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为什么越来越低效甚至无效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2-14 22:18:41

教育失灵,是一个社会快速进步的结果。

我听过一种说法,现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在学生毕业后的5年左右就已经失去实际应用作用。如果想着每5年设计和完成一本新的教材来适应这种更新,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单凭学校学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

失灵是从教学分离开始

古时候的教育叫求学,做学问,有水平的人叫有学问的人。学问学问,“学”“问”不分家。但现在的教育叫“教”,没有“学”,更没有“问”,现在我们普遍形容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就说那个人什么学历。古时候用“质”来评价一个人优劣,现在用“量”来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

古代教育方式是师徒制,每个人要去学习什么技能,都是直接跟掌握对应技能的人学习,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的表现结果。

我写教培机构低效、无效的时候,有人举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只有七十二,而留名只有七十七”的例子来说明就算孔子这样的圣人,教育的成才率也不高。这里我要为孔子辩驳一下。孔子弟子三千,但从论语的记录来看,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学生问,然后子曰”,如果学生不问,那么可能有些互动就没有被记录下来了。

另外,孔子教的是思想,而不是具体知识或者行为。

而对于具体知识或者行为,孔子可以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境界,所以弟子问农,孔子就让弟子去请教农夫。当时的教育上可以算得上情境教学,知行合一的表达。

今天的教育是用了工业化生产的那套逻辑,一群人,被放在一个空间里,用一套流程,追求单一的教学结果。有的人形容今天的教育是“满堂灌”,而我觉得“满堂灌”都算是负责的了。现在很多的教学行为是标准化,不多一分不少一厘。

现在很多老师也在埋怨自己已经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教,但有的学生就是学不会,听不进。对牛弹琴,世人从来没怪过牛笨,但只是觉得那个人傻。

从字面看,我们能看到古今在教育上角色的侧重点不同,学问讲的主动角色是学生,而教育讲的主动角色是教师,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学生缺乏主动性也是合乎情理。

学习效率低,就是从教学分离开始的。

教育丢失了核心

80、90后上学应该都清楚,学校天天宣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今天的教育五面里一面不剩,都在盲目追求语数英分数。

工业化生产的那套逻辑,就会盲目追绩效KPI。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结果是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就业率,但很少人考虑这所学校追求这些结果过程中,学生身心健康率。

学生在大街小巷中满嘴粗言秽语,在奶茶店围在一桌玩电子游戏,躺在沙发刷视频,这些结果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结果吗?

学生在周末里没日没夜地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跑,只是为了把排名前面的学生比下去或者在简历里挂上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用的证书,这些就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结果吗?

荧屏上那些被大受追捧的“小鲜肉”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这就是我们要的教育的结果吗?

当我们现在的教育变成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只关心成本,利润,只关心良品率,那么教育结果只是一堆数据,帮助各大学校领导作为政绩来高升而已。

三十年前,我们可以少思考这些,因为当时学习知识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今天如果我们还只盯着知识看,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非常吃亏。时代不同,思考不同。

机械化生产、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进步,快速进步,让我们现今的知识时效性变得越来越短,再加上现在的信息泛滥,噪声冲耳,难辨真伪。但有的东西是不变地有效的。

例如人的道德、情感,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人的无中生有的能力。

盲目内卷,会很容易让我们在教育上舍本逐末。

教育低效的直观体现

如果上了大学,毕业以后无法就业,教育就是无效的。因为知识没有外化的渠道。

用教学分离的说法类比,这种结果就像是教育和生活分离。努力学习知识,但知识却让我们正常生活。这,就是无效。

我相信有人会说,那不是知识无用,是人无用,这么高的学历却找不到工作。但教育的目标是应该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而不是知识的前提。所以,根本就在于教育没有以人为本。

高的学历,最后从事的却是最普通的体力工作,就像一群高学历的骑手。不是说骑手不好,也能赚钱养活自己,而且比找不到工作的强,但这种不是知识的外化,而是基本能力的外化。

如果最终目标是做骑手,那么我们受教育时间就不应该需要那么长了。这就是低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学校没有教知识以外的东西。当我们长时间只学习应试的知识,我们很多的能力就会相对固化。就像是我们学习的知识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满足考试得分。

这种教育内容和时代背景不匹配的情形,就像我们骑着80年代的二八杠自行车去追那一列30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用旧的知识来应付这个新的时代。

而最糟糕的结果是,那些吃着新时代红利的人,还创造了一系列的人力替代工具,例如上面陈述到的机械化和人工智能。有的人并不希望用工具来协助人高效工作,而是为了省成本直接用工具来替代人力。

因此,那些认真学习,努力备考的学子们,如果只是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那样的结果,很快会预见。

这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结果,就是就业问题。

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地说上了多久的学,再怎么着,也是学习了知识。驴拉磨,再怎么努力,拉再久,也不能替代我要它帮我驼一包米回家的结果。

所以学习了知识,得输出到社会,才算有效。

自救

如果我们一直都等着整个教育环境改变,我们再享受那种改变后的成果,那么一定是一种低效且无效的想法。因为教育是落实当下行为来面对未来问题的。

芬兰的国家教育未必适合我们,毕竟我们是人口大国,但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学习,例如他们说的“现象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去整合知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不会像学科习题那样——这个问题是这个学科的——而是多学科的。从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科融合,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象教学”这样的互动,就非常适合家庭活动时去实践。

我们不否定现在的教育,但我们要从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去重建教育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去异化”。不要再为了满足社会的人力需求而内卷,而要从构建人的完整性开始。我们要从教育中找回学生的灵性,教育的温度。这个基础,需要家长带头。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一群在现在这个教育环境中自救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1 阅读:18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