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乡僻壤到发达国家:芬兰为何仅用50年,就“超英赶美”?

宇全玩转过去 2025-02-12 02:41:19

在近代以前,芬兰在世界历史格局中几乎没有分量:这里天寒地冻,土著人口也只有若干芬兰-乌拉尔语系部族,尚未彻底摆脱氏族社会阶段。19世纪以前,芬兰地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俄国和瑞典两大强国所争夺的战场,而非独立的土地。当沙皇的权威彻底压倒瑞典国王后,芬兰自然而然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的疆土。

不过,在19~20世纪之交,芬兰的民族主义思潮得以觉醒。1914~1918年一战期间,沙俄帝国崩溃,芬兰得以借助俄国苏维埃革命和内战的间隙,实现独立。独立后,芬兰的外部威胁并未完全解除。1939~1940年,苏联的军事威胁又迫使芬兰进入战争状态。当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芬兰旋即加入轴心国阵营,参与对苏更大规模的战争。

1945年二战结束时,芬兰由于特殊原因,遭受的清算相对较少,然而也被迫将大批土地割让给苏联。二战结束后,芬兰依旧是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此时的爱尔兰被贬称为“欧洲穷乡”,那么芬兰在“欧洲鄙视链”中也好不到哪去。与此同时,芬兰还被迫执行“芬兰化”政策,在立场上向苏联靠拢,基本上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可是,仅仅过了半个世纪,芬兰却由原本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人均产值“超英赶美”的发达国家,以芬兰500余万人口的体量,取得这种成绩也确实可贵。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历史原因呢?其实,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首先,芬兰善于在苏联阵营中“走钢丝”。在冬季战争和二战中,芬兰曾和苏联兵戎相见。但是到冷战时期,由于国际局势变化,芬兰被迫亲苏。此时,芬兰的历任领导人收起了曼纳海姆时代的“锋芒”,在国际斗争中倒向苏联,即便有时并不支持苏联,但也不会去触动苏联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芬兰的国内局势保持了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冷战时代北欧的和平局势,给了芬兰腾飞的机会。苏美冷战时代,两大阵营虽然在中欧(尤其是铁幕-柏林墙两侧)剑拔弩张,但是在北欧却相对缓和。具体表现在:芬兰向苏联靠拢,但不加入华约集团;丹麦和挪威是美国盟友,但不让美国驻军;瑞典坚决执行“武装中立”政策,修65000条核掩体自保。因此,北欧削弱了军事对峙,得以更为专心地进行发展。所以冷战结束后,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等国,均成为高福利、高收入的发达国家。

再次,民族主义兴起较晚,所以尚有强劲的活力和凝聚力。芬兰是个比较年轻的国家,直到20世纪初,其国家和民族意识才臻于完备。但正因如此,在整个20世纪,芬兰民族都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得以凭借尚处高涨阶段的民族主义思潮,来建设和保卫国家。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芬兰就进入到国家发展的快车道。

最后,充分把握了“第三次产业革命”。20世纪60~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渐渐拉开序幕。芬兰充分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大力推行“科教兴国”,不遗余力地发展新兴产业。诺基亚在二战前主营造纸、伐木等产业,但自1960年起便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由此改头换面。在这种不断创新的氛围下,芬兰最终取得极大的发展。

所以总体来说,芬兰的发展史除却充分利用历史与地缘环境外,其自身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最大程度结合了这些有利因素,芬兰最终取得“超英赶美”的成绩。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