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蛮难的,还好过来了。”
2015年,张泉灵和她那封名为《生命的后半段》辞职书成为热点。在那之前,没人想到这位著名主持人、记者会离开央视。
辞职书中,她不无感慨的表示央视是很好的新闻平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过去也做过不少有意义的事,可她还是咬牙离开。
不是不适合,而是“焦虑”。
那段时间她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时常咳血,初检怀疑是肺癌,即便后来确诊并不是癌症,然而身体释放的信号让她踌躇,她曾好几次动过离开的念头,而真正让她决定辞职的原因,源于内心深处的焦虑。
一、一场疾病引发的人生思考若是按照正常评价,张泉灵算得上功成名就,组建了家庭、事业有成,能在央视这样的平台做更多有用的事。
就在这年(2015)年初,她连续数日咳血。
咳血并不是个好兆头,以至医生都怀疑她是肺癌。虽然没有得出确切诊断,却促成她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
若论前半生,似乎也没有遗憾。
从1997年进入央视以来,18年工作还算顺利,一直秉持着新闻人的责任去报道每一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做过不少有意义的事,比如去阿富汗北部、汶川、珠峰等,也有幸福的家庭。
唯一的遗憾,或许是不能陪儿子长大。
这样的人生足以用“功成名就”四个字形容,那如果人生继续延续,是在这条路上继续走,还是重新选择?她当初之所以参加央视公考招聘,是因为好奇、想挑战。千帆过尽,她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从2014年开始,张泉灵特别关注互联网,当真正了解新的行业,会产生一些新的逻辑和想法。
思想更迭,促使她冒出离开央视的想法。
加上年初患病,后来诊断为肺炎,更加让她坚定了这个念头。一开始,爱她的人纷纷阻拦,希望她能留下。
于他们来说,并非不支持张泉灵,而是觉得张泉灵很适合新闻人这个角色,觉得她能在这条路上绽放更多光芒。
幸好,爱她的人只是因为想保护她而阻拦。
保护她的人清楚,张泉灵是一个极富想法、充满好奇心的人,一旦用“保护”的由头束缚她,无异于“谋杀”。
有人生来渴望自由,亦有人追求平稳,张泉灵是自由的、极富挑战精神的,一旦决定某件事,几乎很难改变。
从前坚决说不的人本来就只是因为爱她而阻拦,既然她坚持要做这件事,那就支持!于是她离开央视,加盟紫牛基金成为创始合伙人,时年42岁,为此她发表长文表示:
“放下,再开始一次。”
放下什么?不是过去的荣誉、经历,而是观念。
加入紫牛基金前,她曾花了小半年时间了解投资、互联网,认知系统被重新启动,新的理念、事物纷沓而至。
这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有别于她之前生活了18年的世界,用过去积累的知识、逻辑并不足以解释,然而这个世界却早已渗透她过去生活的18年。
新观念、新事物、新人,让张泉灵感到恐惧。仿佛生活在二维的蚂蚁,被两条横线挡住再也走不出去,或许能真切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却与她无关。从那时候开始,她就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要不要离开央视去换一种视角看世界?
犹豫、彷徨、直到真正走进新世界。
旧世界并非旧体制、不是央视,而是过去几近凝固的思维模式;新世界也并非新体制、大公司,只是别具创新的新思维。
张泉灵想要跳出固定思维,抱着好奇去审视新世界,这对于42岁的她来说,还真是一次挑战。
42岁,年龄上不再年轻。她不可能像年轻那样,二话不说就去了阿富汗、汶川,如今冲动之余还要考虑家庭、朋友。
如果离开央视,等同于放弃之前18年所做的一切努力,摈弃“著名主持人”的头衔,舍弃央视“台面”的荣誉,涉及一个了解不深的行业,前途未知、乾坤不定,或失败、或跌倒、或失去所有。
“失败又如何?不过是另一次开始。”
这不是心灵鸡汤,也算不上至理名言,于任何人来说,人生不过七八十载,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
失败能重来,时间逝去再也不能重来。只要鼓足勇气、充满好奇,42岁又能怎么样?只要开始都来得及。
源于“央视著名主持人”这一鲜明标签,张泉灵辞职的确掀起了一阵风波。事实除张泉灵之外,那几年陆续有央视主持离开央视,本身从行业角度来说,新闻人改行或创业并不稀奇,只是由于名人光环,关注度相对更高。
不过和一般转行的人一样,她走得并不轻松。
虽说加入紫牛基金之前,她用三四个月时间恶补了投资相关知识,即便具备一定通过底层逻辑建立投资理念的能力,毕竟时间太短,涉及投资界多少有些“胆大”。
也正是由于“新人”的身份,她在圈内并不足以用拼资源的方法站稳脚跟,再加上她注重稳扎稳打,种种行为与投资界并不融洽。
“外人眼中的华丽转型,实际就是一场高空杂技。”
看似华丽转型,辛酸苦楚只有自己清楚。
二、著名央视主持人、记者一直以来,记者的身份就被她放在第一位。
“危不危险这个思考,其实并不存在。”
于她来说,以记者身份作真实报道,就是参加央视公开招聘的初衷,因此她敢于去常人不敢去的地方,阿富汗、珠峰,亦或者汶川。
去汶川的路上,山川移位、沟壑纵横,远处时而有巨石落下,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等张泉灵到的时候,通往抗震中心的路被毁,只能徒步往里走。
余震不断、落石不停,没人清楚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没人退缩,一行人鼓足勇气,徒步九小时抵达抗震中心。
九个小时里惊险重重,滚石塌方、山体滑坡时有发生。
有人问她:“怕吗?”
畏惧自然是人的本能,又怎么会不怕?可那时候已经不存在怕不怕的问题,只要踏出那一步就证明了一切。
可为了证明她自己,她何尝没有付出全部。
张泉灵算不上科班出身,是半道出家。毕业第二年赶上央视公开招聘,早在校园就和央视结缘的她,参加了公考招聘,并顺利通过。
这个“半吊子”记者就是有股狠劲,本着“哪里危险去哪里”的原则,她敢于去阿富汗做电视采访。
那时候阿富汗除地震之外,四处战火不停,几乎没人愿意以身犯险,当她出现在荧幕前报道阿富汗灾后情况,颇有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感觉。
之后她主持了多个重磅节目,包括《精彩中国》、《新闻会客厅》、《香港早晨》、《一年又一年》,而真正让她火出圈的还属担任汶川大地震报道主播。
2008年5月8日,张泉灵参加奥运圣火登顶珠峰采访,仅仅四天后汶川发生地震,她立马主动请缨,奔赴灾区。
无所畏惧、果敢忘我,她以媒体人的敏锐、忘我,折服了电视观众,为汶川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舆论环境。
张泉灵的敬业精神得到观众肯定,业务素养得到群众认可,之后数年在央视兢兢业业,几乎拿遍能拿的奖、得到应得的一切荣誉。
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主播、主持人,是央视当之无愧的“台面”之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将在央视这个最好的新闻平台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她却在央视工作18年后,于2015年从央视辞职。
“那些爱我的而企图保护我的人,都在坚决地说不。”
辞职前,张泉灵丈夫李铁、朋友都劝她,希望她能留在央视,可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生根发芽是必然的事。诚如她也不免感慨:
“央视是很好的新闻平台,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之一生,忠于一件事便足够,况且坚持本身就是意义。一路走来,她在央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辞职似乎有些突然。
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刚辞职那段时间,她一直在强撑着。
三、人生的第二次蜕变刚转行那半年,张泉灵用“绝境”来形容。
每天都像“走钢丝绳”,压力很大,为了能找到好项目,她只能拼尽全力,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过去她从未质疑过自己,辞职前半年却一次次问自己。
“值得吗?能坚持吗?”
直到此时她才发现,自己远没有想象中强大,压力太大时依旧会在深夜痛哭,后来她也坦言,那半年哭的次数比过去在央视工作18年哭的次数都多。
不过胜在张泉灵内心强大,即便一次次问自己为什么做投资、一次次痛哭,却能一次次爬起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无数次彷徨换来的一次次坚定,才能迎来胜利曙光。
若说转行投资界是一大挑战,接手“少年得到”就是机遇,同样伴随着挑战。提及张泉灵和“少年得到”的缘分,就不得不提到罗振宇。
罗振宇和张泉灵曾是央视同事,不过罗振宇早于张泉灵辞职,此次两人再度携手,除再续同事缘之外,也是看重张泉灵的能力。
1、张泉灵是为资深媒体人,对创业有了解。
2、张泉灵本身是位妈妈,许多理念与“少年得到”创作理念相同。
不管基于投缘,还是行业属性,张泉灵和“少年得到”可谓互相成全。值得一提的是,紫牛基金与“少年得到”仅一墙之隔。
从紫牛基金到“少年得到”,张泉灵的人生又迎来新的挑战。
然而她接手“少年得到”头一年,业内人士评价“少年得到”,用了两个字:惨淡,APP上线以来日活量并不高,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不过罗振宇、张泉灵对“少年得到”都充满了信心,罗振宇是对张泉灵有信心,两人在央视共事时,罗振宇就知道张泉灵是一个极度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只要她对一件事作出承诺,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
张泉灵的信心,则完全来源于“少年得到”这款APP。
自从新课改以后,许多家长的观念依旧停留在“语数外一样重要”的阶段,从而忽略了语文的重要性。
针对许多家长对新课改的错误认知,她认为其中存在巨大刚需——家长需要更好了解新课改,孩子需要适应新课改。
针对于家长、孩子的需求,目前鲜少有提供这类内容的平台。从事数年投资的她,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
而这,亦是她接手“少年得到”的核心原因。
当然,要想真正杀出重围,“少年得到”必须标新立异。自然,最好不能贴上“K12”的标签。
面对业内评价、建议,张泉灵带领“少年得到”团队稳扎稳打,一步步将其做成年轻人的学习平台。
相较于其他类似平台,“少年得到”还有一大优势:泉灵语文。新课改以来,语文在K12领域占比越来越大,作为为数不多的蓝海市场,一款K12教育品牌要想脱颖而出,打造产品差异化和壁垒至关重要。
而“少年得到”APP迎合市场,成功突围。
从2018年4月上线到2019年11月,“少年得到”用户就达两百多万,月活近一百万,前景非常可观。
同年11月,“少年得到”完成A+轮融资,规模上亿元。
毫无疑问,“少年得到”这款APP在已然名列K12教育品牌前列,而张泉灵凭借转行投资界、接手“少年得到”APP,身家过亿,入选“商界木兰”,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