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下这么多教育问题、教培欺骗性行为等文章后,评论区的互动给我最大的反馈是:问题谁都知道,那我们的办法在哪里。
我们的办法在哪里呢?——这不是我的思考,而是网友们质问的问题。
这样的质问,让我非常惭愧,不能给出选项或者标准答案,因为我没有。如果某个答案适合所有学生,那么,我们需要警惕它是不是另一种工业化模式的教育。
现在教育最悲哀的是,培养了一批只会伸手问标准答案的高学历家长。

既然家长是懒惰的,那我们又凭什么祈求我们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呢?
当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这类型的家长,因为在不断尝试,且有效培养孩子的那些家长,他们没有这么多闲工夫伸手要答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等着整个教育环境改变,所以他们已经走在一条自救的路上了。
我想问那些直接伸手要答案的家长朋友,你们受那些“专家”们的祸害还不够吗?如果非系统教育的人,在向你兜售一些所谓的成功方案,你不怀疑他的动机吗?
那些打着“帮你”的旗号的教培机构,是帮你缓解焦虑但没有解决你的真实问题吗?所以你才这么急迫地看到一个人就逮着去问标准答案吗?
为什么屡屡的碰壁后,你还期盼着别人直接给你答案呢?
现在教育的低效是现实,所以导致了大家内卷,觉得更多时间付出可以换来更好的结果。
但经过一段时间内卷发现内卷无效。
人们开始觉醒,觉得不该内卷。但不卷也不能躺平,所以到处问有什么良方,以此证明自己是想方设法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
而根本在于,自救,也是得知道病因啊。
在这个教育低效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学得进去,考得好?这能不能说明,现在孩子学不进、考不好也不完全是教的过程的问题呢。
为什么有的学生既不参加补习班,也不参加兴趣班,同样可以考得不错,而且考到理想的学校呢?
有人或许认为这是基因问题,如果真的这么认为的话,那认命呗。承认自己孩子没有自带基因优势,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最丢人的是既不认还要冲,最后还无效。
承认本身的差异性,已经算是找到病因了。
去掉天生的问题,剩下的是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六岁前的父母教育。
而这里教育失败的最常见行为有两种:控制和放纵。
“都是为你好!”这就是控制。
“不打不骂、不吼不叫、不管不束”这就是放纵。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难教?
一是因为家长没有学怎么做父母,而父母的父母还受到传统的伦理纲常约束,知道尊师重道,父子人伦等道德关系,而且言传身教到位,但在工业化模式下的教育,父母辈刚好在分岔口,所以更加注重知识而非“道理”。
出现那些直接摊手要答案的家长朋友,我也是非常能够理解,只是我无能为力。
二是伴随着教育的发达,资讯也发达,孩子接收互联网信息更便捷,但问题在于,一个人还没有形成判断力就大量接收没有经过筛选的互联网信息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孩子对于善恶对错的边界是缺乏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有条有理地用网上的某些言辞来顶撞父母、大人,就是这种结果。
在这个信息大乱斗的时代里,大人也很难对信息的接收进行筛选判别,更何况是孩子。
前后两代人的教育结果的区别就是,父母辈接收信息渠道和娱乐的方式比较单一,容易形成专心致志;而现在孩子辈却要承受着四面八方涌过来的信息和教育方式,一个孩子可能要受到父母的教育,还要接收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宠爱,接受的教育行为都是多样化的。
在上学的时候,同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其实这不是病因,这是外化的症状,是学前教育结果的外化。
所以学龄前积累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龄期间的学习效率。
在遇见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习惯地把学习归因为学校、教材、考试等外部因素,这进一步导致了孩子在父母身上学到了“都不是我的问题”,这样的归因就会让孩子错过客观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作为父母,首先要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上是否存在不足。如果没有这种自觉,那么很难在孩子教育上找到客观且合适的解决方法。
教育,是一个开放式问题,答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不是没有答案,是你不知道哪个答案才是对的。
因此,自救,应先自省。然后再把解决问题的途径放在自身能力可为的范围内。网上很多教育的视频或者理论,但是否适合,全靠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判定。对信息的甄别,也是教育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