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管理中国车企丨小米“点燃”汽车圈

简雍车世界 2024-12-25 20:46:32

【编者按】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下的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电动化的快速变革之中。

在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有的企业走向兴盛,有的企业则不断衰落。

一家车企能够走向兴盛,并非仅是因为吸引了绝大多数聚光灯的一二把手有远见;企业走向衰落,也不能将罪责归咎于其中的一两个人。

数万员工的车企,就像一个持续运转中的巨大机器,其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高管、每一位员工,都是组成这个机器的零部件。想要对一家车企的运转有更真实地了解,需要从组织架构、人员变动等方面进行拆解。

百度有驾特推出全新栏目《谁在管理中国车企》,从多个维度抽丝剥茧,梳理企业架构和高层情况,努力还原相关车企发展的真相。

2024年12月某日晚间,一款距离上市还有半年多的新车突然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榜。它就是小米汽车即将于2025年中上市的首款SUV车型——小米YU7。

登上热搜,仅仅是因为小米YU7公布了外观设计、命名和上市时间。小米汽车的热度可见一斑。

2024年3月底,小米汽车旗下首款车型SU7正式上市。这场新车上市发布会被一些汽车业内人士称为“车圈春晚”。因为它所引发的网络热度,在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小米SU7上市当日,某社交平台上关于这场上市发布会的热搜就有十条左右。在此之后的半个多月里,每天都至少会有一条小米汽车的相关事件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放眼整个2024年,也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在热度方面能赶上小米汽车的一半。仿佛小米汽车的任何一点小动作都会被人们所关注。

不止热度,小米SU7的订单量也是实打实的夸张。

一经上市,小米SU7就连续创造“27分钟大定破5万台”、“24小时大定8.9万台”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订单新纪录。

在小米SU7上市一周后的首批新车交付现场,身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CEO的雷军宣布,这款新车的锁单量已破4万。

由于小米SU7的订单远超预期,小米汽车将这款新车的2024年交付目标从最初的7万台先后提升至10万台、12万台和13万台。

即便生产车间已24小时不停歇地疯狂赶工,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仍然长达数月。在2024年广州车展期间,小米汽车副总裁、产品部总经理于立国对百度有驾表示,该车每周仍然稳定保持交付2000多台的同时收获订单2000多台。

能让旗下的首款车型就在半年多时间里持续保持月订单超2万的水准,小米汽车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成功,也带动了他们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截至12月18日,小米汽车的总市值达769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213亿元),较小米SU7上市当日提升100%以上。

看到这样的成绩,相信您也会好奇,小米汽车究竟为何能一炮而红?又为何能长期保持市场热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小米汽车走向成功的秘密。

“千万不要和雷军比营销,他不是一般人。”

这是京东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在2013年发表的言论。但从小米汽车当下的热度来看,他的这番话放在2024年依然让人难以反驳。

截至目前,雷军在微博的粉丝量接近2500万,发布了超过1.8万条微博,收获转发、评论、点赞达1.06亿次。

SU7上市前半个月,他平均每日更新5条微博,涵盖工厂、门店、车辆外观和内饰、定价等诸多内容,还负责每天给发布会倒计时;SU7上市后的一周里,雷军的微博更新频率更加频繁,3月28日当天甚至连发10条。

不仅自己发微博给小米做传播,雷军还会在微博和网友积极互动,或主动抛出一些话题引发网友讨论,或在评论区机智地回复网友提问。仿佛他随时都在微博上。

如今,雷军的社交媒体战场布局已不止于微博。在小米SU7上市后,雷军通过直播等方式开启了在抖音平台的攻势。此后短短八个月时间里,他的抖音号粉丝数从1000万左右飞速上涨至当下的3500万以上。

除了拿捏社交媒体,雷军也通过大量接地气的言论和行动为自己和小米集团拉升好感度。

在发布会上,雷军大谈特谈车辆的手机支架、隐形挂钩功能、雨伞专属收纳、外观颜色以及防晒能力。为了求各位在网上“口下留情”,他还在现场当着所有人的面深鞠一躬。有一个高赞评论是这么写的:“我如果到他这位置,估计弯不下这腰。”

不止是这次小米SU7的发布会,在所有的发布会上,“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可以吗”、“好吗”,都是雷军常挂嘴边的话。对外谈到小米员工,他的称呼是“我的同事”或“小米同学”,而不是员工或下属。

在首批新车交付现场,雷军亲自为到场的所有用户弯腰开车门。有人在雷军微博评论提车太慢,他表示会去帮对方催进度。

雷军的“亲民”形象已经刻在不少人的心中。

谈到雷军在个人营销方面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时,于立国表示,这更多来自于企业的历史和品牌的基因。

从2010年成立小米公司起,雷军就带着从互联网公司习得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并努力将高性价比的产品带给市场。

想要让产品有高性价比,背后需要更低成本和更高运营效率的支撑。雷军亲自下场,就是小米公司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于立国看来,正是小米公司发展初期打下了“与用户交朋友”的基础,让越来越多用户习惯了在社区催雷军更新,让越来越多“米粉”感受到了雷军和小米公司愿意与用户互动的品牌基因。

不少小米公司的用户在遇到产品问题时,不是通过400电话联系客服,而是直接在雷军的微博下评论。很少有公司允许用户大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小米用户就可以。于立国认为,这就是把“与用户交朋友”刻在品牌基因里的重要表现。

不可否认,小米在营销中也有一些取巧的行为。

在首款车型上市前,小米汽车先在2023年底发布了高转速电机、一体化压铸、CTB一体化电池等新技术,并多次提到“自研”。这些自研的新技术,让人对小米汽车新品的技术期待拉满。然而,最终推出的SU7上,并未搭载此前发布的自研新技术,核心零部件均为外采。

在小米SU7 Ultra的宣传上,重点介绍了在纽伯格林北环赛道跑出6分46秒874成绩的原型车,并大力宣传“纽北最速四门车”的身份。然而,他们拿来对比的却是别家的可合法上路的量产车。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轻量化、下压力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幅优化,整体造价达数千万,且无法量产上公开道路。

不论如何,小米汽车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在热度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吊打任何汽车行业对手。在营销方面,雷军无愧“雷神”之称。

2021年3月底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造车”,并称其为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发布会上,他慷慨激昂地宣布:“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5个月后,雷军晒出了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的一张合影。图中有小米的核心创始团队,也有小米集团的资深员工,共计17人。他们被外界解读为小米汽车初期的核心团队,还被网友戏称为小米造车“十七罗汉”。

除了担任小米汽车法人和董事长的雷军,“十七罗汉”中剩余16人大致可分为三类: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刘德与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洪锋领衔的公司元老级人物;以小米合伙人、总裁王翔、小米副总裁、CFO林世伟和小米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卢伟冰为代表的下个十年骨干;唯一的汽车专业人士李田原。

李田原是第一位加入宝马的中国汽车设计师。他于2012年加入宝马Designworks上海设计中心后,参与了宝马、MINI、劳斯莱斯等多个汽车设计项目,先后担任之诺品牌Zinoro Next概念车外饰主设计师、新7系项目前期比例阶段外饰主设计师。

2016年起,李田原任职宝马研发中心宝马i/M品牌高级外饰设计专家。负责宝马i品牌旗舰电动SUV BMW iX外饰设计、宝马2019年5系中期改款、宝马2021年i Vision Circular(循环)概念车。

从“十七罗汉”阵容来看,小米汽车彼时显然面临着汽车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

如今,小米汽车“十七罗汉”中的张峰已经离职,王翔、 祁燕都已退休,并以高级顾问的角色为小米服务;洪锋也退出了业务一线,继续担任联合创始人;卢伟冰则升任了小米集团总裁。与此同时,小米汽车也大幅加速了汽车产业人才的引进,其中包括一些行业“大牛”。

2021年刚刚宣布造车后,就有报道称小米汽车提供了比市面的高出20%~30%的薪资吸引汽车业人才。还有报道称,他们开出股权加薪资高达10亿元的待遇挖角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随后,胡峥楠以“消息不实”予以否认。

实际上,为了避免竞业协议的束缚,胡峥楠入职了雷军创办的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与此同时,他又以小米汽车高级顾问的身份为雷军的造车创业项目服务。

胡峥楠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97年在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担任工程师。三年后离职创办了主营汽车设计的上海龙创,参与过近百款车型设计,其中包括比亚迪F3、哈弗H8/H9等。2012年,他离开加盟吉利,曾担任吉利博越的总工程师。

在引入胡峥楠后,一些吉利汽车的工程师也对小米汽车产生了兴趣,纷纷选择加入。

同样在2021年,曾在北汽集团先后出任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党委委员、蓝谷智慧董事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ARCFOX事业部总裁的于立国也加入了小米汽车。

2019年,于立国主导发布了ARCFOX全新一代正向开发的IMC(Intelligent Module Criterion)智能模块标准架构,可以说是极狐汽车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加入小米汽车后,于立国不仅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同时也负责小米汽车产品定义和产品线的管理工作。

此外,小米汽车副总裁、供应链部总经理黄振宇也是来自汽车产业的资深人才。他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任职期间参与了与北汽新能源的多个合作项目,包括建立双方合资工厂和推动极狐首款车型的量产。

小米汽车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并取得当下的成绩,不仅因为雷军本人舍得投入精力和金钱,也因为包括集团高层在内的整个小米体系为该项目作出的巨大努力。

虽然小米汽车从立项至今也不过3年多时间,但雷军和小米集团在汽车产业布局的时间远不止如此。

如果要说雷军与汽车产业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0年前。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赴美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并公开表示对特斯拉和电动汽车有极大好奇心。彼时的特斯拉才刚刚推出完全自主开发的首款车型——Model S,引发汽车产业的关注。

2014年4月初,有媒体称,雷军在中国车联网大会上表示,小米正在与某知名车企秘密研制的小米纯电动汽车,预计最快2015年即可实现量产。4月5日,雷军就在社交媒体进行澄清称,小米没有计划做电动汽车,会持续专注在智能手机等核心业务上。

没造车,不等于在汽车产业没布局。就在辟谣造车的这一年,小米公司先后投资了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生产商凯立德和车载智能产品研发商睿米。同年,雷军还通过顺为资本参与了蔚来的创立。

2016年,顺为资本又参与了小鹏汽车的A+轮融资,并投资了激光雷达初创公司北醒光子。2017年6月,顺为资本则先后投资了Momenta和智行者科技两家自动驾驶公司。

当顺为资本在不断将目光投向汽车产业的同时,小米汽车内部也有部分中高层对入局汽车业有了兴趣。

2019年,就有小米高层对雷军表示,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好时机。但彼时的雷军还没有做好造车的准备,便拒绝了这一提议。然而,他却在这一年通过顺为资本再次向小鹏汽车投资了5000万元。次年,小米集团又投资了国内车联网领域的头部公司博泰。

“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巨大的冲击,我们肯定不会贸然进军汽车这样复杂的行业。”雷军在2024年的年度演讲上如是说。

2021年1月,小米集团被美国制裁。得知消息的雷军紧急召开了董事会商量如何应对。有董事询问“假如手机不能做了,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此时,有一位董事建议认真考虑下造车。

2021年2月,网传小米公司已确定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级决策。但很快,小米汽车方面就此回应称,造车还没到正式立项阶段。

在此之后,雷军组建了6人“特种兵”调研组,花了75天,前往10多个城市,进行了85场调研、访谈了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其中包括蔚来董事长李斌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最终,调研组得出的结论是:智能电动汽车是科技行业大势所趋,手机和汽车正在以智能化方式融合;但汽车行业投入大、周期长、赢家通吃,只有做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

小米汽车的序幕就此拉开。

2021年7月,小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开始招聘,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精英,自研L4级智能驾驶能力,支持全国多地办公。2021年8月,小米集团以约7737万美元的总交易金额收购自动驾驶公司DeepMotion Tech Limited(深动科技),为小米汽车提升自动驾驶能力赋能。

不止是智能驾驶,小米汽车还自研了高转速电机、CTB一体化电池、一体化压铸、车机系统等大批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虽然他们自研的技术在小米SU7上搭载的有限,但相关技术必将在未来为后续车型持续赋能。

就在小米SU7上市之前,市场上对小米汽车还充满了质疑。

如今,行业内外对这家新势力的赞歌远多于质疑声。与此同时,还有大批车企争相模仿小米汽车的营销模式、传播话术。

可惜很多企业只是在模仿小米汽车的动作,却很难模仿到小米汽车藏在动作背后更加本质的思考逻辑和撬动用户神经的细节。比如,对市场需求的预判,对研产销细节的把控,对传播话术的拿捏……都是很多车企做不到的。

甚至在对汽车本身的热情方面,雷军也超越了不少入行数十年的车企领导。造车项目启动后,作为小米汽车一把手的他就不断找机会就去开车,以加深对产品的理解。

造车三年里,雷军大约试驾过170多辆车,平均不到一周试驾1辆。他还参与了小米SU7的冬测、夏测、京沪长途测试,并拿到了赛车驾照。仅这一项,就超越了中国大多数车企管理层。

不可否认,小米汽车在设计、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暂时也还未展现出独属于自身的技术护城河。然而,他们当下所展现出的市场号召力,已值得在汽车摸索数十年的车企们深思。

2025年,小米YU7就将迎来上市。有消息称,小米汽车还有一款三排座的增程SUV正在开发中,有望于2026年推向市场。

在如此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小米汽车留给对手们的学习时间也不多了。

0 阅读:0

简雍车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