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大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但相比三国的官渡、赤壁之战,昆阳之战的描述似乎极少,好像刘秀带着人往城下的新莽大军一冲,就创造了七千人打垮四十万大军这一极其悬殊的奇迹之战。
真的有那么简单嘛?这篇咱们好好聊聊。
首先新莽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
后汉书:定会者四十二万人;
资治通鉴:定会者四十三万人,号百万。
当然这四十多万人不可能全是甲士,汉代士兵与民夫的比例通常为1:3,简单换算,新莽军主力约为十万,对应的需三十万民夫保障后勤。
绿林军经过连续大胜,多地豪族纷纷来投,人数起码也有数万之多,整体兵力双方相差并不悬殊。
但在局部战场上,新莽军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绿林军的十几万军队分布在三个战场:刘率主力攻打宛县,刘演率主力围攻宛城,平林兵南攻新野,王凤率李轶、刘秀等向颖川、洛阳进击。

当王邑率大军向昆阳压过来时,面对的是更始军的偏师,这也是王邑的最大加持。
之前翟义起兵时的规模更大,比至山阳,众十余万,同样也有宗室加盟,
天下郡国都为之震动,后来还不是被他轻松平定。
现在更始军里最强的那个又在宛城,小小的昆阳,还不是被他轻松碾压。
偏偏有人不识趣,给他提反对意见:昆阳城小坚固,而且城池周边地域狭窄,不利于大部队展开。更始军主力都在宛城,此时应当直接扑向宛城,击溃更始军,宛城敌军一旦溃败,昆阳自然解围(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
说话的正是之前战败的严尤。
王邑压根就没听:当年翟义造反时,我就因为没有生擒他而被皇上责骂,现在统帅百万大军,这么个小城竟绕道而过,如何显得出威风!如何对得起皇上!(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
王邑举出翟义的例子,无非是想提醒严尤,你一个更始手下的败将,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啰嗦。
虽然王邑后来在昆阳城下惨败,成为古今战争史上的笑柄,但在当时,你也不能说他这个做法就是错的。
1、宛城还在朝廷手里,并没有丢失。
2、只要自中原进军南阳,就得从昆阳方向走。如果绕过昆阳,数十万的后勤辎重都将暴露在敌方的攻击范围。如果无法迅速拿下宛城,后勤补给一旦被敌军频繁骚扰跟不上,以当时新莽军的士气,也是一个大溃败的结果。
所以王邑先拿下昆阳的这个决策还是比较稳健的,问题在他后面的微操上。
当然更合理的打法是,让提建议的严尤领一支精锐骑兵,突袭宛城的更始军,宛城的守将岑彭虽然守的是不错,但已经处在敌后包围圈的他能坚持多久也不好说。突袭宛城,即便无法做到一战溃敌,也能给宛城的守军提升士气,告诉他们朝廷没有忘记你们,援军就快到了!
昆阳城中的更始军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
吓尿了。
昆阳城中所有兵力拢一块才八九千人,面对号称百万的新莽大军,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绿林山继续打游击去(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这时候如果有人先开城南逃,军心立马就散了!
关键时刻,刘秀发言: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刘秀表达了三点意见:
1、如今我军兵少,粮草匮乏,而外敌兵力强大,只有合力抵御,或许能建立功业;如果分散撤退,势必无法保全。
2、宛城尚未攻克,主力无法前来救援,一旦昆阳被攻破,各部很快就会被敌军各个击破。
3、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同心协力去成就功业,而不是贪生怕死的只顾着家里的妻小与财物!
中心思想就是三个字,不能跑!
刘秀慷慨激昂的演讲换来的效果是什么呢,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
更始政权草创初期,刘秀除了担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在军队里的职位并不高,仅是一个偏将军,兵不多,原先的绿林大佬自然对其十分轻视,你小子又不是刘演,怎么敢这样说话!
刘秀被呵斥后,就笑了笑,不再说话。
很快探马再报: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遂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
得了,敌军已经抵达城北并开始围城,现在也逃不了了。
流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擅长打逆风仗,面对绝对的劣势,众人都慌了神,只能找来之前喊话坚守的刘秀:更请刘将军计之。
刘秀很快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
这个人员安排充分体现了刘秀的缜密思维,王凤代表的事新市兵、王常是下江兵的老大,如果让王凤去搬救兵,说不定马上就逃了。但是城内也不能没有自己人,否则自己走了, 新市兵投降了怎么办?所以必须留下王常监视(当然,事实证明这帮人真要投降,谁也阻拦不住)。
当夜,刘秀就带着宗佻、李轶等十三骑,在刚刚合围的王莽大军的缝隙中,从昆阳南门冲了出去。
介绍下这十三位勇士:刘秀,邓晨,宗佻,李轶,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等。
其中属于南阳的有:
邓晨:南阳新野人;
李轶:南阳宛县人;
任光:南阳宛县人(云台排名第24位);
宗佻:南阳安众人;
刘隆:南阳安众人(云台排名第16位);
马武:南阳湖阳人(云台排名第15位);
这些属于刘秀兄弟起兵的首义功臣,其余几位则是听闻消息后,从颍川赶来助阵的好汉。
臧宫,颍川郏县人,曾担任颍川郡郏县的亭长 (云台排名第14位)王霸:颍川颍阳人,其父曾任颍川郡决曹掾,本人亦曾担任过狱吏(云台排名第23位),刘秀路过颍阳时,王霸带门客主动求见: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傅俊,颍川襄城人,担任颍川郡襄城县的亭长 (云台排名第21位),刘秀率部过襄城的时候,傅俊起而响应,被委以校尉之职。看出点啥了吗:
1、干革命要趁早,十三勇士几乎占了云台的一半之多,再加上后来贡献决定性力量的幽州豪族,其他人(典型如马援)哪怕你再牛,本事再大,位置不够用了!
2、加盟的都是当地豪族,大部分都在当地政府干过,熟悉朝廷典故、规章,和之前的绿林、赤眉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
仔细点的朋友可能会问南阳的宗佻怎么没进入云台将?
一点猜测:他和李轶一样后来背叛了刘縯。
来看刘玄迁都长安后的异姓王名单:王匡为泚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王常为邓王,申屠建为平氏王,陈牧为阴平王,卫尉大将军张卬为淮阳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五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骠骑大将军宗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
王凤、王匡、王常、陈牧、廖湛等都是新市、下江、平林兵的大佬,李轶是策划谋杀刘縯的主谋,同样封王的宗佻就十分可疑了,因为昆阳十三勇士里就他和李轶一同封王了!
他要是没干过出卖刘縯的事,绿林大佬会给他如此丰厚的赏赐?

队伍是突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去哪里搬援兵。
之前介绍过,除了刘秀这支,更始军在南阳还有两股大军:围攻宛城的刘縯,攻打新野的平林兵,此外在昆阳附近的定陵、郾城也有一支偏师。
看下图,只有就近去定陵和郾城拉人,如果去宛县,救兵还没到,昆阳也许就顶不住了。

面对刘秀的劝说,定陵、郾城的守将态度一致: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
都不愿全力支援昆阳。
刘秀再度贡献史诗级演讲:若击败王莽军,战利品远超当前财物;若战败则性命不保,现有财物亦无意义(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刘秀最终说服诸将,“悉发诸营兵”,集中定陵、郾城等地约七千兵力驰援昆阳。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定陵、郾城的将领名字,但仔细分析,绝不会是南阳豪族。
原因就是没有记载名字。
刘秀带出来的十三位好汉,名字可是记载的清清楚楚,那么这支后来改变昆阳战役的关键力量,其将领的名字史书为什么会如此吝啬,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不是南阳豪族,也非刘秀的嫡系,极有可能是新市亦或下江兵。

然而无论他们出兵的动机如何,至少刘秀打赢昆阳之战,凭借的正是他们的力量,不应抹杀他们的功劳!
刘秀的两次关键演讲(昆阳城内延迟了守军的逃跑,定陵、郾城拉来了援军)让更始军有了与王邑主力在昆阳城下一决高低的机会,但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此时的昆阳已经岌岌可危,再来晚点,就顶不住了。因为就在刘秀走后不久,王凤就派出使者,去王邑营献城了!
眼看刘秀的努力即将前功尽弃,一个人再次“挽救了”更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