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间谍?”
没人能给出准数,不过有军事大V延用法新社给出的数据,爆出中国有超过十万人间谍活动。
前些时间,美国CIA(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
“对华情报新突破。”
面对美方一再僭越的举动,中方对此用“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示回应。
这并非中美第一次在情报站方面正面硬钢,这些年中国破获多起间谍案,其中不少都与美国有关,其中牵扯最深、涉及人数最多的间谍案,当属“潘婉芬间谍案”。
潘婉芬间谍案不仅惊动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让其公然发声要求释放潘婉芬,还牵扯出如张建革等一众早已被策反的间谍,间谍人数近两万人。
潘婉芬何许人也?能让奥巴马亲自发声,牵扯出两万间谍?这一切都得从1996年说起。
一、华裔归华搞建设潘婉芬,越南出生的华人。
上世纪70年代初,通过越南难民船经多方辗转赴美国。关于她在美国生活、工作,鲜少能找到详实记载。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96年这段时间,她的人生仿佛按了“暂停键”,没人清楚她的具体工作、家庭。
由此不难看出,CIA在隐藏身份这方面做的确实很到位。
作为“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CIA的组织、人员、经费和活动都严格保密,即使是美国国会也不能过问。
正是CIA的神秘性、独立性,才让CIA无孔不入,培养的间谍遍布世界各地,兴许路边卖水果的小贩、某国企白领、某军工单位研究员等,都可能是间谍。
至于潘婉芬如何和CIA扯上关系、成为CIA间谍,确实无迹可查,大概与她“难民”身份有关,毕竟是通过乘坐难民船的方式赴美国,本质上算是偷渡,偷渡客到美国的处境一般都不太好。
而进入CIA,或许是当时“最优选”。
不管潘婉芬何时、如何被CIA吸收,她被吸收的原因一般只有一个:从事间谍工作。CIA多年培养,她“成功出道”。
有许多人说她是CIA王牌间谍,这点倒有些夸大。若真的是王牌间谍,就不可能只是到中国做些收集情报、发展下线的“小事”,而是去策反一些关键人物,不过她确实是CIA在中国布下的情报网中重要一环。
1996年,潘婉芬被CIA派任至中国。
自然不可能以“CIA间谍”的身份示众,那还没等飞机落地,恐怕国安局的人就早早在飞机场静候。
为此CIA给她做了个身份:华裔富商,恰逢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来华投资的华裔商人有天然好感度、包容度,身份不容易被怀疑。
既然被包装成“华裔富商”,少不了成立公司、发展业务,一切表现得十分正常。明面上做些买卖,暗地里还是得搞情报工作。
立足不稳之前,也就搜集些聊胜于无的情报,比如中国对外招商引资的政策、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看法等,这些情报往往一查就能查到,不过CIA并不着急,潘婉芬仅仅是在华情报网的一环,况且她才刚到中国。
若是其表现得过于高调、过于激进,只怕事情会弄巧成拙。
在很长一段时间,潘婉芬都以“华裔商人”的身份示众,投资了不少行业,与政府官员、富豪商人多有来往。
久而久之,她渐渐融入中国社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在中国搞情报工作,不仅得有面对法律审判的决心,还必须是个中国百事通。话说此前就有境外间谍因回答不上网友提出的问题——宫廷玉液酒的下一句,就被热心网友举报,最后意外落网。
潘婉芬当然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事实她不仅是个中国百事通,还说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也是她被CIA派到中国从事间谍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前,她被不少人称之为“华裔之光”。
她每每和政府官员、富豪商人、科研人员等交流,势必要高举“华裔归华搞建设”的大旗,颇有种“生为华夏人,死为华夏鬼”的气势,再加上她出手阔绰,投资项目毫不含糊,根本没人想到她是CIA间谍。
二、一张覆盖两万人的情报网在华站稳脚跟后,潘婉芬正式收集情报。
收集情报的方式并不复杂,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力车夫”——收买中国人为情报运输的“工具”,这是最传统也是最便利的一种方式。
一般来说,美在华建立情报网分两步。
1、构建人力情报网
也就是常说的“人力车夫”,通过对知识分子、重要行业人员内部渗透,以重金为诱饵,换取各领域重要情报。
靠着对知识分子、重要行业人员的内部渗透,再加上文化渗透,间谍人员在利益引诱、思想转变下,转而倾向他国。
层有一段时间,中国内部掀起一阵“批评热”,将中国贬低的哪哪都不是,美国则被吹捧到犹如人间仙境,一度掀起“下海浪潮”其背后就有这群间谍人员刻意煽动的“功劳”。往往这些间谍就隐藏在身边,兴许是枕边人、朋友、同事。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在华间谍人数高达11万人,其中中国籍间谍占比极大,其中主要为商业间谍、军事间谍,也不乏一些打着爱国旗号,发表些过激言论的“公知”。
2、构建信息网
“人力车夫”是最传统、最便利的一种方式,而构建信息网则属于技术战。如发生于香港的暴动事件,背后就暗藏一场中美技术战交锋。
美国隐藏在背后,通过远程信息进行煽动舆论、再加上间谍人员的组织等,颇有让事情愈演愈烈的趋势,最终在国安人员根据美国通信系统的bug,于神不知鬼不觉就将CIA构建的情报通信系统一举捣毁。
其实信息战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争端,特别是全球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大数据极易获取隐私数据。
好在中国国家安全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国民数据、国家各类软件数据越来越难被国外间谍机构获取。
除此之外,境外间谍机构为获取想要的信息,还会通过各类高科技间谍产品窃取中国秘密,比如美国在中国南海放置间谍产品,获取中国海军信息等。
不过境外间谍机构在中国收买情报最常用的方式,依旧是“人力车夫”。毕竟这是最传统、最便利的方式。
潘婉芬作为CIA高级间谍,深谙策反那一套。
她不会一上来就表明CIA间谍的身份,而是利用“华裔商人”的表面身份套近乎,先许之小利,待到对方放下戒备心,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凡是被她盯上者,其实也多是心志不坚定者。
久而久之,也就沦陷在金钱利益之下。
不得不说潘婉芬的确是搞策反的高手,经她策反的间谍心甘情愿将掌握到的核心秘密尽数告知,她又将获悉的各种秘密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CIA。
再加上潘婉芬日常以“爱国商人”的身份示众,旗下也有不少产业,被政府和同行视为座上宾,也接触到一些达官贵人、富豪乡绅,本身就能窃取一定情报。
兴许许多人会问,潘婉芬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长达二十年,相关部门对她的行为就没有一丝察觉?答案是否定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痕。”
针对境外间谍活动,中国有诸多针对性方案,是不可能任由间谍人员一再窃取中国机密情报、损害国家利益。
之所以潘婉芬能肆意妄为二十年,很大原因在于她善于隐藏。
在诸多报道中,潘婉芬被捕一事被描述为“2015年3月20日一位大妈被捕,被捕原因涉嫌间谍活动”。
从事间谍活动的她,日常活脱脱中国大妈的形象,全身上下鲜少佩戴首饰、衣着朴素,外表和善。
当她向策反人员表明身份时,不少人表现出惊讶、难以置信,这样一位平平无奇的“大妈”会是间谍?几乎不敢相信。
除善于伪装之外,她基本不主动涉险。
到中国之后,她就开始建立情报网、发展下线,再通过下线横向发展。有不少人莫名就被拉下水,成为间谍,如前面讲到的张建革。
在被策反之前,每个人都觉得间谍离自己遥不可及;可被策反之后,才惊觉间谍与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策反、拉拢等方式,越来越多人被她拉下水,渐渐形成一张组织严明、单线联系的庞大情报网,涉及人数高达两万人。
三、看不见硝烟的情报战争两万人的情报网,乍一听属实有些匪夷所思。
这是21世纪的中国,并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真的很难想象潘婉芬是如何在20年时间里建立一张两万人的情报网。
其实更想不通的是,为何有这么多人甘愿出卖国家?
没人说得清原因,叛徒自古有之,无外乎比的是丑恶程度。国安局掌握大量事实证据后,于机场逮捕潘婉芬。
潘婉芬表现得很镇定,自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哪怕她再不愿意面对这种局面,也想过会有这么一天。
2015年9月22日,外交部表示潘婉芬至少六度接受美国领事探访。
早在潘婉芬被捕第一时间,美国官方就坐不住了,表示密切关注潘婉芬被捕一事,并要求能随时与潘婉芬联系、中国必须提供详细的情况。
美国这次不再上演“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戏码,而是直接开门见山,甚至通过联合国向中方施压,谎称潘婉芬接受审讯过程中遭到不公正待遇,被中方剥夺自由的权利。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公然发声,要求释放潘婉芬。
由此可见潘婉芬对CIA的重要性,已然让美方“上蹿下跳”。而美国领事馆之所以数度探访潘婉芬,倒不是真正关心她,而是以此警告,对其施压。
中国需要潘婉芬坦白从宽吗?似乎很需要。毕竟涉及一张两万人的巨大情报网,其中或许有人隐藏极深、危害极大。不过中方历来讲究依法办事,即便对待潘婉芬这样的境外间谍分子,依旧如此。
2023年年初,美国CIA(中情局)局长伯恩斯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公开表示:“对华情报新突破。”
安全论坛上,他公开讨论在华情报网的组建工作,谈到此前组建的情报网在十年前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以至CIA在中国的情报工作一度受阻。
通过这位CIA老大的言论不难发现,所谓的“情报网遭到毁灭打击”应该与潘婉芬案有关。其实不难理解,潘婉芬案牵扯甚广、涉及人数多,若是国安局没有实质性证据、没有一锅端的能力,又岂能直接逮捕潘婉芬?
毕竟一旦逮捕潘婉芬,那些被策反的间谍人员或将通过各种途径外逃。一张两万人的情报网被一锅端,于CIA在华情报工作的确是毁灭性的打击。
让人疑惑的是,情报战一向被视为隐秘战争,并不适合摆在台面上来说,伯恩斯此举似乎有些过激。
再结合美国近来与中国的互动,原本紧张的局势稍有缓和,伯恩斯并没有理由在公开场合提到情报战。
事实上他不仅说了,还嚣张的表示在华情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针对伯恩斯的挑衅言论,中国外交部只回应了九个字:
“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不放狠话,只用实际行动证明中方态度。这也是中国一贯做法,凡是在中国肆意妄为、破坏中国和平建设者,只有一个结局: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