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的中秋节设在八月十六,正应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俗语

宏爽玩转旅游 2025-02-12 05:48:35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临海人有吃灰青糕的习俗,祭祖先时,必用它作贡品。

灰青糕是临海人地道的小吃,口味独特,因糕色呈青灰色而名。在台州众多“糯叽叽”的特色点心中,唯灰青糕独树一帜。它就像糕点中的皮蛋,喜欢的人欲罢不能,不喜欢的人觉得有一股怪味。

也许是风味独特,也许是因为制作考究,灰青糕一直是小众糕点。出了临海及附近几个区县,许多人便不知其为何物。

制作灰青糕所需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草木灰,且以新上场的早米,和新的早稻秆烧制的草木灰为佳。因此,它确实是一道时令点心。浙南的缙云县也有此食物,但把它称为“早米糕”,更加名副其实。

这种糕点其貌不扬,做法却很复杂。“以稻草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浆磨,舀上蒸笼;每炊一层,再泼一层,以八九层为度;厚寸许,色浅绿,用竹片划食,软滑微香”。所谓“漉汁”,就是将新鲜的草木灰收集起来,倒入烫水之中,过滤,沉淀,再过滤。经过数次漉汁,最后得到的草木灰水中不再带有杂质和渣滓,才能用来浸泡早米。

浸泡数小时之后,连水带米磨成米浆,缓缓倒入铺了炊巾的蒸笼里。以猛火烧蒸一会儿,又徐徐倒入米浆,如此反复操作七八次,直到蒸笼加满,每层米浆都蒸熟;最后将糕体倒出,等待冷却定型,即可食用。

做一笼正宗的灰青糕,不仅需要制作者的经验和技术,还需要一颗匠心。漉汁、浸泡、倒浆,每一个步骤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这样口味才地道。

蒸熟的灰青糕,米黄中带着微青,层次分明。除了中元节敬祖先,暑气未消的初秋,农人会拿灰青糕充当米饭,就着咸菜吃。而城里人大多偏好甜口,会在制作时加入少量白糖或红糖,讲究的还会加点薄荷。

吃的时候,用舌尖轻启,首先碰触到的丝绒般的柔软,卷入嘴里,感受到一股稻草的清香。启完一层,再接一层。制作的时侯是层层加厚,做的是加法;吃的时候则是层层递减,做的是减法。切不可大口大口咀嚼,那是大煞风景。待到最后一层时,香味还会在唇齿间经久盘桓。

中元节之后,便是中秋节了。临海的中秋节和别的地方略有不同,设在八月十六,正应了那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俗语。

《临海县志》记载:“中秋台俗独重十六,玩月斟酒,亲朋互相馈饴”。当地俗语元:“初一、十五要啜(吃)素,中秋改作十六过。”这和元宵在正月十四过节类似,与宗教信仰的禁忌有关。

虽然延迟了一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却并没有改,只是在临海,月饼被唤做糖霜饼。清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

旧时临海农村长大的孩子,是很少见到月饼的,只有中秋当天才能分到一个或者半个,因而格外珍惜。本地土产的月饼有芝麻的、椒盐的、猪油白糖的等品种,个儿头比苏产的苏式饼大,油分重,酥性好,甜度高,含口即化。在难得吃到甜食的年代,这是少有的美味。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有个习俗是吃糕囡。糕囡是临海的一种风味小吃,以糯米粉和红糖为原料。做糕囡要用热水调糯米粉成松软的状态,再用沙筛将其筛进蒸笼里,一层粉一层红糖,如此操作多次,一直加到蒸笼格满,然后蒸熟。吃时用刀划成数十块,口感松软香甜。

当地部分地区还有吃“鸭煨芋头”的习俗。煨,其意是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比如叫花鸡,就是将嫩鸡包裹在荷叶之中,放在灰火堆中“煨”熟。原来的鸭煨芋头怎样做,已不得而知,但现在往往是“煲”出来。中秋前后,正是鸭子和芋头最肥美的时期,当年新养的鸭子和新出的芋头都嫩、鲜、滑、爽,煲在一起,是家家必备的时令食物,吃的时间必须在中秋节那天中午。

临海人说:“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鸭老鸭芋头梗。”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