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省委书记张铚秀:兼任军区司令,家里却穷的向保姆借钱吃饭

奇人看其事 2024-05-29 20:54:49

你敢想象,一个省委书记在职时会穷到买不起大米?

这事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打实发生在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兼任云南省委书记张铚秀身上的真事。

当时他家不仅穷到买不起大米,更是穷到向自家保姆借钱。

当他家保姆听说首长要借钱,很是无奈的说到:“您一个这么大的首长,还要找我一个小保姆借钱吗?”

闻言,张铚秀略显尴尬。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可他却不觉得多难堪。

之后保姆无奈,倒也知道张铚秀为人,借了他钱,帮他度过了这次“难关”。

这看似是个“难关”,对张铚秀其实不算事。只要他发话,有大把人上赶着送钱、送粮,结果他还是把自己逼到了“借钱”这条路。

归根结底,还是他坚持原则。

从他参加革命那天起,原则就比天大!因此哪怕全家饿肚子,也绝不违反纪律。这就是张铚秀,真正的无产主义者。

一、长征路上现本色

1927年,井冈山来了一支军队。

附近老百姓听说,那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才13岁的张铚秀,很好奇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是什么样的。

因为他家就很穷,自然不希望这支队伍像军阀那样作恶多端。

说起张铚秀的家境,的确称得上一穷二白。他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家里面只有几口薄田维持生计。

因此他就只读了三个月私塾,就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十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家里生活就更困难了。

即便是这样,当地军阀依旧时不时压榨,根本不给穷苦人一点活路。当听说井冈山来了一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就很好奇。

很快,他内心的疑惑就由大哥张成秀解答。

张成秀比张铚秀大十岁,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大哥的讲述下,他对这支队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支不抢、不拿,和老百姓和平相处,一心为老百姓做事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名字叫“红军”。

“大哥,我也想参加红军。”张铚秀怯生生的说道,即便他还不知道参加红军意味着什么,可他就是想跟着这样一支队伍。

“好,等你大一些就参加红军。”

张成秀并不反对,他也希望小弟能加入这支队伍。只有天下所有的穷苦老百姓团结到一起,才能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红军来井冈山的第二年,村里发起了农民暴动。

暴动前一晚,张成秀给张铚秀安排了一个任务:当暴动队小号手,爬到村后山坡使劲吹号,发起暴动信号。

张铚秀立马答应,当晚卖力的吹着号声。

号声响彻虹村每一个角落,也代表着他迈出了革命第一步。

之后无数个夜晚,他都记得这一天,记得村民们处决为祸乡里的土豪、恶棍后,脸上所露出的快意。

暴动后,张成秀留在家乡当党支部书记,而他则担任少先队队长,并参加了之后的第二次、三次反“围剿”。

1933年,他加入了红军。

当加入这支队伍,张铚秀才真正感受到那份希望。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没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偏偏跟着这支队伍,总感觉希望的光芒时刻照耀着。因为凡加入红军,俱都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顾大家。

如此队伍,安能不是中国之未来?

当然,这样一支队伍总会历尽磨难、越过千山万水,才能迎来胜利曙光,显然长征就是红军的“第一难”。

漫漫长征路,时刻充斥着危险。时任连长的张铚秀,也曾迷茫过、疑惑过,却从来没想过离开,尤其是上级将200块银元交给他,让他保管好经费,他只感觉压在肩上的责任和组织的信任。

200块银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若是偷偷离开部队,从此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哪怕丢了性命,也要保住每一块银元。

不拿群众一丝一毫,不动国家一针一线,这就是张铚秀坚持的原则。也正是凭着这样坚定地信念,才造就了一个宁愿借钱的省委书记形象!

二、新四军抗日第一线

红军到延安后,一大批干部被安排去学习,张铚秀也在其中。

过去穷苦人能读上书是奢望,他也不例外。很小就要承担起家庭重担,有的甚至要去地主家做长工。

这次学习,算是他人生难得的“加油站”。

最起码通过这次学习,能认识不少字,那就是不错的收获。

可就在进入抗大学习没多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学习可以慢慢来,但国家存亡一线,抗大学员纷纷要求上前线、抗击日军。

组织也理解他们的报国之心,并将他们分派至前线各个战场。有湘赣苏区工作经验的张铚秀,则被分配到湘赣新四军,参加抗日工作。

历经艰险,他总算抵达湘赣游击区。

到游击区没多久,听闻消息的大哥张成秀赶来看望。张成秀当初并未跟着大部队长征,而是留在当地闹革命。

离家这些年,家中一直由大哥照顾着,念及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小弟,张铚秀不免一阵心酸,却由实在难以抽身回家看望,只能拜托大哥。

这就是革命,只有舍小家顾大家。

大哥理解、兄弟俩挥泪告别,谁知这一别即是永别——大哥回去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骤闻消息,悲从心来,可张铚秀只能强忍悲痛。也正是大哥之遭遇、国家之不幸,更加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

彼时日军之残暴、国民党反动派之嚣张,俱都让革命工作举步维艰,何况在新四军抗日第一线的指战员们。

不过一线指战员们抗日热情高涨、革命之风盛行,即便革命工作举步维艰,也从未停止革命步伐。

而到新四军工作的张铚秀,起先做了很长时间的参谋工作,主要负责扩充队伍、团结各类武装组织,期间也参与过抗日战争,多次指挥部队,击毙了不少日军。

侵华日军气焰日渐消弭,全民抗日之热情不断高涨,日军之失败已成定局,接下来该将目光聚焦于国民党反动派。

在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的张铚秀,对国民党反动派有更深刻的认识。毕竟“皖南事变”在前,那可是血与泪的教训。

即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那套,何况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必有一战!

此时已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19旅副旅长兼参谋长的他,跟着大部队接连打了几场大仗,如朝阳集战斗、两淮保卫战等,并在莱芜战役中创下了一个团歼灭一个团的战例,获得野战军司令部嘉奖。

当初的小号手,经过十多年革命洗礼,也成长为了能独挡一面的指挥员。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张铚秀屡立战功、多有升任。

小号手成为了大将军,可他最牵念的还是老母亲。

自从1933年参加红军,张铚秀几乎就没再回过家乡,哪怕抗日时期在家乡扩充队伍,也没时间回家看望母亲一眼。这些年的思念渐浓,让他再也按捺不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向上级请了假回家看望母亲。

母亲已是耄耋之年,满头白发、老态尽显,他不由更加愧疚。

总想着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多陪陪老人,可国家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得不告别母亲、踏上新的征程。

张铚秀母亲

三、穷到向保姆借钱

1950年11月,张铚秀入朝作战。

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的他,自然称得上战功赫赫。可在他心里,始终记得一句话:革命需要第一。

那是“抗大”毕业证书上的六个字,简单而平常。

因此哪怕战功赫赫,他从不居功自傲,甚至都没把自己当做英雄看待,只是一名为国家、为人民的战士而已。

虽说他高风亮节、严于律己,总有人想托他走后门。

尤其是被授予少将军衔、升任26军军长后,他的政坛之路可谓一马平川,平日登门托关系的人越来越多。

托关系的一概不管,要知道张铚秀的三个子女都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足以称得上铁面无私。

虽说他不给任何人开后门,却总是无偿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百姓和老部下。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忍心”。

凡碰上那些家境困难的人,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一部分工资接济。接济的人多了,每个月那点工资根本不够用。

久而久之,家里人饿肚子都是常有的事。

不止是孩子,连大人也时常饿着。当时他家一共有14口人张嘴吃饭,想问为什么这么多人?首先他和妻子丁亚华生有四子四女,加上内弟留下的一个儿子,还有母亲、岳母,外加一个保姆。

14个人,全靠张铚秀一个人的工资维持。

若是不接济来求援助的老百姓和部下,工资勉强能维持住。可架不住他心软,那可就苦了家里其他人。

有一天,家里实在穷的揭不开锅、买不起大米。他堂堂一个少将、大首长,穷到买不起大米,这话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信。

可偏偏事实就是如此,能怎么办?借钱。

问谁借?保姆。

保姆在他家做工,他还要向保姆借钱,这样的新鲜事实在难见。就连保姆听了之后,都很是无语的说到:“您一个这么大的首长,还要找我一个小保姆借钱吗?”

真是活久见,保姆虽然无语,但也知道这位大首长是个好人、好官,就是觉得他实在太过于好心,不免多说了两句:“不要再穷大方四处帮别人了,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嘛!”

的确是找事,可他就是乐意。

最后保姆出于敬重,还是借了张铚秀钱,这才帮他家度过了“难关”。

其实,这对张铚秀称不上“难关”,不过就是芝麻大点的小事,只要他开口,上赶着有人来送钱、送粮。

他为什么不开口?因为原则!

当初长征路上,领导交给他200银元军费,他最后一块大洋不少,又交到了领导手上。这些年参加革命,他更是从未拿过群众一针一线、要过国家一分一毫。在他看来,原则和纪律比天大!

哪怕一家人饿肚子,原则不能碰。

因此就算后来当上了云南省委书记,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依旧坚持着这一信念,为此他还将自己的子女送上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1933年,张铚秀参加红军。

1985年,张铚秀从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下来。

53年时间,他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军虽经历挫折,却如野草般肆意生长,最后成长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威武之师,靠的是什么?是纪律、是原则。

正是人民解放军讲原则、遵纪律,才能被冠以“人民子弟兵”的称号。

作为人民子弟兵的一员,他感到无上光荣、无比荣耀。因此他只会用毕生去维护,决不允许任何人诋毁、破坏这份原则。

因此张铚秀才会说:

“我相信人民军队一定会发展的更加强大,会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这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信任,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

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也闲不住,经常关心国家、关心军队、关心家乡。这些年闹革命,他很少回老家。

偶尔回老家,看到家乡的变化,不免更加感慨。

当初的穷乡僻壤,如今老百姓生活幸福美满。直到这一刻,革命的重要性完全具象化,张铚秀真心为祖国欣欣向荣而高兴。

0 阅读:6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