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陷入一种“公地悲剧”的状态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2-21 22:46:42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即将开发的地区会在短时间内长起很多潦草的毛坯自建房。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或者房屋补偿。

这种现象就类似于“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就是在一块公开的牧场,每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越养越多的牛羊,最终导致整个环境崩坏。

在教育领域,上至决策者,下至内卷受害者,对教育的使用非常功利。

当一个城市的优秀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数量被当作当政者的政绩,那么教育一定会功利,大城市得到更多拨款支持教育,而小城市、县城等因为资金问题,办学质量低下。而这样的结果将会不停地循环往复。

再往下则是教育者,付出同样的时间和努力,当然更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酬劳。因此,好的老师或者不好的老师都往大城市的学校钻,实在进不了的才会将就到周边城市就职,依次往下推。

再到学生,不是迫不得已的情况,都希望跟着父母到大城市读书,这样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也会相对比较占优势,后续升学的机会更大。

所以我们看到大城市的学校越办越好,越办越多;而小城市或者县城的学校,越来越糟,越关越少。

当教育变成一种利益时,就会出现贫富悬殊的结果,教育不公也会越来越明显。

每个人自利,刚开始没什么毛病,但最终对于整个环境却是毁坏性的。例如,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县城则相反。

教育内卷,是“公地悲剧”的另一种表现。

学校上学八小时,但为了挣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开始被迫额外使用四小时来加强学习,周末还不得不填满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时间同为24小时每天,学习时间越长,意味着休息时间越短,这样的悲剧将在个人中呈现。例如学生精神状态差,学习效率低,还有由于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等等。

教培市场同样是一个公开市场,不同的是,它有交易。当牧场中有人宣称自己这里有优质草料出售,考虑竞争问题,家长会考虑选择。而问题在于,出现一家,就会出现第二家、第三家。最终,平均教育成本硬生生地被拔高几个档次。

但是,整个牧场可以养殖的牛羊最大数量没变。

全体的功利心,却养肥了教培机构、政绩。

一开始在校外教培机构额外投入教育成本换来更大的收益是划算的,但当整个教育环境里额外投资形成常态化,就会出现灾难性问题,例如,学生压力过大,过度学习无效导致学习无动力,教培机构的欺骗行为导致学生时间浪费等等。

其实砍掉所谓的教培机构,对于整个教育环境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我们有了“双减”。

但“双减”并没有减掉教育的功利心。

“公地悲剧”的问题在于,每个人只想获得更多,而忽略怎样可以更好。

现在的教育,就像我们从一个城市打车到另一个城市,上车立即跟司机大哥说,用最快的方式到那座城市。即使司机大哥告诉你,现在春季,走另一条路线可能更好看,更能了解两座城市的变化,你还是一意孤行。

当你的教育观念,只剩一种路径,那么你就像打开地图导航走遍了山河,最终只生成一条轨迹,而山河为何一概不知。

0 阅读:20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