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快接近尾声了,咱们开始回补一个重要章节:刘秀开国。
从刘秀开国篇,可以得到很多参考,比如为啥凉州难打,荆州的主要突破点在哪?青州兵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搞明白这些,对于之前的三国史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公元6年正月,王莽在长安南郊,举行仪式,正式行使“假皇帝”权力。为了迷惑宗室,隔了两月,王莽又立刘病已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
但是王莽之心,路人皆知。
王莽学周公是假,想当皇帝才真。之所以找了个刘婴来当太子,无非是试探天下人的口实。如果没人敢站出来捍卫刘氏的利益,那么下一步,王莽必定会自立为帝!
有人敢挑战王莽嘛?
当然有。
打响第一枪的就是宗室:安众侯刘崇,刘崇率仅百余人攻宛,宛城在当时是南方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刘秀打赢昆阳成名一战时,他的哥哥刘演率领的主力却在宛城陷入了持久战。
仅凭一百人就要攻下宛城,貌似看不起新莽政权嘛。
不出意料,刘崇很快就寡不敌众,被新莽军所杀。
虽然刘崇失败了,但这次反抗的意义十分重大。很快,不甘心王莽统治的实力派纷纷起兵,凭啥你王家可以当皇帝,大家一起轮流做!(和淮南三叛是不是很类似?)
居摄二年(7年)九月,最猛的一波来了,东郡太守翟义打出为国讨贼、以安社稷的旗号。
翟义来头很大,前丞相翟方进之子,少以父荫为郎,二十多岁就出任南阳都尉,后迁弘农太守,转河内太守,拜青州牧,以“有父风烈”而名。
翟义起事代表世族也开始下场,熟悉权斗的翟义十分聪明,他建立一个广泛的反王阵线,其中有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东平王刘云(刘信之子)。
翟义立其中的刘信为天子,自称汉朝大司马,公告天下新皇已立,号召吏民共扶汉室,铲除王莽。
发兵前,翟义鼓舞陈丰(翟义姐姐的儿子):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泽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
这段话也点出了王莽之所以可以顺利篡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汉武、宣帝持之以恒的推恩令下,汉室宗亲的力量已经被大幅削弱,唯有联合手握地方兵权的世族、豪族方能对抗王莽。
世族和宗室合流后,声势大震,天下郡国都为之震动。当大军抵达山阳郡时,人数已达十余万人(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ade5ecf18dab670e646e343041fb5d.png)
按说要推翻王莽,应该顺着黄河溯流而上,先占洛阳,后攻长安。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地方起兵,一旦不能第一时间攻占都城,基本都会落一个困守被灭的下场。
翟义南下为王莽调兵遣将争取了宝贵时间。
正在做着皇帝美梦的王莽胆战心惊,抱着孺子刘婴在宗庙祷告: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衅,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且莽之斗筲!
祈祷的同时,王莽调集大批中央军,出关应战叛军。
结果新莽大军刚一出关,长安附近也闹起了叛乱。三辅茂陵以西数十个县一同爆发叛乱,其中以槐里(今陕西兴平东)赵朋、霍鸿一支最为强大,众至10余万。
叛军攻烧官府,甚至斩杀了右辅都尉。
王莽此时还能牢牢掌控朝廷,可以调用的资源和人力非叛军所及,他遣侄子王邑(王莽叔父王商之子,辅佐王莽代汉自立有功,拜司空)率阎迁、王邑等合力围攻赵朋,于次年二月,将关中地区的叛军全部镇压。
立下大功的王邑从此被王莽寄予厚望,最终在昆阳之战给他的叔叔送上了一份“大礼”。
政府军在关中厮杀的同时,出关中的主力在圉县(河南杞县西南)也顺利攻灭翟义的军队,翟义被捕后处以磔刑,暴尸闹市。
第一波反抗王莽的势力就此烟消云散,有异心的宗室、世族、豪族见王莽势大,纷纷偃旗息鼓,不少人又调转过来,积极拥护王莽。
各郡不断有祥瑞报来,王莽,赶紧当皇帝吧。
缓过劲来的王莽也开始飘了,自认已经压服国内异己分子后,公元 8 年,十一月,王莽撕下了长久以来的伪装,举行皇帝加冕冠礼。自刘邦开国以来,历经二百一十五年的大汉江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入了王莽之手。
王莽的上位可比后来的司马宣王强太多,当时的西汉,世族与豪族肆意妄为,把控中央和地方大权,儒生们空有政治抱负却无处施展,对现状失望透顶,“今不如古” 的消极言论和思潮四处蔓延,复古主义的风潮逐渐兴起。王莽正是凭借自己营造出的儒家正能量形象,赢得了全阶层的支持。
他以大孝闻名,生活简朴,大义灭亲(长子王宇因吕宽案,王莽亲自下令将其逮捕诛杀)、奉公忘私。种种壮举使得儒生们以为,他就是那个能实现周代大同世界的 “圣人”,儒生们纷纷为他摇旗呐喊,写了大量赞颂文章,“有德者居之” 的呼声此起彼伏,最终将王莽送上了权力的至高宝座。
王莽一上台就开启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改革闹剧,一方面为了迎合复古的思潮,同时作为最大的豪族,他太清楚豪族的分量,为了王家的千秋万世,必须将其削弱。
一系列政策就此出台,力度之大,花样之多,频次之密,后果之严重,都创下了历史之最。相应的改革成本也是最高的:仅仅十多年,中华大地的人口就减少了三千多万!
来看看王莽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最核心的土地政策。王莽要求恢复周代的 “井田制”。在西汉,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这就导致许多豪族大量圈地,成了各州郡的大地主。
王莽宣布,所有土地归朝廷所有,必须重新分配。这就将天下所有的好豪族全部得罪,那些历经几代奋斗的豪族,一夜之间,辛苦积攒的土地化为乌有,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除非你拿出足够的利益补偿!
问题是除了土地,朝廷还能有什么可以和土地等价交换的东西?根本没有(王莽后来甚至还要从大商人那里抢夺更多的利益),拿不出足够的利益去补偿豪强的损失,王莽还能坐稳天下嘛?(光武后来能从河北崛起,依仗的正是幽州、冀州豪强势力)
王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伴随着土地政策,王莽同时启动了奴隶制改革。王莽希望通过禁止奴隶买卖,让所有在豪族压榨下的奴隶都恢复自由身。虽说主要目的还是打击豪族,削弱豪族势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政策是有很强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内。
但是王莽有没有去想过,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去做豪族的奴仆,也不愿恢复自由身呢?人口兼并之所以如此盛行而且愈演愈烈,自有它背后的道理。
因为想在西汉做一个自耕农,日子实在艰难,平时除了交三十分之一的税(遇上匈奴入侵,朝廷北伐,税率更是高达十分之五),还要忍受官府各式各样的盘剥,比如在农忙的时候,突然安排你去服徭役,地里的庄稼就这么荒废了,你找谁说理去?
再加上一些天灾人祸,很多人索性变卖土地,卖给豪族为奴。在那个豪族当道的社会,在他们的遮蔽下起码能有一口安安稳稳的饭吃,如果遇到一些心善的豪族,对老百姓来说更是莫大的幸运。听上去很讽刺,但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现在朝廷逼着他们回去自己种地,不仅没有得到奴隶们的感激,反而让整个社会更加混乱。
从豪族到底层平民,王莽这下全都得罪了一遍,但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因为第三把刀很快也砍了下来。
财政改革启动了!
其中“五均六筦”是最核心的部分( 名称看上去就是文绉绉的,由大儒刘歆依据古文经《周礼》《乐语》提出,旨在恢复古制)
五均指的是:
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这些人干什么呢?主要负责五件事:
定时评定物价:以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商品实际价格为基础,将商品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作为各平市的价格标准,名曰 “市平”。
控制市场供应:市场货物滞销时,以原价收购,防止商人压价;货物涨价超过平市价格时,则以平价出售,以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利益。
办理赊贷:百姓缺钱时,由地方政府予以借贷,据其所得,扣除必需费用后的盈余计息,最高一年不超过十分之一(在农耕时代,这个利率绝对是良心价)
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对在山泽中从事相关生产活动以及其他工商业活动的人征收赋税。
保障物价稳定的同时,将高利贷的利率狠狠地降到了最低水平,对百姓太好了!
如果这项政策是执行的好,尚能扭转王莽在民间的声望,只可惜,在实际操作中,很快就走了样,沦为了地方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不管你有没有贷款需求,都逼着你从官府借钱,指标完成的越好,升迁自然越快)
而控制商品的定价权从过去的大商人转移到了官员手里,反而更加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点后面有空展开聊)
虽然有利有弊,但出发点是对百姓好的。当然反过来又得罪了一个利益集团:大商人。不过王莽也不在乎,反正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 士农工商嘛,王莽不认为他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但接下来的六筦让豪族彻底愤怒了。
六筦指由官府掌管六项经济活动,分别为:
盐专卖:由国家垄断盐的生产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以确保国家对这一重要生活物资的掌控,增加财政收入。
铁专卖:将铁的开采、冶炼和销售收归国有,一方面可以控制重要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防止地方豪强通过经营铁业积累财富和势力。
酒专卖:国家对酒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统一管理,规定酒的酿造和销售由官方指定的机构或人员进行,禁止私人随意酿酒卖酒,以获取酒的专卖利润。
专营铸钱: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以规范货币市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防止私人铸币导致的币制混乱。
征收山泽生产税:对在山泽中开采金、银、铜、锡,收龟取贝,以及猎取鸟兽、鱼鳖,百虫和从事畜牧等活动的人,要求其自行向钱府申报,国家按时收购,同时征收赋税。
还有一项就是之前提到的五均赊贷。
盐、铁管制这点汉武帝已经干过,大家也都有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现在连 “酿酒” 和 “山泽营生” 也收归朝廷,有人就不乐意了。
能垄断“酿酒” 和 “山泽营生”的买卖那是一般的豪族嘛?!连一郡太守都相当忌惮的势力。
现在土地要没收、高利贷又不让放、剩下的“酿酒” 和 “山泽营生”这些高利润的产出你也想拿走,还给不给豪族活路了!
至此,王莽与豪族彻底走向了对立面!
底下已经暗流汹涌,王莽还乐在其中,感觉良好的他再接再厉,对货币动手了。
当时的货币是已经流通了一百多年的五铢钱。
王莽也盯上了这块肥肉,公元7年,朝廷正式推出了大名鼎鼎的”金错刀“。这种钱与契刀类似,只是用错金工艺刻出了“一刀直五千”的文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c093c7962232e41cfaf81b5c9a0d58.jpg)
刀环部分:环首有内外廓,面文穿上下分别以黄金错 “一”“刀” 二篆字。
刀身部分:身形如刀,刀身有周廓,面文 “平五千” 三篆字。
“平” 是 “值” 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枚当时的五铢钱,两枚可兑换黄金一斤。
由于面值实在过大,王莽怕人们动歪心思造假币,于是在铸币时采取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防伪技术。这也导致了王莽一朝的钱币成为了后世钱币收藏爱好者赞不绝口的业界良心,成为古代铸币之最。
但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很快造假的技术仍然超越了王莽的预期,当金错刀在整个市场上真假难辨时,不服输的王莽继续他的小聪明。
他发行了六类货币,分别为: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和布货。有高面额的,有低面额的,每一类货币都有各种面值,每一类货币之间的换算也不尽相同。
这下造假的趋势也遏制住了,但又带来了新问题:谁TM会换算啊!
懵了!
整个社会各阶层都懵圈了!
这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因为不会换算导致通贷紧缩,商品流通大幅下降,经济日益萧条。
而类似这样的货币改革,七年时间里,王莽一共搞了四次。
现代国家也没哪个敢这么玩的。
直到公元14年,被客观事实狠狠打脸的王莽终于停止了货币改革,但是市场已经崩溃了。。。。。。
土地国有,解放奴隶,强化垄断,统筹商品、低息贷款,货币改革,一连串重磅政策在短短的几年里陆续推出,王莽取得的“成绩”如下:
土地不得自由买卖,收回“酿酒” 和 “山泽营生”经营权得罪了豪族;
解放奴隶、低息贷款让贫民怨声载道;
统筹商品得罪了大商人;
失败的货币政策同时得罪了以上所有人!
刚稳定不久的形势又开始骚动起来。
始建国元年(9年)四月,徐乡侯刘快率数千人起兵;
真定人刘都等密谋举兵造反;
不仅地方上再度出现叛乱,京城也不安稳。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事发后被诛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黄河改道,又增添了一把大火,彻底动摇了新莽政权。
自公元前132年后,时隔一百四十多年,黄河再度改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72abc711146cc6c6fed8694cc346c5.jpg)
汉武帝年间的黄河改道,危害多严重呢?
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
几年都没有收成,灾害区的百姓互相开始人吃人了!
而公元11年的黄河大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还在推荐改革的王莽无暇关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黄河离开河床后,四处驰骋,灌进济水、汴渠等支流暴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d13f83301cf06130ab206bd20986a8.jpg)
决堤的黄河大水所到之处对当地造成了彻底的摧毁!致使兖州、豫州无立锥之地!千里皆泽国!
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到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的惨状史不绝书。
这次黄河大改道给了新莽政权最致命的一击。
整个青州都是重灾区,大量的饥民为了活下去开始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东汉史可以移步这篇:
东汉史合集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