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告指出,2024年教培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占整个教育市场5000亿元的40%。这庞大的数字证明了消费者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证明了教培市场发展可观。
另也有2019年的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年参加过学科校外培训的占比是24%,而一线城市的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占比是这组数据的近两倍。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很多机构开始从学科教育转型开展素质类教育项目,也有的转型做以学习机为媒体的自习室,从而保证教培机构可以持续生存。
也有的家长在K12的补习方向参与无门,就被迫地加入一些有助于升学的兴趣班培训当中,继续缓解教育上的焦虑情绪。
我猜想,在禁止校外培训政策下来后,参与校外培训的不会减少太多,随着“独立老师”的出现,参与校外补习的学生占比或者更多。
即使在“双减”政策的打击下,教培机构想尽办法留在教育市场,说明,教育市场这块蛋糕教培机构吃着还是很香的。

持续关注我的文章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我很少陈述教育内卷或者教育焦虑的问题是来源于未来的就业机会不确定或者现在的教育资源不公及升学制度。
我简单陈述一下关于这些问题的浅见。
第一,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其实跟城市、农村发展步伐不同一样,如果我们农村出生的一味羡慕或者埋怨城市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我们农村孩子要靠毕生努力去积累的财富的总和甚至更多,那我们并不会过得幸福。另外,不公的问题,从来就有,而我们先辈们探讨不公且针对不公提出的各项设想,都是属于理想化的,也非常难以实现。既然如此,我们个人应该要在这种不公中学会平衡并努力追求卓越。
第二,升学制度是不公的环境里在很大程度上趋近相对公平。学同样的知识,考同样的内容。如果有朋友继续回到教育资源不公平前提下,这个问题就无解了,毕竟每个孩子的父母都是不同的,基因就不同,每个父母可以提供的教育支持也不同。
第三,最后关于就业机会的问题,确实很多社会学家也在讨论我们现在职业教育和提前做人才“分流”建议。而《十三邀》的节目中,林小英老师也就提出来这个问题而已,连一个专门研究这类型问题的学者,都只是提出家长和孩子“脱嵌”这样的个体化行为的建议,而不是政策建议,可想而知,这些问题,都是看管理者的决策的。
以上的这些浅见,虽说人人都知,而我想说,如果我们只对环境感到“不得不”,我们只会成为《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埋怨原生家庭,做尽害人不利己的事情,终落不得好。

手机放得进身,有事没事,总想点一下屏幕看看有没有信息来。而很多人建议,想要减少这种对手机的依赖,可以每次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手机放远一点,就这么一个动作,对手机的依赖就会少很多。这就是我想延伸出来的谈论关于教培机构创造焦虑的类比。
PART 01
家长没有需求,怎么会这么笨就报名
说上面那句话的人,大多是做教培机构的人反驳我认为教培机构创造焦虑的观点,他们说家长本身就有教育焦虑,跟教培机构没有关系。
这种观点也对也不对,就像上面我说的手机依赖的例子,现在遍地都是教培机构,看到别人家孩子在上,家长无论有没有需要都去试一试,都想让孩子上一上,生怕孩子输了点啥。到楼下就能上个补习班,太轻易被触达了。
再说,大家都别忘了,现在教育焦虑的家长,大部分也是通过应试教育走到今天的,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因为教育焦虑而找课外机构去补习,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很少。如果真的是有需求所以才有供给,那他们那个时候是真的没有这个需求吗?90后的我们,班上60分以下的也大有人在,不到80分优秀分数的更多。
所以我说,就有家长那么笨就报名了。
再回到教培销售的视角,如果有经历过教培机构销售工作的应该都清楚我说的。
就我以前工作的机构数据看,学科补习,小班形式上课的,新签转化大概可以到40%,如果是一对一,这个转化比例更高。这个转化率已经算是比较好的销售结果。
非学科类的素质类课程,新签转化大概在20%~30%算是比较厉害的销售结果。
上面说的转化率都是围绕全渠道综合算下来的,不是单一渠道。
这是比较厉害的销售可以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销售行为,这个转化率就更低了。
销售行为,它并不是单纯的需求的供给。
同样拿教培机构的销售说事,即使邀约了体验课,销售主管或者销售本身也要先对这个体验课判一个意向程度A、B、C。
A
带着需求过来的,报课意向比较明确
B
有痛点,有钱,未必有需求,但可以“洗”
C
没意识,没钱,蹭课
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过来上体验课的家长都是有明确需求的,行内讲:有需求直接匹配需求,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所以现在教培机构那些喷子还敢说——家长没有需求怎么这么笨报名——这样冠冕堂皇的话吗?
PART 02
创造焦虑的人,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老板PUA下属的时候,都是觉得自己是为了下属好。就像《甄嬛传》里被皇后控制的那几个妃嫔,皇后什么时候不是说为了他们好,让他们干了坏事,最终得益的也就皇后自己。
家长们有没有试过下面类似的情况:
教培机构日常服务反馈不多,但到续费的时候就每天一个电话甚至更多;
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学习下来,没有什么进步,教培机构让你续费的理由是教育是要长期坚持的,但他们又从来不敢告诉你要交付什么结果给你;
孩子上完体验课了,你明确跟销售说不需要了,但他们还频繁地给你打电话重复那些他们在咨询过程中你透露过的孩子的问题来说服你;
销售告诉过你全职妈妈最辛苦了,如果孩子教得好,大家都觉得那是妈妈本分工作,如果孩子教不好,大家都觉得是妈妈做得不好,所以现在这个课程可以帮到妈妈解决孩子这些问题,妈妈一定要把握好。
上面的有些是现象,有些是销售手段,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在放大那些问题,放大家长内心的恐惧,既不给出合理的方法,更甚的是告诉你,他们的课程包治百病。
有的学科补习机构告诉你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要马上抓,然后再告诉家长他们的课程是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学习习惯的,但他们却没有告诉你学习习惯这东西,是从生活细节处培养的而不是从补课中培养的。
有的少儿编程机构告诉你少儿编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少儿编程明明是一个偏学科的兴趣课,他们告诉你上述那些,相当于告诉你数学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少有人懂专注力更关乎的是前庭觉平衡的因素,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
无人自愿作恶。教培机构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合理合法的,追逐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他们也仅仅是在做他们所追寻的事情而已。销售要业绩,机构要现金流,所以功利是难免的,而功利背后有多少客观判断合理建议,真的看销售良心了。
而我所写文章,更多希望是面向家长,奈何,那些需要学习的家长很少看文,或许都去刷抖音了,但所幸的是,很多教培机构的老师关注我的文章,希望老师们可以坚守本心。

不停地去说教培机构的问题,并不是教培机构能说,那些大政策不能说,而是下雨了,你阻止不了那场雨,但你可以决定撑伞还是淋雨。
教培机构也很习惯把内卷的责任推给政策,推给未来的就业机会失衡以及升学政策问题,但如果没有这些问题,教培机构有机会赚这波的钱吗?在从事教培工作的时候,我一直都认为,只要一谈升学,谈机会不公,家长就非常容易因为这种焦虑买单。但这种结果,更多是家长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这种心理安慰,还不如一碗有美容养颜功效的广东老火汤。
最需要被教育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朋友。如果我们只教家长该怎么样,其实跟家长被教培机构教化得内卷一样,都是盲从而已,而不是真正在思考。而暴露一些问题,是希望家长们可以学会客观面对,毕竟孩子受言传身教之利更甚。另外,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都不上心,教培机构就赚了你不上心的钱了。
那些在我文章底下大肆说自习室赚钱的,家长们该知道,他们赚的都是谁的钱。
整个教育市场的老师都是同一批,接受同样的教育,说教资不重要的机构,大概是连一个师资证明都不会翻给你看。
反驳吐槽教培机构的,大部分都是教培机构既得利益者,而那些真正在做教育的人,更多时间是在深耕着,而不是用反驳来自证清白。
不提教材吗?越改越难,回归80年代教材孩子都不用补了,大部分都能考满分。那时候教出来的人咋了,不是现在的顶梁柱吗?
不是一半,而是全部!还有就是教育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