新市兵进入随州后,平林人陈牧、廖谌率数千人加入(后称平林兵)

王常等人的战略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
南阳盆地土地农业,地理位置尤其重要,向东可以进入中原,西边走武关可以入长安,北面是洛阳,南面是荆襄。当时六大都市之一宛城就坐落在南阳(其余为长安、洛阳、邯郸、临淄、都)
不久,赤眉军大败新莽军的消息传来,整个天下风起云涌,南阳的一支地方豪强刘演集合七干人于舂陵,东汉的主人公终于要登上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