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攻防战中,如果守军有足够的信心,守几个月难度并不大。
还记得三国系列咱们写的陈仓攻防战嘛?诸葛亮二次北伐为什么没能拿下陈仓?(冷兵器时代的四种主流攻城方法)
蜀军将攻城的各种招数悉数用了一遍:
先是架云梯,守军用燃着火的箭逆射云梯(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
然后上冲车,被郝昭用绳子系上石磨砸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

接着架高塔往城里射箭,郝昭找来工程队在城内又修了墙(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
最后没办法,开挖地道,郝昭又在城内掘横沟进行破坏(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
郝昭仅凭千把来人靠着这个关中要塞跟丞相的数万大军扛了20多天。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守军要有坚强的决心!
昆阳城里的绿林好汉有嘛?答案马上就会揭晓。
王邑仗着人多,向当时的昆阳守军展示了那个时代最高科技的各种攻城手段:尽其精锐,发机飞石,攻城槌车,四面并至,矢如雨下,城中“士无盾牌,皆以门板为蔽”
汉代上百年积累的军事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远的有砲(汉代的投石机)抛射的石块,近战有冲车撞墙,中距离则由弓弩压制。
全方位的打击下,王凤等人很快就崩盘了,众人一商议,还是投降吧(大敌当前,坚守必亡,不如暂降以图后计)
这就有点坑人了,一旦刘秀回来,正好落入包围圈,哪还有后来的东汉王朝?
王凤不管了,遂遣使诣王邑营中,伪称“悔过自新,愿奉天命”。
谁料被王邑一口拒绝!
按照古代战争的传统,如果对方投降了,进城后就不能随便杀人。王邑之前已经对严尤放话,他攻打昆阳城,不是准备招降是要屠城的。
熟知王莽心意的他就是要拿更始军开刀,震慑天下反贼!(在古代,如果要守城,要么敌军来了迅速投降,要么就抵抗到底,开打后再投降最令人不齿)
投降都不许,王凤等人只能横下一条心,拼到底了!
新莽军两位统帅王寻、王邑此时心情极佳,认为凭借绝对兵力优势,破城易如反掌(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只有严尤还在劝谏: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宜留宛城、昆阳之隙,以示生路,彼必溃走,可纵兵击之。
你得给昆阳的敌军留出退路,让他们看到生还的希望,这样他们必然溃逃,我军便可乘胜追击。
三国时,类似的场景也出现过,曹操攻打并州时,在壶关遇阻。此时并州刺史高干已死,但壶关守军仍在顽抗,为啥呢?
和曹操的军令有关:城陷之后,尽坑敌军(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
曹仁给出的谏言几乎和严尤一模一样:围城的时候最好让城里的人看到他们还有活路,要是让他们感觉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必然会奋力抵抗,现在壶关城墙坚固,粮食又多,我们硬攻必然会有很大伤亡。顿兵于坚城之下,强攻死守之兵,不是良计(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曹操听后虚心接受,及时更正,壶关立降(太祖从之,城降)
只可惜王邑不是曹操,他只顾自己的颜面,即使错了,也要坚持到底。邑又不听,吾欲屠此城,以儆天下!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优秀的将领和谋士,关键是统帅你得听得进!
就在昆阳攻防战打的火热的同时,宛城投降了!
岑彭不愧是后来云台排行第六的名将,在刘演的围攻下,整整坚守了半年!
最后还是在弹尽粮绝,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开了城(汉兵攻之数月,城中粮尽,人相食,彭乃与说举城降)
更始军众将和王邑的想法一样,对这种顽抗到底的人必须诛杀,以泄心头之愤(诸将都请求杀死岑彭)
刘縯顶住巨大的压力,将其保了下来,为啥?
1、能守半年,说明这人有将才。
2、不忍城中人相食,说明此人心怀仁义,值得信任。
刘縯甚至还让刘玄封岑彭为归德侯以为忠义表率,岑彭从此对刘演忠心耿耿,在刘演死后,为报其救恩之恩,为光武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刘演拿下宛城后不久,刘秀也率七千人马赶到昆阳战场!

刘秀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新军数十人。
同来救援的更始诸将都惊呆了,刘将军平时见到小股敌人就胆怯,如今遇到大敌如此勇猛?(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就好比你周围有一个老实人,突然在群殴的时候大爆发,上去直接撂倒对方数人,你看着能不热血沸腾嘛?
众将受此激励,大喊:请助刘将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曹操潼关掩护主力渡河,刘备阳平关冒着箭矢亲自冲锋,孙权合肥殿后,这些都是典型战例!
刘秀的这次突击也暴露了他的一个小秘密,武艺超群。
对面可是数十万大军,谁有本事率几千人就敢冲进号称百万大军的军阵中,然后再亲手杀数十个敌军?
三国名将如云,但这种高难度动作,似乎也只有寥寥数人可以做到:关羽、张辽。
刘秀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
在刘秀的突击下,援军士气大振。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一直冲到了昆阳城下。
随后开始大喇叭传播:宛城的主力已到。
当时宛城的确已下,但在昆阳的更始诸将尚未得知(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
昆阳守军本就别无退路,现在援军已至,宛城援兵又到,更坚定了守城的决心。
新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听闻宛城失守,军心产生了巨大的动摇。
攻防形势已经渐渐扭转了!
但刘秀头脑还是十分冷静,别看现更始军士气高昂,无不以一当百,但手里就这么点人,再冲几次,还能剩多少?
只要对面不崩盘,王邑有的是时间、兵力和他打消耗战。
只有一鼓作气,彻底打垮新莽军的士气。
刘秀选出了三千敢死队,绕到了城西水上,以居高临下之势再冲王邑指挥部。
他赌的就是新莽军在得知宛城失守,攻城不下,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在他接二连三的冲击下会彻底崩溃!
注意这里用的是赌这个字,没办法,对于兵少的一方来说,你只能主动求变。
而王邑这边,你也不能说他是庸将,能扑灭翟让起义,在刘秀的冲击下还能维持军政没有崩盘,逼的刘秀再次搏命突击,的确还是有两把刷子。
可能是对自己仍有足够的信心,在初期被打懵圈的情况下,王邑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各营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为什么下这种命令呢?
王邑清楚,新莽军这半个多月早已兵疲师老,再加上刘秀散播的宛城已下的消息,大军还能保留多少士气的确存疑,这从刘秀两次突击轻松获胜就足以证明。
但是手握数十万大军,他也不能退守营垒,坐视对方扬威耀武。
他觉得自己的嫡系足以挡住刘秀,即便无法胜之,只要拖入拉锯战,再出动大军围剿,必能全胜。
只可惜他还是高估了自家军队的战力,成昌会战已经证明,此时验出了新莽军的成色。


你的优势就是人多!
对王邑的决策,一直提出反对意见的严尤罕见的保持了沉默,也许是心寒了,亦或者就是想看着王邑出丑。毕竟在后来的那场大溃败下,严尤可是顺利脱逃,跑到沛郡谯县后迅速背叛新朝,自称汉将。
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双方刚一交战,王邑的嫡系就败了,二把手王寻被当场斩杀: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数十万新莽军因为王邑的严令,谁也没有出来支援,你都没办法说到底是王邑治军能力太强,还是众军士气已崩。
就这样在友军的旁观下,王邑的嫡系被彻底打崩,惊慌恐惧下,王邑索性丢下大军直接逃了。
主帅一跑,数十万新莽军再无斗志,昆阳城内被围攻了半个月的守军一看形势逆转,胆也壮了,亦鼓噪而出,震呼声惊天动地!
天时也对新莽不利,就在刘秀猛攻的同时,天降大雨,巨大的降雨量迅速淹没了新莽军大敌营(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多种因素作用下,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伏尸百余里。
王邑仅带少量亲卫死命保护,方得逃离昆阳战场。战后,更始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各种军需堆积如山,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搬完。更始军由此鸟枪换炮,大换装后战力直线攀升,成为反莽的最强战力。
最后点评下这场战役的两方统帅:
王邑的三大失误
1、没有第一时间派兵救援宛城。
这也是严尤贡献的第一个良策。主力牵制、监视昆阳守军,挑选精骑突袭宛城下的刘演主力,内外合击,取胜把握很大。宛城敌军一旦溃败,昆阳自然解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2、拒绝昆阳守军投降。
王凤遣使诣王邑营中,伪称“悔过自新,愿奉天命”,如果王邑接纳了呢?
即便后面收复不了宛城,新莽政权也可以和更始划界对峙,不至于如昆阳大战后的一泻千里。

3、严令各营不准擅自出兵。
对自己手下的嫡系战力估计过高,谁料一战击溃,导致全军大崩溃!!
哪怕在整个昆阳之战他做对了一个决策,最后都不会输成这个样子。
王邑的忠心不容置疑,即便王莽大势已去,王邑父子仍昼夜顽抗,战至最后一刻(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众兵追之,围数百重。台上亦弓弩与相射,稍稍落去。矢尽,无以复射,短兵接。王邑父子……战死,)
这也是王莽放心将最后一支主力交予他的原因,只可惜,王邑亲手导演的这场一场大溃败,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局,加速了新莽政权的灭亡。
然后说说刘秀的三大致胜策略。
1、两次关键演讲,阻止了昆阳守军不战而逃,同时拉来了定陵、郾城的援军。
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身先士卒率军冲击,振奋了援军的士气。
3、关键时刻把握战机,一战击溃王邑的嫡系。
昆阳大战之后,刘秀七千破百万的神奇战绩迅速传遍了天下,他的名气直追哥哥刘縯,再加上刘秀发兵捕不道、刘秀当为天子两句谶言的加持,刘秀渐渐被“神化”更多人敢于在他身上下注。。。。。。
而昆阳之战解救王凤等人的善缘,也让他逃脱了后面那场针对他们兄弟二人的谋杀。
这场谋杀的无耻堪比三国时东吴在荆州背刺蜀汉,在最巅峰的时候被自己人暗算,刘縯是何其悲壮、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