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身边的朋友给你介绍说:“这家私立学校很好,升学本科率很高。”
你有没有听过教培机构销售说过:“我们这家机构某个学生从30分提到了80分,学习效果非常好。”
那你有没有发现,都是好的一面被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动植物是刚好留存下来的,而没有留存下来的已经成为化石,数量无从考察。

如果说“双减”对教培市场影响严重,那我们可以说疫情对消费者影响重大。
有的教培机构在疫情期间出现经营不善问题而跑路或者倒闭,而有的机构却在疫情期间存活了下来。
机构经常会告诉消费者的是:“我们在疫情这么艰难都存活下来了,我们的实力只会在顺境的时候做得更好。”
“双减”落地后,到2023年底为止,全国注销或吊销的教培机构超过12万家。但仍然有机构在疯狂扩张,在2024年我们还能听到某个教培巨头负责人说要把重心回归教培。而这些在双重打击下还存活下来的机构,往往被商家解读为经营模式正确,教学质量优质。
这是人性,就像我们自己获得成功,也很少归因运气,而更多地陈述自己是多么的努力和明智。
如果熬过疫情就算是经营的强者,那么那些经历过疫情但在疫情之后跑路或倒闭的机构算是狠狠打脸这种说辞的机构,最近暴雷的大机构就是最好的例证。
现在也有人马后炮地说一早就看出童程童美的管理和运营有问题的,然后一一细数曾经可预测行为。但是他们陈述的那些问题都是一些职场常见问题,也可以说是教培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公室政治,员工没有归属感,没有企业文化,没有共同价值观,教学质量有水分。
既然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暴雷的童程童美是不是可以认定它仅仅不是个“幸运儿”。
你有没有经常听说现在短视频有出路,直播带货赚钱等等,但是你听说的或者你看见的都是能够呈现在你面前的,而那些做短视频没有流量的,直播带货没有赚钱的,都已经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市场。
教培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双减”以后,到2024年,留存下来的学科类教培机构9170家,只是“双减”前的5%。
那么,留存下来的教培机构就可以大吹特吹了。就像你买的那只股票在熊市时还坚挺不拔,而你到处跟别人说自己选股能力多牛,但,牛市的时候,一动不动。
另外,通过众多大机构出问题的结果看,“大而不倒”是误解。而且大机构出问题才容易被推到明面,那些中小机构在市场中悄悄来又悄悄消失的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因此,问题不在于机构大小。而在于是否被看见而已。
小心宣传陷阱如果你去一家机构咨询课程,问及学习效果的时候,销售就会告诉你,他招的某个学生进来的时候不愿意学习,但现在是孩子要求必须续课;还有某个学生入学的时候,只有30分,但学了一个学期,现在分数提到80分。
但是销售不会告诉你,那个学生主动愿意续课,是因为老师经常用一些小零食或者其他手段来讨好他;他也没说成功帮学生提了50分的老师带的其他学生成绩几乎不动。
有人说某某私立学校的本科率很高,所以他认定那家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但是有人私下说,那家学校教学“变态”,有学生应付不了学习压力,想不开了。还有人说,这些数据这么好看,那是因为差的学生都被劝退了。而这些数据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
教培机构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有的机构宣传自己的学生八、九成可以通过“神秘考”进入某名校。但入学该机构前需要测评,通过后才能入学这个前提他并没有告诉你。
这种说辞,和说清北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比普通大专的高出十倍八倍一样。准入条件不同,那么对比结果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如果教培机构跟你说某个成功案例的学生时,你应该打断他继续说下去,然后问,总共有多少学生。
销售是非常喜欢在给家长洗理念和洗重要性的时候,就把各种成功案例放大陈述,让你感觉如果是你家孩子,通过该机构的学习也可以获得这样的成功的错觉。这就是机构销售手段的高明之处。人在幻想的时候,总幻想好的结果。
所以,不要把教培机构告诉你的个例当全部结果,也不要把普遍情况代入自己的结果。就像总有人在熊市赚钱,大部分人在牛市中赚钱,但也有人在牛市时亏钱。
投资孩子前,家长先脱困幸存者偏差在各个市场都存在。就像很多想创业的人听人说奶茶店赚钱,但那是赚钱的在赚钱,倒闭的数据还在暗面。
而我们要先认清教育环境的事实。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初中生课外培训参与率从2015年的63%到2023年的89%,增加了26%,但重点高中录取率始终维持在12%。换句话说,前后对比,重点高中招生结果没变,或许孩子补习结果也没变,但教培机构却增加了26%的营收。
最近《哪吒2》、deepseek都大受热议,然后有人拿出两者背后的决策人的成功结果来说事,说他们都不工作多少年然后一朝爆火。但是我们要清楚,还有很多没有被看见的高学历创业者默默努力很久然后默默失败的。
当然要追捧好的教育结果,但是在追捧的时候,我们要先认清那些成功案例,是不是套进自己娃身上也是可行。被过度包装的成功,那些学生背后的家庭,教育氛围,教育支持、教育规划等等一系列的前提,是不是自己家娃的条件也是满足的。如果满足了,真的通过该机构该老师就能够获得同样的结果吗?
当一个初始数据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占比不大的成功量,我们要谨慎地识别是不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结果。就像现在的这个人工智能时代,AI大模型是必然的结果,而是不是deepseek就未必,而现在它已经走到了我们面前,所以才有了deepseek。
教培行业的机构量这么大,能够交出有效教育的结果,也是必然的,而一家机构的体量足够大,能有学生获益也是必然的,但,你会是那个“幸运儿”吗?
最后其实我对教培机构有偏见的,如果看过我过往的文章,大概率都能感受到我的偏见。
我认为教培机构教育是低效的。一直都是这么认为。
教培机构更多属性是偏向于商业行为,而不是教育行为,而在教育行为上,更多地制造教育焦虑和跟随教育内卷,盲目追求成绩和跟成绩相关的功利结果。这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影响教育改革或者改进的阻力。
如果我们把教育回归生活,很多教育成果是无法量化的,一旦无法证伪,那么教培机构的教育行为,更偏离科学行为,就像问鬼神、占星卜卦一样,怎样都是有效的。
我们见过很多好的机构消失,也看到很多“不好”的机构留存,市场总是这样的。
如果你无法判别该机构是凭实力留存还是“幸存者”,我建议你,小周期交费,降低试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