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顾名思义,是“学”的地方。
学习是一个主动求知的行为,那么它应该是学生自发的,而非被动的。
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触很深。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陈独秀骂胡适的那句:“中国之所以这么窝囊,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
现在我们教育的问题相似:主动寻求出路的家长太少,等着学校、政策解救的家长太多。
今天我看到一条热榜新闻:北京,一家五口为娃上学搬进35平单间。
而学者评论: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可能缺失家庭教育。

学校,就像是一条平坦的公路,它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快速成长的环境。
学生,就像是一辆车。
有的学生是拖拉机,有的学生是超级跑车,有的学生是自行车,而有的学生则是越野车。
所以我们看见,同样的学校环境中,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有的学生适应性很强……
学生走上一条公路上,他们呈现的状态,是他们能力的外化,而不是公路赋予了他们能力。当然,公路的平坦,为他们创造了可以跑起来的环境。
现在的学校是一个提供知识的场所,如果我们非要要求学校老师可以悉心教导提供能力培养的服务,那么我们就像在等着一个革新的教育环境的到来。
所有强大的父母,都不是等着环境改变来适应自己的需求,而是在这个环境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来满足自身的成长。
如果这个教育环境不值得你努力,那么你该想想如何为自己努力一把。
学校也好,应试教育也罢,它都只是在呈现教育的其中一种可能性。
我们打开地图,从一个地方出发前往另一个地方,你都能找到三条路线可以选择,有快的,有便宜的,有最适合的。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就像快的。快的就意味着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可以关注的点被忽略。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导航,我们就以为这是唯一的路线,这是可悲的。
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问题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让全社会去盲了。
有问题的一面,其实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的动机问题。
对于一个环境的利用,我们该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作为家长,作为学生,我们该重视一种能力:判断力。
有人认为,饺子、王兴兴、梁文峰等人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以不能否认应试教育的有效性。
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买彩票也能一夜暴富,但我们不能认为买彩票就是致富的有效方式。而且他们的成功,在大多数相关因素中都呈现跟“应试”无关。
正是因为他们的成功,让我们了解到学习的“学”很重要。
如果学校给的,不是你想要的,你是可以自己找的。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现在互联网的发达,资源的共享,让我们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deepseek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有人当它是另一个“百度”来使用,有人当它是高效办公的协作伙伴,如果我们不具备使用工具的能力,那么它的出现与否,对你毫无影响。
学校是同样的一个类工具的场所。教育当局的管理者终究是要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负责的,但我们不能当学校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如果是,这又何尝不是手里捧的一个沾了血的馒头呢。

现在大部分的我们,对学校的抱怨,就像看着导航开着车,走着走着看到“前方修路,禁止通行”然后原地暴跳,死拗为什么走不通、为什么走不通,而不懂得跳开导航,回归到现实去看看还有什么路可以走。
这就是我们对导航的过分依赖,已经忘记了开车看路的基本能力。
学校是平坦的公路,那你又为孩子匹配为怎样配置的车呢?
如果学校变成一条坑洼的泥路,家长能不能随机应变,孩子又能不能调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