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在回乡的路上,亲眼目睹王莽乱政下的情形:沿沿途饿殍遍地,百姓们流离失所(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自家家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演已经成了当地的扛把子,手下聚集了一群不安分的小弟(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
什么是“小盗”呢?无非就是些打家劫舍的人。刘縯好侠养士,老实人自然很难招揽,只有那些亡命之徒才会投奔他。
一般情况下,刘秀就跟随大哥一起干了!
但他没有冲动,刘秀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做事谨慎,没有十足把握不会出手: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
朝廷此时实力尚强,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不过他也没有闲逛,选了一个被他哥哥瞧不起的活:种田(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
正因知道百姓的疾苦,开国后,刘秀多次下诏给百姓打发福利,比如取消了国营的盐铁垄断政策,同时允许百姓通过渔猎获取生活资源(帝深念垦田之废,乃下诏曰:昔岁水旱,灾疫相继,朕勤恤民瘼,而未能蠲除。其罢郡国盐铁官,令民得以渔猎取给)
除了种田,刘秀还干起了粮食贩运,多次往来新野和蔡阳。

刘秀去新野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刘縯手下宾客犯事,为了躲避官吏,刘秀去新野的亲戚邓晨家躲避(伯升宾客劫人,上避吏于新野邓晨家)
又不是刘秀的门客,真要抓捕也是冲着他哥哥去。
真实原因极有可能是刘縯派刘秀去联络新野、宛城的豪族,当然能多见见阴小姐也是美事。
一来二去,刘秀渐渐在南阳混出名气。
宛城有一豪族李家,看出刘秀这人不同寻常。
宛城李氏来头很大,世代经商。到了李通的父亲李守时,搭上了朝廷重臣刘歆的路子,在其身边办事(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
新莽流行图谶,王莽能篡位,图谶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刘歆就是其得力帮手。
王莽要改朝换代,自然需要一种新的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刘歆所大力推崇的古文经学,尤其是其中的《左传》和《周礼》,其中有大量利于其篡权的内容(刘歆作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儒,和父亲刘向编订了大名鼎鼎的《山海经》、《七略》等著作)
双方一拍即合,王莽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力支持刘歆推行古文经学,刘歆则为其篡权以及后来的托古改制,制造舆论基础。
一直追随在旁的李守耳濡目染下,自然也深谙此套,“偶尔间”他也发现了一句图谶:刘氏复兴,李氏为辅”(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
似乎露骨了些,那么巧,凭啥就是你李氏?
但不管怎么说,有了王莽的成功案例,李守的这句话还是深深影响了整个家族,当时担任巫县县丞的儿子李通马上弃官回家,寻觅真龙天子(李通后来迎娶刘秀之妹刘伯姬为妻,忠心辅佐光武,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光武帝恩宠。历任卫尉、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
李通回乡后,招来堂弟李轶商议(后来也有重要戏份,背叛刘秀兄弟,转投所立的更始帝刘玄,阴谋杀害刘縯。更始政权崩溃后,又暗中投降刘秀)。
一一分析南阳豪杰后,二人一致同意:如今天下大乱,王莽就要垮台,谶中所言“汉当兴起”看来是真的,南阳豪杰里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就是刘伯升兄弟!(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
注意,他们说的是刘演兄弟二人,刘演手下本就有一群小弟,刘秀可只有自己一个人,能闯下那么大的名声,不简单那。
当然除了自身能力之外,另一句谶言也许才是他们敢于下注刘演兄弟的根本原因:刘秀发兵捕不道!
这句话出自一本流传很广的图谶,名《赤伏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到后来就演变为一个更为精炼的版本:刘秀当为天子!
这句谶影响了很多人,比如之前提到的国师,大儒刘歆。
刘歆亲眼目睹了王莽篡位的全过程,王莽在其中玩了多少花样他知晓的一清二楚。既然如此,理论更深厚、知识更全面的自己为什么不下场玩玩呢?
公元23年(地皇四年),刘歆与国师王舜、平帝皇后卫子夫(已故)之侄卫宝等人密谋,计划假借“天命”名义刺杀王莽,因消息泄露未能成功,反被王莽诛杀。
连刘歆都敢谋逆王莽,谶在当时就具有如此大的力量。
当时懂图谶的人都很有名气和地位,南阳恰好也有一位精通有术的人:蔡少公(少公颇学图谶)
当地慕名前来拜访的人很多,有一次刘秀和邓晨也出席了一场学术交流会,,蔡少公又说到了那句重量级的图谶:刘秀当为天子。
因为刘秀本尊在场,有人特意询问,此刘秀莫非是指国师刘秀?(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
刘秀本人打趣到:为什么一定是国师,说不定那个刘秀指的就是我呢?(何用知非仆邪!)
刘秀讲完,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呢?
坐者皆大笑。
一个是国师,你一个倒运粮食的来凑什么热闹!
唯有邓晨恍然,原来这小子心里真的有想法啊!(晨心独喜)
李通、李轶兄弟也听说了这件事,等刘秀来宛县后,李通主动派李轶去迎接刘秀。双方见面后,李通单刀直入,咱们一起干吧,谨慎的刘秀连说不敢,反问李通:你在长安的父亲怎么办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李通于是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
有没有觉得事有蹊跷?
李通毕竟也在官场混过,担任五威将军从事,别人给得评价是:以有能名。
之前与刘秀并未谋面,上来就敢和他沟通谋逆大事?
只有一个答案:李通已经知晓刘秀的真实身份,也知道他有相机行事的特权。
几人一番谋划,计划如下:
1、在立秋检阅民兵的时机,劫持南阳郡守甄阜、都督梁丘赐,直接在宛城举事。
2、李通在宛城起义的同时,刘秀与李轶回昆阳找刘演,举兵相应。
计划敲定后,李通派侄子李季去长安,向父亲李守通报。
谁想李季在返程的路上病死,李守担心消息走漏,想直接逃回南阳。同乡人黄显时为中郎将,劝告李守:现在关门把守很严,你的形状相貌特别,你这样将往何处去?不如去朝廷请求自归。事情还没有发生,只要能脱身就可免祸。今关门禁严,(君状貌非心,将以此安之?不如诣阙自归。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瞧瞧,形势不妙,王莽这艘大船,大家都抢着要逃离了。
这段话仔细分析,读出点什么味道?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
连执掌兵权的将领都有想法了,新莽政权已经摇摇欲坠。
李守听从他的话,即上书请求归死,黄显顺势为其求情:李守听说儿子犯了大罪,不敢逃亡回去,遵信守义,仍然听命于你。我黄显情愿带着李守到东边去,晓谕他的儿子。如果他儿子真要造反,我就命令李守面向北方自刎,以谢大恩。
王莽差点被两人欺骗,眼看就要放二人去南阳,结果南阳郡守甄阜的上书就送达长安,通报了李通即将起兵。王莽大怒,将李守、黄显一并诛杀,宛县方面也杀了李通宗族数十人。
刘氏兄弟原先的计划是,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在宛城、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

现在计划有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縯召集子弟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举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称柱天都部,即自喻为擎天之柱(縯聚宾客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树赤旗,言汉室当复兴于舂陵焉)
然而刘縯初起兵时,人心并不稳固,就连自家刘氏宗亲们也都是极力反对,甚至有人怒骂:伯升杀我(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
直到刘秀从宛城赶来,众人见刘秀穿绛衣大冠(当时的将军服饰),才安下心来(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及见光武绛衣大冠,上时绛衣大冠,将军服也。”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毕竟这是掉脑袋的事,谁愿意趟这个浑水?尤其是这些豪门大族,手里那么多产业,为啥要去玩这个命!
刘演的基本盘都是些亡命之徒,实力更强的自家亲戚根本不愿趟这趟浑水,说不定反水把你卖了也有可能。
既然你们自己宗族都不敢下场,更别提地方上的其它豪族了。
是刘秀,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当族人和其它豪族看到谨小慎微的刘秀都去造反了,说不定这哥俩真能成事,那就赌一把吧!
刘秀起兵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