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季节的某种习俗,总会流传出一些谚语。一来便于强调这些习俗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二来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示人们要适时预备过节的物料。这样代代相传,很是有效。
就像前面的“四月八,馍糍乌塌塌”一样,立夏的时候,台州当地也有一句谚语:“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
“醉夏”即立夏,这个季节,临海要吃一种叫“麦油脂”的食物。
麦油脂又有食饼筒、饺饼筒、春卷等别称,是台州一带的传统小吃。台州各地对这种食品的称呼不尽相同,椒江人和路桥人叫它麦油煎,天台人叫它饺饼筒或食饼筒,三门人叫它麦焦,其实都是同样的东西。
吃麦油脂是农家“换季庆丰收”的一种民风。立夏前后,正值麦子收获的季节,也是上年的大米、番薯等食物吃完的青黄不接之际。这时,农家开始以小麦为主粮,所以端午吃麦油脂,有“小麦尝新”之意。
临海旧俗规定,立夏和除夕两节都要吃麦油脂。后来不知是不是这种食品过于美味了,临海人几乎把所有节日都过成了“麦油脂节”。清明、立夏、端午、七月半、冬至、过年,春夏秋冬里无论哪个节令,好像都要用一管麦油脂来庆祝,麦油脂也因此成了临海“过节第一小吃”。
制作麦油脂是需要技术的,单是摊制饼皮,新手就很难搞定,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方能做出又薄又软的饼皮。饼烙好后便要调馅,内馅的品种和精粗程度,全由各家的经济条件和饮食喜好而定。一般有肉丝、绿豆芽、豆面、蒿菜、鸡蛋丝、豆腐、韭菜、油泡、青蚕豆、黄鳝丝、芹菜、海带、萝卜丝、豆腐干、黑木耳等,也会结合季节纳入时令食材。
将各式馅料依照一定顺序放在饼皮上,裹成圆筒状,再放到油锅里煎至两面焦黄即算大功告成。刚做好的麦油脂,外焦内软,确实好吃。
立夏之后的“六月六”,对临海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国人有以月日重叠那一天为节的习惯,例如“正月正,庆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端午至”“七月七,七巧来”“九月九,重阳日”等。除了耳熟能详的,还有“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等也都是值得纪念日子。
六月六是什么节庆?很多人说不上来,但赵丽蓉老师在春晚唱的“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倒是一个说明。“看谷秀”,是指观看庄稼抽穗开花,农历六月初六前后,庄稼长势正旺,正是吐须秀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而且此时的天气已经很炎热了,虫害也特别多,农民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
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都过“六月六”节,各地起源不同,名称也不一样,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不同说法。
临海在六月六这一天要吃漾糕。漾糕气孔绵密,像海绵一样松软,不粘牙,不积食,老少皆宜。原料有米粉和麦粉两种,由米粉做的是白色的,由麦粉做的是红色的,一般用甜酒酿发酵而成。
除了吃漾糕,临海人还有在六月初六这天喝一碗姜汁调蛋的习惯。
姜汁调蛋用料扎实,由鸡蛋、姜汁、黄酒、红糖、瘦肉、核桃混合蒸制而成,甜香四溢,健胃提神,吃上一口,分分钟味蕾炸开。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六月初六前后正是伏天,雨水充沛,湿气会进入体内,吃姜汁,能起到祛湿的作用。
临海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姜,尤其是冬天,吃姜更能御寒。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