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台州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牛吃了更有力气耕田

宏爽玩转旅游 2025-02-09 05:44:50

江南人家过清明节,几乎都要蒸青团,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中裹馅料,笼蒸而成。临海人自然也做青团和青饼(咸为团,甜为饼),因为清明节本身由寒食节演化而来,做好的青团青饼需要放凉才能食用。

《台州府志》载:“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青饼’。盖青性温,可不热食也。”不过现在很少有人提起寒食节,自然吃冷食的习惯也就没有了。事实上,刚出锅的青团,植物清香浓郁,比冷却后的味道好太多。

现在市场上有成品青团售卖。平心而论,专业食品企业的产品,其品质早就超出了普通家庭的制作。但多数临海人还是习惯在家中自制青团,这是一种传承有序的节日必有流程,不可或缺。

临海人把制作青团的草本植物原料叫做“青”。当地并不只用艾草,还有其他两种,一种叫“绵青”,学名鼠鼬草;另一种叫“花青”,是青蒿的幼苗或嫩芽。比起艾草,这两种野菜汁揉制出的糯米粉皮味道更加清香自然,搭配着甜的红糖、豆沙馅,或者咸的笋丁瘦肉馅,令人食指大动。

除了青团,临海人在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故称之为“亮眼蛳”。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取“相思”的谐音,有思念故去的亲人之意。

对于临海来说,清明节后的重要节日,是四月初八。

当地有句俚语:“四月八,馍糍乌塌塌。”意思就是农历四月初八,要吃“乌塌塌”的馍糍。馍糍即麻糍,乌塌塌的麻糍,说的就是乌饭麻糍。

乌饭麻糍是临海一带春夏之交的节令食物,颜色呈紫黑色,采一种叫“山炒米”的灌木嫩叶捣汁,加入糯米浸泡,蒸熟捶打而成。乌饭麻糍捣成形后,再擀得薄薄的,铺上一层豆沙卷起,切割成十到十二厘米宽的长条,两面用松花粉敷抹,金黄色的外表和深色的截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好看又好吃。

乌饭麻糍据说食后能驱蚊蝇,是夏日来临前必备的食补良药。所以,临海的谚语又说:“吃了乌饭糕,蚊子不会咬”。

山炒米,其实就是南烛,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饭草、乌饭草、乌饭树。它原属于杜鹃花科,现已隶属新独立出来的乌饭树科,原植物即乌饭树。现代医学证明,乌饭树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能,具备相当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衰老药物。

乌饭也称青精饭。曾隐居于括苍山的南朝梁代高道陶弘景,在他的《登真隐诀》一书中就介绍了青精饭的做法:“以南烛草木煮汁渍米为之”。 唐代时,食乌饭风俗盛行,陆龟蒙《四月十五道室书事寄袭美》诗云:“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本草纲目》也有中记载,乌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

临海人喜欢吃乌饭麻糍,估计与当地佛道之风崇盛有关。

那么,四月初八又是个什么日子呢?旧时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天牛就是在此日下凡,到人间为人代力耕田。

所谓“人闲五月节,牛闲四月八”,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台州地区的耕牛统统要在栏休养生息,家家户户以乌饭麻糍犒劳耕牛,同时还给老牛吃“红糖老酒调鸡血”。据说牛吃了这些东西,能补身健体,更有力气下地耕田。

事实上,四月初八过后,春耕就开始了,牛自然要辛苦忙碌,所以这是专为感谢老牛而设的节日,足见当地农民的善良和感恩之心。

现在老牛的耕田工作逐渐被机械取代,耕牛也已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曾经用来犒劳耕牛的乌饭麻糍却传了下来。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