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宁格勒,是位于波罗的海地区的俄罗斯飞地,被波兰和立陶宛夹在中间,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境内军事设施广布、军火工业众多,是俄军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后勤基地。这里虽然是俄罗斯的军事战略要地,但却远离俄罗斯本土,孤悬域外,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复杂的格局,还要从历史说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e6aec822f24aa67f308776b425f777.png)
加里宁格勒历史上曾被称为柯尼斯堡,由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在1255年建立。16世纪后,条顿骑士团逐渐演化为普鲁士公国,柯尼斯堡成为其首府。1871年,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柯尼斯堡自然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成为德军第一军区司令部,负责整个东普鲁士的军事事务。
1945年,希特勒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及周边区域并入苏联。1946年,苏联为纪念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领袖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将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苏联占领后,旋即在当地推行“去德意志化”、“去军国主义化”等政策,大量的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居民迁移到此,改变了人口构成。
到1959年,加里宁格勒州人口达到61万,其中俄罗斯人占80%,余下的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a0d07bf40f25f9e52646974f693cde.png)
冷战时期,加里宁格勒由于地处战略要冲,很快成为苏联军事部署的关键地域。60~80年代,加里宁格勒常年驻扎苏军10~30万,其下辖的波罗的斯克成为苏联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进行战略收缩,淡化军事对抗,曾打算将加里宁格勒建设为面向西欧的经济特区,然计划还没落实,苏联就于1991年12月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本土因“休克疗法”造成经济大衰退,加里宁格勒也面临形势恶化。1991~1995年,加里宁格勒的工农业产值分别下降61%和50%,降幅是俄罗斯本土的1.5倍。同时,该地远离俄罗斯本土,被波兰和立陶宛包围,大有被肢解出去的风险,在此情况下,俄罗斯是如何继续维持控制的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3ec6ede18a1208589a30d81d23effb.png)
第一,依靠苏联军事余威震慑。加里宁格勒部署有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与舰队配套的,则是该地的多个空军基地,这些军事基地散布于切尔尼亚霍夫斯克、顿斯科耶和加里宁格勒契卡洛,与波罗的海舰队互为犄角。苏联虽然不复存在,但俄罗斯依靠苏联的军事余威,在波罗的海地区依旧有不可忽视的震慑能力,从而确保俄罗斯对加里宁格勒的控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d239ca7ec5da826c016fc93f6097184.jpg)
第二,实施特殊的经济政策。在加里宁格勒,俄罗斯延续苏联时代的特区政策,鼓励欧洲公司,尤其是与此地存在浓厚历史渊源的德国公司,来此投资建厂。欧盟国家出于拓展影响力的考虑,也乐意在俄罗斯投资。同时,俄罗斯还依靠自身是输气大国的优势,通过给予立陶宛等国优惠,从而打通加里宁格勒的能源供给线。靠着区位优势的带动,加里宁格勒经济在2000年以后逐渐好转,成为俄罗斯收入较高的几个州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224261a3b84f7ad2f328184b868619.png)
第三,加强与俄罗斯本土的交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增加了飞往加里宁格勒的航班次数,以确保俄罗斯与加里宁格勒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往来畅通无阻。同时,俄罗斯还增加了圣彼得堡和加里宁格勒之间的海上航班,加里宁格勒拥有优越的港口设施,俄罗斯通过海运将货物从圣彼得堡等地运往加里宁格勒。这不仅是物资往来的重要渠道,也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1c73926b3858a89915996776532618.jpg)
通过上述方法,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继续维持对加里宁格勒的控制,以确保俄罗斯在该地的战略利益和安全。不过,世界形势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俄乌战争开始后,俄罗斯的地缘利益遭受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突破本土与加里宁格勒之间的隔阂,将是俄罗斯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