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黄鱼会唱歌,声音犹如沸水翻滚,又如风过松涛,很容易辨别

宏爽玩转旅游 2025-02-14 05:56:35

临海之东是海,227公里海岸线,1590平方公里海域,8.7万亩滩涂,为这里的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

临海大陆架海底平坦,水质优良,又有多种水团交汇,为各种鱼类提供良好繁殖地。这里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石斑鱼、马鲛、海鳗、梭子蟹、青蟹等海洋生物,是中国主要的渔场之一。

每年9月,伏季休渔结束后,一艘艘渔船驶出海港,奔赴各个渔场。“鼓乐声声千舟去”的盛景,述说着古城千百年来的海洋捕捞文化。很快,人民路上的海鲜排档会再度热闹起来,寂寞了几个月的嘴巴也将迎来大快朵颐的时刻。

1、会唱歌的大黄鱼

对临海的渔民来说,大黄鱼的鸣叫大概是除海浪声外最熟悉的声音了。鱼群密集时,那声音犹如水沸,又如风过松涛,很容易辨别。

野生大黄鱼曾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清人王莳蕙在《黄花鱼》诗中描写捕捞大黄鱼的场景:“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黄鱼是东海最常见、价格适宜且又最受欢迎的海鱼。

20世纪70年代之后,因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严重萎缩,直到近年来国家实施“伏季休渔”,又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消失多年的大黄鱼资源才终于有了恢复的迹象。不过,因为尚未形成鱼汛,野生大黄鱼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在大黄鱼生活在近岸地区,可以人工养殖。

新鲜的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也不像河鱼那么腥气,无论清蒸、红烧还是香煎,皆是美味。肉肥刺少的大黄鱼常见于老百姓的餐桌,却也撑得起中高档宴会,爱吃海鲜的人总不会错过这道海味。

2、没有人不认识鲳鱼

很多人分不清鱼的种类,总觉得长相差不多,做熟了端上桌就更加认不出。不过鲳鱼例外,这种鱼身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尤其是常见的东海银鲳,一身银白的细小园鳞,极有辨识度。

鲳鱼也称鮀鱼,是临海常见的鱼类品种之一,属于深海鱼,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爱。加上“鲳”与“昌”同音,有“昌荣、昌隆、昌旺”的美好寓意,所以逢年过节,常常供不应求。

鲳鱼种类众多,最好的当属银鲳,肉质细嫩味美,少刺,无论清蒸、油煎、红烧都非常好吃。其中清蒸最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鲳鱼营养高,热量低,解馋又养人。经过去腥处理的鲳鱼,配上调制的蒸鱼汁,不腥不腻,更是口感清甜,爽滑适口。

3、有个性的东海带鱼

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但凡有海,就有带鱼。秋冬之交是盛产带鱼的季节,此时的带鱼肉质最是细嫩鲜美,是餐桌上最常见的海鲜之一。

带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营养物质,还有暖胃健脾、补气养血功效,很适合老人、儿童、孕妇食用。

不同海域之间的带鱼是有差别的。临海靠近东海,这片海域的带鱼与南海的口感完全不同。南海带鱼鱼骨和鱼刺偏硬,肉质粗糙,烹饪功夫不到家的话还会有腥气;东海带鱼则完全相反,肉质细腻,口感良好。

两个海域的鱼鳞也有差别。东海带鱼鱼鳞是白色的,不发亮,用手一擦会掉;海南带鱼的鱼鳞则白中带黑,颜色发亮,用手不容易擦掉。

别的鱼要刮掉鱼鳞,带鱼却不需要。带鱼属无磷鱼,它们体表的这层白色物质叫做“银脂”,富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鱼肉都高。会吃带鱼的人可绝对不会浪费,连鳞带肉,一口入腹。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