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穷人是被设计出来的,摆脱消费主义,跳出人生困局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2-09 22:08:4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传统农耕时代的工作和作息规律,但我们现在比太阳早出,且比月亮晚归,还越发找不到人生意义。

一直都在说,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生活在变好,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想回到以前?

现在我们既要跟同类比能力,还要跟机器比体力,甚至还要跟AI比智力,为什么越活越内卷,下面这本书或许会告诉我们答案。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早就预言过现在内卷的这场困局:从我们以前以劳动为荣到现在以无法消费感到羞耻,人的价值不再由你付出多少劳动价值来定义,而是被消费能力来标榜。

有车有房不是生活的高质,而是婚姻的门槛。

你工作的付出不再由你多高效来决定,而是老板赞你很勤奋来定义。

你的成就不再是你存了多少钱,而是你花了多少钱。

这一切的社会怪象,都在告诉我们,内卷是“合理”的。

今年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经济现象,叫刺激消费。

在旧时,老一辈经常教:挣了钱,要好好存着。

在现在,大环境都在推:挣了钱,记得使劲花。

内卷,就是让人不停地觉得自己的生活有所欠缺,升职加薪是为了更高水平的消费,而消费量才是彰显社会阶层的行为。最终我们陷入原来八小时工作制,现在十二小时轮轴转,然后加大消费,甚至提前消费,再进入更加努力工作这样的死循环中。

内卷的本质:由一个叫消费主义的老板定的“人生KPI”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书中指出,消费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牢笼,它把人牢牢地困在里面。牢笼里面包含三层设计:

1.制造匮乏感

今年的春晚被吐槽得最多的就是广告太多。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被广告包围了。有时候,让我们有一种错觉,以为是自己聪明和理性地自主选择了一些消费,但实际上,我们消费情绪早就被设计好了。

就如电子产品,每一代的产品都是科技满满,功能强大,使用周期久,但品牌方还是照旧不误地每半年新出一款周边产品,每一年出一代升级产品。这些升级就带来了新的匮乏感。

以前的消费是因为需要。80、90年代,甚至这个世纪初,父母辈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费,都是因为不得不买。而现在的消费是因为买。

躺在床上,看了两小时的直播带货,好像家里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下单买了些什么,因此,家里堆着七零八散的“无用”品。

2.虚荣心作怪的社会等级

以前在保险公司就职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别扭的现象:男的炫表,女的炫包。他们内部的说法是用物质打造圈层和人设。所以有的大学毕业生入职就跟风地买一只五六千的手表,其实时间是一样的,看手机也没有不同。

但是有的人就喜欢戴一套房的首付在手腕上,以前的总监就经常是这样:“这是我在欧洲旅游的时候买的手表,三十几万。”在那一刻我才知道,一套房的首付戴在一些人手上一点也不重,却压得很多普通人歇不过气。

社会本身也是存在着这种怪象,用消费能力来等同社会阶层。住哪里,开什么车,背什么包,戴什么手表,都是一种职场人的标签。但很奇怪的是,广州本地人很多穿背心、人字拖,也不知道那些西装革履的保险销售员跟本地人能不能同频。

3.消失的共同体

现在还有一个比较怪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网上也被说过:现在的人越来越自私。

说不定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变好了,却有的人想回到过去。

以前邻里互助,家族周边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网,但在现在的消费社会,我们被分割成独立的消费者。这也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以后,分工明确,导致工作、生活都变得原子化。而这种没有社会群体感的个体,更容易用消费来维持这种社会关系,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前段时间网络有个热词“断亲”,我是不认同断亲这种行为,因为它既表现出一种冷漠,又有一种在文化上的“西化”味。这种断亲行为实则在不断地脱离共同体,并不利于建立社会价值感。

破局:看清真相,回归自我

环境很重要,但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就去改变自己看待它的角度和对待它的方式。

因此,我们做一场消费社会的破局破茧重生。

第一阶段:看清消费主义的陷阱。

为什么要刺激消费,而不是刺激收入增长。因为钱是流动才产生数据上积极。刺激消费是出于大局考虑的,而是否消费则是可以出于个人需求考虑的:是否消费,要看我们是否需要某些东西。这种需要不考虑情绪需要,在广告设计和大量的种草动态的环境中,情绪早就被激发了,所以我们必须冷静下来,看清楚自己的需要。

回到公司点了一杯咖啡,不是因为昨天有多累,也不是为了今天状态有多赞,而是拿起咖啡靠近脸拍张照片发朋友圈会有很多人点赞。这样的需要正中商家圈套。所以我们要降低虚荣心。

学会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是每天一杯咖啡就算成功,也不是什么样的手表在手腕才算成功,而是要去掉那些为了取悦他人或者为了取得他人认同的虚荣表现,用一些实际行动去构建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例如:记录每天自己做的三件好事。

第二阶段:行为重建。

尝试设定一个低标准的月消费目标,例如一个月只花一千块。

实践一些低消费但体验感很不错的生活。例如0元漫步所在城市。或者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

尝试去学习一项新技能,例如学习摄影技术,在周末的时候,拿着手机当相机去城市的角落里记录城市。

用一些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一些兴趣需求和能力提升,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感。

第三阶段:重新走进群体。

可以找一些自己喜爱事情的活动群,构建起自己的社交网。例如我们比较喜欢徒步,我们就会每月或者每周不定期地约伴徒步,探索自然。

内卷是现在的社会现实,但我们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抗衡。最近国内也在热议的“上四休三”就是一种不错的新型对抗内卷的企业行为。我们个人未必能够决定企业的行为,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决定。

活出圈外感

有人说,真正的强大,就是闷声做自己。

游戏被设计者设计出来了,但要不要拿起手机,是你决定的。

有的人以为,这是一种逃避,但我理解为这是一种自由。

《男孩、鼹鼠、狐狸和马》有一句话说:我们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选择如何对事物做出反应。

现在最糟糕的是,教育也内卷,如果你劝别人不要内卷,他或许还会指责你误人子弟。

但内卷的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不再玩这个内卷游戏的时候,那些人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游戏。

当你真正能够跳出圈外看这些人的时候,你就像在罗马斗兽场观众席上看下面的参与者一样,你会觉得他们非常可笑。

所以适当地从第三者视角看自己、看问题,更容易有旁观者清的理智。

现在,你该定义自己的成功了,然后去实现它。

0 阅读:11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