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经典《阴符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这是什么意思❓心与物间存在着联系,依靠的是目(眼睛)传递联通。
德道仙人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中,也有这么一段话讲到了机在目:“自然曰道,道无名相,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吕洞宾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吕祖道法修行之人,所说的逻辑思维也皆是站在道法实修的视角。
用吕祖《百字碑》中的实修来见证,就是其中的景象。
☞百字碑——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气自回,气回性自住。
性住丹自结,壶内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言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

婴幼儿认识事物依靠得是,视觉中的具体形象,随着年岁的增长,听觉中抽象概念词汇,也成了人们认识自然的途径。可以说,人生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从形象逐步“进化”到抽象概念,是“形而下曰器”到“形而上曰学”的过程,是意识形成的本质。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为学曰益,为道曰损”之说,以现代人的大白话用在道法修行方面,就是吕洞宾说的“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双目”❗这或就是《阴符经》中“机在目”的本意❗
吕祖《百字碑》实修的描写就是各个阶段的体感景象,“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 ,甘露洒须弥”,这就是督脉运作的道;如果归根剖析,“白云朝顶上”就是根本核心点,其它的“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甘露洒须弥”都只是视觉“白云”的特征而己❗
这就是“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双目”的例证。
继续忽悠[呲牙笑]
拜祖师[祈祷][祈祷][祈祷]
眼耳鼻舌身意皆是大道之机[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