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后,教培机构的出路:极致的个性化教学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2-22 22:50:54

阿平跟我说他进入了一家AI自习室工作了。他第一次接触这种模式的教培,非常好奇,随着自习室老板学习课程咨询,听到老板张口就说两万一个学年,他惊呆了:自习室的学费都要这么贵?

叮叮叮,阿平的工作手机微信弹出一条信息,是一个在读会员的家长发来的。这个学生剩下最后一次课,最近在谈续费的,家长信息说,孩子考试成绩越考越低,没效果,不愿续费。

然后阿平翻看以往的聊天记录,以前的销售(其实就是老板)给家长承诺了一个学习周期可以提分10-20分。

过度承诺是买卖成功的重要手段吗?

最近频出教培机构跑路、倒闭的新闻,让我们看到教培机构的风险和欺骗性,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教培,还有机会吗?

自行拍摄:低头看手机的同学们

5G+互联网的成熟,让教育资源越来越易得。东西南北的学生都能找到全网最优秀的老师的学习资料来学习。

AI的普及,以及deepseek使用的便利性,让家长辅助孩子或者孩子利用AI工具检测和推演学习计划变得越来越低成本。

单从资源的丰富度和低成本现实看,应对传统教育目的的教育路径越来越多,这对于教培机构来讲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过后,即使经济回暖,但从市场需要政策来刺激消费的行为来看,现在大部分的消费者还不太愿意主动消费。所以家长们会很愿意用低成本的教育工具替代教培机构。

教培机构想继续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优势,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营销决定成败了,因为主要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市场的其他机构。所以教培机构在定位上需要重新明确。

第一,教育的人本主义。

在学历贬值的社会就业环境里,我们看到单纯的内卷已经没有意义。

今年《哪吒2》、deepseek、UNITREE的出现,成名人背后的教育路径再次认证了教育内卷的低效,且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本主义的教育在多变的时代,更有竞争力。

AI配图

多变的时代是旧教育模式无效的重要前提。

以前教培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正因为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教育模式可复制,且落实简单。但当整个教育环境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有效性时,这种模式,就会成为被抨击的首要对象。

因此,不为应试教育,让教育回归,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务。而对于别无选择的校内教育,家长无法拒绝,但对于校外的教培机构,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将是家长考虑的首要条件。

现行的教培机构混乱,就是因为教培机构流水线上工人参差不齐,德不配位的管理者太多,专于营销而忽略教学的老板数不胜数。

回归教育为人的这个目标,对于机构的师资要求将会是重大的挑战。

对师资基本要求,我这里引用《觉醒年代》蔡元培的台词:

抱定宗旨

学生应该追求学问为唯一目标,同样的,老师应该去掉功利心,去掉门面活,不能一心想着怎么从家长身上套活,也不是为了在老板面前显摆,而是一心为教育而教育。

砥砺德行

在一个多变的时代里,更彰显人的德行,老师应该要“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老师的德行修养决定了这个社会未来的修养,老师的学问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问起点。要去掉那种人前阿谀奉承,人后骂爹骂娘的臭德行。

敬爱师友

教培机构或者学校内部一样,我们希望学校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学校,但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官场的内化,机构内出现勾心斗角、搬弄是非、帮派站队等旧做派。老师间和谐共处,友爱兼顾,才能把这种情绪传染到师生之间,才能在学生之间绽放。

功利化的社会,养育了功利心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在老师的选择上,至少是要有道德底线的。

当然,这个建立在老板是个“人”的前提下,而不只是赤裸裸的资本家。

当老师是爱护学生的,他才会有动力去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特性。

第二,包容特性,提供多元化教学。

教育回归人本主义,是对老师品行的要求,把人当人看。

包容个体独特性,是对老师能力的要求,能因材施教。

AI配图

我想社会应该存在很多像王兴兴这样的人,英语学不好,但其他学科或者特长很厉害,而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通过合格的高考总分进入一所好学校,因此耽搁了未来的发展。

现在的教育问题不是某科没必要特别重视,而是应该发现孩子某科有优势。

如果社会是一个木桶,那么它肯定是由每个人的长处拼接在一起,而不是所有木桶拼成的。但我们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过分计较总分,而忽略个性,那么很可能在教育过程中,取舍权衡,最终抹杀掉学生的个性。

有研究表明,每个人出生时,都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忙碌的父母和缺乏耐心的老师可能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所以我们教培老师不能再以个性化教学方案为口号来吸引家长和孩子报课,而应该把个性化真正落实在教育行动上。

老师不能再用只换了学生名字但统一的教学反馈机械式地跟家长反馈;

老师不能再毫无感情和不合理地让孩子回家多练习就算教学敦促;

老师不能再用deepseek&kimi一键生成教学PPT,照本宣科就算教学完成。

换句话说,所有流程化的教学动作,都是为了构建基础知识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少做考试测试,而多做评估。考试测试只是对知识记忆的考察,对于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否习得难以呈现,多做评估,既可以减轻学生应试压力,还能让他们更多关注学习过程的表现。

老师不再是导航的角色,而是教育疆域的展示,不再仅指挥一条路线给学生,而是匹配适合的路线。

例如做学科的,不能再以一贯式的填鸭,可以适当利用AI工具和大模型推演功能,高效合理地做学科巩固,但不盲目刷题。只有学得有效,才能学得坚持。

例如教少儿编程,不能再以一步一拆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打代码了。代码是标准格式,标准发生的,这些AI就能做,所以提出问题,以及检验项目合理性,应该才是培养的重点。但是这些内容不能只能成为口头讲讲,要落实到举一反三,现象教学或者项目教学就非常合适。

例如艺术的,很多人认为在AI来临时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艺术类培训班,而我认为恰巧相反。艺术培训班不受待见,只是因为教育功利的结果,这种结果不是在AI来了才有,而是在取消艺术特长生政策出来就开始。艺术文学这种东西,AI是最难替代。说能够替代的,那是因为没有看到用AI生成艺术作品背后那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和艺术素养。所以即使利用AI做艺术作品,最根本的还是人本身具备这种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现在的艺术培训班,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种艺术素养的培训,却用了工业化的教育模式。

第三,多做社会时事分析。

所有的教育付出,都是在寻求一种就业出路。如果我们奉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那么生活就是绕不过去的点。

多做社会时事分析,不仅是教培机构的任务,也是所有教育参与者该做的事。而教培机构所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有出口,学以致用。

每个教培机构所对应的细分市场是不同的,在分析对应时事所处的角度就有不同,这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去了解一个事情的本质和看法。这也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表现。

例如少儿编程能够分析deepseek及其应用对哪些工作会有帮助和影响,如果是自己在做某个项目可以怎样利用deepseek更高效地帮自己完成。

例如艺术类的可以分析《哪吒2》里的不同镜头和场景的应用背后的艺术逻辑,每个人物的设计又有哪些善恶特征或者隐藏寓意等等。

结语:

今年曾经有人预言,教培市场将在接下来几年消亡。

如果单看现在教培的教育性质,我认同这样的话。教培的存在,最初是让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而现在发展成“礼义廉”的逐利项目,这是一种悲哀。

但如果教培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那么教培还是可以发展的。整个教育环境想要完全革新,是一项非常长远的项目,如果资本可以承担起在这个革新过程中的先行者的角色,那么教培市场将会是系统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不是重复。

老生常谈、老调重提,真的不厌其烦。

极致的个性化教学,其实就是教育的本质。在同质化严重的教育环境,这或许就是出路。

0 阅读:6

元化玩转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