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太原城血战:北宋是如何输掉决定国运最后一战的?

惜蕊看历史 2023-03-28 23:29:04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一封奏疏从北宋重镇太原传来,说有金使传来金国的消息,要和北宋商讨归还燕云十六州的事宜。

宋徽宗收到消息大喜过望,此前的宣和二年(1120),宋金两国达成海上之盟要共同灭辽,灭辽之后金国取辽中京,宋朝取辽燕京,宋朝将支付给辽朝的绢、银转交金朝。

但此后,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工作一直进展不顺。

先是童贯带领十余万宋军北上“寻边”,已经穷途末路的北辽请求内附北宋,终于硬气一回的大宋严词拒绝,但转头童贯就被北辽两次击败。

接着,则是金国一路势如破竹灭掉辽国,但归还燕云十六州的事情金国人却闪烁其词,宋徽宗几次派使与金人商议都没有结果。

尤其是到了宣和七年,宋徽宗耳边突然传来了金国要南下侵宋的声音,让这位艺术家皇帝寝食难安。

在他心目中,宋金两国是有盟约的,而且宋朝已经要把给辽国的岁贡献给金国,金国人怎么会进攻盟友呢?

宣和七年的宋金太原城之战是决定北宋国运的最后一战,宋朝战败后基本宣告了北宋的灭亡

宋徽宗心神不宁之下准备派童贯到前线一探究竟,正在这时候,太原传来的和谈消息让宋徽宗重燃起了希望,殊不知这次和谈后爆发的太原城之战,却成了葬送北宋国运的最后一战。

一、

燕云十六州,分为山前、山后或者山南、山北,山后即指妫、蔚、新、武、云、应、朔、儒八州。

从后晋天福三年(938)石敬瑭割让给辽国以来,燕云十六州不为中原王朝所有已经有近200年。

这次商议,粘罕(完颜宗翰)指名道姓要童贯参与,宋徽宗正好就忙不迭地派童贯前往太原商议交割事宜,但天真的北宋君臣完全误判了此时的局势。

原来,金国人在战争中逐步改变了对宋战略,北宋的昏庸软弱,让金国人从谨慎对待,到轻视蔑视,再到最后燃起了吞并之心,逐渐形成了“以和议佐攻战”的战略。

宣和七年十月,金太宗成立元帅府,任完颜杲为都元帅,分东西两路南下侵宋,西路军由左副元帅粘罕率领,麾下有完颜希尹、耶律余睹等名将,自云中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和完颜挞懒为主将,麾下是阇母、刘彦宗诸将,由平州西攻燕山。

在金国完成战争动员的同时,宋徽宗等人还以为战争不会发生,妄图依靠谈判、岁贡维持局面。金国这一“和议佐攻战”战略可谓是给北宋量身打造的,让北宋在整个战争期间处处落后、处处被动、处处挨打。

宋金两国在太原城八个月的血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发生的。

十一月十九日,童贯抵达太原,随即他便安排使者北上前往粘罕的大营商量“交割事宜”,顺便探听一下金军是否有南下入侵的意思。

眼看着宋朝君臣真的上当,天真地要来和自己商量山后之地的归属,已经做足了南下准备的粘罕忍不住笑了。

他傲慢的对宋使说,山前山后都是女真人的故地,北宋想拿回去那就必须用其他土地交换,随即又打发宋使回太原,表示自己会再次安排使者亲自到太原商谈。

但这次金国使者带来的,是一封措辞严厉的宣战书,和如狼似虎的金国大军。

在金国早已经完成侵宋动员部署的时候,天真的北宋还想着收回燕云十六州

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三,粘罕派出的使者到了太原城,交给童贯一封《牒南宋宣抚司问罪》书,痛斥大宋违背盟约,在童贯看到这封文书的同时,粘罕率领金军突破了北宋西部边境。

这一招,依然还是“以和议佐攻战”的套路,一边安排使者和北宋谈着,另一边加紧进攻,而且这次粘罕这两手措施都收到了奇效。

金朝使者对童贯说,北宋想收回山后之地,那就把整个河东和河北割让给金国才行。

山后之地不过是河北北部几州,金国这个条件相当于北洋时期我们想收回青岛,那就要割让整个山东。

童贯听了这个条件瞬间慌了,金国这漫天要价就连身为北宋六贼的他也不敢答应,而且他身在太原,再后知后觉也已经明白过来,金国人入侵北宋这个盟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粘罕提这个条件,不过是想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再争取点时间罢了。结果粘罕没想到童贯竟然不要脸到如此地步,冷静下来的童贯做出的唯一决策就是,跑!

十二月七日,时任北宋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总管军政诸事务的童贯把太原知府张孝纯叫了过来。

童贯告诉张孝纯,他明天就会亲自“赴阙”,当面向宋徽宗报告太原方面的危急局面,要张孝纯全面主持河东工作。

张孝纯一听愣了,这不就是要跑路吗?这时候河东局势危如累卵,童贯再临阵脱逃那必将让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所以他赶紧劝童贯,说河东地位重要,丢了之后对大宋影响太大,而且太原城高墙固,军民同心,金兵不一定能讨到便宜。

只不过此时的童贯已经软硬不吃了,他撂下一句“我的职责是宣抚,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还要你们做什么”的名言,随后就在隔天带着自己的幕僚马不停蹄地逃离了太原。

粘罕只不过是想假装谈判,再放一个烟雾弹迷惑北宋,结果直接把童贯给谈跑了,可谓是宋朝送给粘罕的一个大礼。

而在进攻方面,北宋同样给粘罕带来了“惊喜”。

北宋在河东地区的防御以太原为中心,太原以北的代州、忻州等城池呈现层层防御的态势,但这些本来应该抵御金军的防线丝毫没有发挥出作用。

南下过程中,金军先是没遇到抵抗就占据了朔州、武州这两座边境城池,随后代州守城李嗣本以城投降金军,忻州知府贺权不仅没有抵抗,反而直接城门洞开、鼓乐喧天把金军迎了进来。

而坐落在太原与雁北地区孔道之上的石岭关本来足以抵挡金军南下,没成想,石岭关守将义胜军将领耿守忠直接反水投降了金军。

这义胜军,其实就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汉儿军”。唐末五代,北方地区多次被游牧民族政权控制,辽国建立后河北地区的人民逐渐胡化,他们就被称作汉儿。

辽国末年,辽渤海铁州人郭药师趁着天下大乱,在辽保大二年(1122)投降宋朝。宋徽宗很开心,把郭药师的部队改编为常胜军,给钱给人给粮,希望可以为自己所用。

但郭药师和常胜军在地方飞扬跋扈,俨然就是唐代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翻版,知燕山府的谭稹担心常胜军尾大不掉,就招募河北地区汉儿又组建了义胜军,压制常胜军。

但义胜军和常胜军差不多,宋朝对汉儿又用又防,尤其是地方军队和汉儿军矛盾极大。

常胜军、义胜军眼见宋朝君臣如此孱弱腐败,不想跟着陪葬,金国开始侵宋之后大部分汉儿军都反水了,石岭关的耿守忠就是如此。

正是在这一系列滑稽的“防线”帮助之下,粘罕带领的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迅速南下,在十二月十八日兵临太原城下。

宋军如此孱弱,让粘罕以为拿下河东重镇太原城也指日可待,可他没想到,此时太原城里有个狠人在等他。

二、

童贯离开太原的时候干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留下了宣抚司统制、大将王禀。

王禀是开封人,出自将官世家,年轻的时候就投身行伍,历任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宣抚司统制等职。

王禀曾参与过镇压方腊起义,但这个经历和太原之战中其他北宋武将,如种师中、折可求等人相比并不突出。

但王禀有两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他对童贯比较熟悉。宣和四年(1123),王禀跟着童贯打了那场著名的大败仗白沟之战,对这位爷的军事能力有了深刻了解。

宣和七年童贯北上太原依然带着他,说明两人之间应该是有一定联系,对自己这个上级的为人和能力,王禀比较熟悉,所以童贯从太原城跑路的时候,他心里有了一定预期和准备。

第二点优势,就是太原被围之后内外交通断绝,北宋朝廷里那些只知道摇唇鼓舌,丝毫不懂作战的微操大师们没法对王禀守太原指手画脚。

而太原城里要以文御武的太守张孝纯为人开明,在太原之战中他虽全面主持工作,但军事方面放手委任王禀负责,从不随意插手。

在这种情况下,王禀把北宋军事战术和军事装备最强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守城。

王禀和

十二月十八日,粘罕杀到太原城下的时候,一路毫无阻碍的金军终于察觉到这座城池有那么一点不好打的样子。

金军不攻城只赶路也挺辛苦,所以粘罕大手一挥,数万金军便在太原北陈村扎营,随即就包围了太原城。

安史之乱后,因为西域、陇右、北方草原地带丢失,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失去了高水准骑兵作战的基础和条件,中原战争朝着攻城战、步战方向迅速发展。

此后契丹人、西夏人以及金人相继崛起,让宋军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极大强化,尤其是守城战方面,北宋时代的军事城池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北宋的太原城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七年(782)让潘美重新修建的,在这之前,高粱河战神赵光义为避免野心家利用太原,就在灭亡北汉之后费尽人力物力毁掉了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太原城。

结果后来发现,太原城不仅仅是野心家起兵对抗中央的基地,更是拱卫中原帝国的北部防线,不得不重新修建了太原城,继续作为北部边防重镇。

但城坚只是一方面,在太原之战中,王禀体现出了一名优秀将领的忠诚、坚韧和勇武,给金军带来了很大麻烦,而且此时太原城中还有一支精锐之师正在他手下,那就是胜捷军。

胜捷军听着和义胜军差不多,实则完全是两支部队。胜捷军是童贯创立,全部从忠心的禁军中严格挑选,500人里才选出2-4人。

所以整个北宋几十万禁军中一共选出了5000人组成了胜捷军,每人都人高马大、武艺超群,可谓是北宋禁军的精华。

童贯从太原跑路时,为了确保后路安全,便留下了3000胜捷军给王禀指挥,这支部队,加上王禀,再加上太原城,成了北宋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中能依靠的一切。

太原攻城战双方的作战水平很高,装备很丰富。

不同于隋唐之前的游牧民族,契丹人也好,女真人也好,都是游牧+农耕双文明政权,不仅骑兵实力强,步战、攻城战也很有实力。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不同于隋唐之前的游牧民族,野战、攻城战都很擅长,装备了多种先进的攻城武器

这次南下,金军已经能使用抛石机、铁火炮等武器,这给太原城造成了很大麻烦。为此,王禀提前命人制作了虚栅、糠布袋等物,覆盖在守城装备上,减少抛石机、铁火炮的伤害。

炮击之后,粘罕开始命金军进攻,但他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月城和护城河。

北宋时期,军事重镇外围普遍使用了护城河作为重要的防御措施,守城方为了出入方便,还会制作钓桥,平时放下,作战时就拉起,为了拱卫这个薄弱点,太原城钓桥外还会再修一圈小城,也就是月城。

金军靠近之后,宋军开始放箭,此时金军拿出了“洞子车”。洞子车就是有盖的大木车,上面包着牛皮或者铁皮,可以挡住弓箭,里面的金军可以携带树枝等物安全地去填护城河。

但王禀已经有所准备,他命宋军悄悄在城墙上打孔放上火鞲(一种皮管式风箱),又让人在护城河上放上河灯。

河灯靠近金人堆放的树枝柴草之后慢慢点燃了柴火,等火烧起来了宋军又迅速鼓风吹气,金军用来填护城河的柴草很快就被烧干净了。

如此反复多次,金军付出巨大代价之后,才终于摸到了太原城的外墙。

金军首先用“鹅车”来攻城。鹅车是一种攻城利器,它的主要作用和今天的挖掘机有些像,是用来破坏墙体的。

鹅车周身也包着牛皮或者铁皮,人员隐藏在车下,弓箭无法起作用,但王禀命宋军在城中制作了跳楼,人可以隐藏在里面,并伺机丢出绳索套住鹅车头部,鹅车重心不稳,所以宋军可以合力把鹅车拉倒。

鹅车也没用,粘罕让人用起了传统的云梯,但太原城修建有完整的羊马墙、瓮城、马面、鹊台、排杈木等防御设施,金军在攀爬过程中不是被排杈木拦住,就是被宋军从鹊台孔眼中刺伤,坠落城墙。

面对金军十八般武艺,王禀带领太原军民一一化解。粘罕自从随着完颜阿骨打起兵以来,可以说战必胜、攻必克,太原城是他第一块啃不下的骨头。

他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只好祭出了“围”字诀,把太原团团围住。

虽然太原被围住了,但这个情况对宋军是很有利的,因为顿兵坚城之下是兵家大忌,很容易在师老兵疲之后被内外夹击而大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可惜,在王禀为宋军打开一扇胜利之门的同时,有人跳出来给关上了,那人不是金军,而是宋朝自己。

三、

王禀和张孝纯带领太原军民挡住了粘罕的大军,可金国东路军却顺利杀向了汴梁,河北守军和童贯一样,依然是逃的逃、降的降,没一点骨气。

金军东西两路南下其实都很顺利,宋军不是畏敌潜逃就是投降,而宋徽宗表现更是软弱无能

甚至连宋徽宗自己也是如此,童贯没和宋徽宗把全部情况说明白,直到金兵包围太原、占领燕山府之后,宋徽宗才骤然明白情况的危急,直接吓昏了,“气塞不省、坠御床下”。

苏醒之后,宋徽宗想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怎么逃避,所以他和自己的儿子赵桓,也就是未来的宋钦宗玩了一出恒古难见的推辞皇位戏码。

宋徽宗非要把皇位给儿子赵桓,赵桓再傻也知道此时大宋朝是个什么情况,就极力推辞,最后,宋徽宗命人把黄袍强行披到了赵桓身上。

这一幕和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如此相似,只不过又是如此滑稽可笑。危难当前,大宋朝的皇帝只知道推卸责任当鸵鸟,毫无担当,只能说最后他俩被金人掳掠“北狩”一点不冤枉,只是苦了百姓。

赵桓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即皇帝位,也就是宋钦宗,登基两天之后改元“靖康”,所以1126年也就成了靖康元年。

他命威武军节度使梁方平率领7000骑兵驻守浚州,步兵都指挥使何灌率兵2万把守黄河,希望依靠着黄河阻挡金军。

宋钦宗忙着登基,没预料到梁方平胆小如鼠,竟然炸了河桥之后也临阵脱逃了,七千宋军不战自溃,梁方平一跑,何灌有样学样也跑了。

听到金军轻而易举跨越黄河,太上皇宋徽宗赶忙在童贯、蔡攸等人的护拥下连夜“下亳州烧香”,脚底抹油跑了。

看到这里,只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童贯在太原前线当逃兵,宋徽宗当起逃兵来也毫不犹豫,他们可真是君臣相宜。

宋钦宗新继位,心里多少还有一丝勇气,因而在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三下诏亲征,但还没出发,金军就在正月初七围了汴京城。

此时宋钦宗最后的勇气也没有了,他也准备学习自己的老爹,要跑到襄阳去。

皇帝已经指望不上了,幸亏此时东京城里还有个李纲。

李纲,字伯纪,江苏常州人,在北宋末年整个文官集团都软弱迂腐的时候,他是少有几个还有骨气的大臣。

他先力劝宋钦宗留下来,随后就如同明朝的于谦一样,以文人身份担任尚书右丞、东京(汴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职,全面负责起守卫首都的重任。

当时,金国南侵西路军还困在太原城下,东路军虽然在斡离干带领下顺利包围了汴梁,但东路军采用的是“蛙跳战术”,绕过了一些北宋城池,有被宋军斩断后路的风险。

而且此时以陕西为代表的勤王大军陆续赶到中原,加上李纲积极组织军民备战抵挡住了斡离干的三板斧,所以局面僵持不下。

此时,钦宗皇帝又展现了一代微操大师的骚操作。他先是同意宰相李邦彦提出的割地求和主张,结果李宰相把条件谈到了大宋献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尊金国国主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和以亲王、宰相为质的夸张程度。

说实话,这条件大宋根本实现不了,这一条件背后大概率依然是斡离干在贯彻金太宗和议佐攻战的战略。

这一点金国人知道,李纲也知道,所以他一听这条件就炸了锅,反复和宋钦宗说各地勤王部队就要来了,金军也打不下汴梁城,你同意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不是脑袋有坑吗?

结果在李邦彦等人一通吹风之下,宋钦宗摆出一副大局为重的嘴脸,把金国的条件全部答应下来,立马就把康王赵构当做人质送到金军大营。

结果宋钦宗刚把赵构送出去,勤王军队就来了,种师道、姚平仲带领陕西西路军紧赶慢赶到了汴梁附近。

宋钦宗看到勤王军队又觉得自己行了,和谈条件也不答应了,这时候不老成持重以大局为重了,转头就要让种师道等人要反攻金军。

斡离干一看,这宋朝皇帝失心疯的操作都笑了,勤王军队来了但是互不统属,结果被兵强马壮的金军迎头痛击打的大败而归。

这一下子把宋钦宗又给吓得半死,赶紧又继续重申大宋朝完全同意之前的屈辱条件,人质也要送,还在殊死抵抗的太原等三镇也要割让给大金国,真真是演了一处“臣等正欲死战陛下奈何先降”的闹剧!

平心而论,这次金军南下只有六万人马,而到了靖康元年正月底,陕西的吴革、杨可胜、种师道、姚平仲,鄜延路张俊、环庆路韩时中、泾原路马千等都率军赶到了汴梁附近。

宋钦宗以拖待变的话斡离干不撤也得撤,但就是因为以宋钦宗、李邦彦等人为首的北宋君臣暗弱无能、又菜又爱玩。

和了又战、战了就败、败了再和,一通操作下来,北宋是又伤人、又伤钱还伤士气,北宋已经是一派亡国之相了!

看着钱也拿到了,三镇交割的承诺也拿到了,斡离干赶在北宋勤王部队来之前,于靖康元年二月十一日撤离了汴梁。

但汴梁之围解决了,苦苦支撑的太原还在重重包围之中,王禀、张孝纯和太原军民坚强的抵挡住了金军的进攻,支撑他们的唯一信念,就是皇帝会来救他们,援军会来救他们。

可惜太原军民再也不会等来援军了。

四、

其实在粘罕包围太原之初,河西地区已经有两支部队奋力前往营救太原了,但河西地区陷落太快,让他们的援救行动困难重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整个太原之战中宋军先后有三次救援太原的行动,但在整个北宋军政体系腐败堕落背景下,这三次行动全部失败了

第一个援救太原的是朔宁府守将孙翊,孙翊是河东猛将,听闻金军南下太原被围,他赶紧带领2000人马前往救援。

但河东地区陷落太快,太原周围重要关口都被金军控制,他只能绕道赶赴太原,赶到太原之后孙翊就陷入了苦战,正在僵持之际,金军突然驱赶着朔州父老到了阵前。

原来,金军在孙翊部领军救援太原期间,已经派偏师进攻朔州,守军坚持了十余天便举城投降,金军便把朔州父老驱赶到了太原。

孙翊手下大多是朔州子弟兵,金军这一招攻心战确实狠辣,眼见以及父母姐妹都在金军手中,正在拼死作战的朔州军再无斗志一哄而散,孙翊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单骑跃马杀向敌阵,最后战死沙场。

第二个救援太原的是西北名将府州知州折可求。

折可求出身北宋著名的折氏家族,折氏家族出身党项,是西北当地豪族,家族勇猛善战,世代替北宋镇守陕西,先后涌现了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

折可求带领2万大军救援太原,但他也遇到了孙翊的问题,那就是宋军前期投降实在太快,金军占领了各处要地,他不得不翻山越岭艰难跋涉前往太原。

结果,折可求部在交城与金军狭路相逢,折氏所部虽然世代经营勇猛善战,在和金军的遭遇战中从早晨打到中午也不落下风。

但金军毕竟以逸待劳,翻山越岭的折可求部最终支持不住兵败而归,这支勇猛善战的生力军也葬送在其他宋军猪队友的怯懦表现之下。

河东附近就此再没有能够救援太原的部队。

在金军东路军满载而归撤离汴梁之后,粘罕所在的西路军也收到了斡离干“打劫成功”的消息。

二月二十五日,粘罕在推进到高平(山西南部)后,遇到了宋金和谈之后的宋使,听说了宋钦宗割让太原在内三镇的消息。

他对自己困在太原城下没能和斡离干一样取得辉煌战果咬牙切齿,但更让他恼火的是,王禀和张孝纯对宋钦宗等人的软弱行为拒不接受。

粘罕对太原这个铁乌龟无可奈何,加上斡离干已经回北方复命,他也不得不留下银术可继续围困太原,自己返回了云中休整。

此时,金军在河东之地予取予求带给北宋君臣极大的恐惧,而以太原为首的三镇军民拒不投降坚决抵抗又给了北宋朝廷一些勇气。

所以三月份,宋庭命姚古为河东制置使,率兵6万救援太原。姚古也是沙场宿将,手下带的是陕西精锐,加入战场后顺利收复了威胜军、隆德府等外围,但在继续推进时却遭遇金军强硬阻击。

朝廷中的书生文官见状弹劾姚古作战不力,以至于到了要杀他以正军威的地步,但即便如此,姚古部也难以再进一步。

钦宗见状,又命令河东制置副使种师中率军出井陉口增援,种师中出身北宋将门,他接令后一刻不息,立即率军赶赴太原。

此时,粘罕还在北方云中,太原附近的主要是银术可部,此番北宋把压箱底的精锐都投入到河东战场,也算是打了个时间差,一时间宋军占据了优势。

但在关键时刻,北宋微操大师们又开始发威了,新任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着急河东局势,多次催促种师中出兵解太原之围,种师中压力太大等不来辎重,只能约姚古一同出兵。

杯酒释兵权是以文人对武人权力的全面打压,从此地方势力难以威胁中央,但也因此导致北宋的军事系统的僵化

结果姚古最后反而撤退,种师中部被老辣的银术可抓住机会,五月初九被围,虽然种师中奋勇抵抗,但依然难以逆天改命战死沙场,时年68岁。

至此,靖康上半年北宋第二次大规模组织的救援太原行动再次宣告失败。

这次救援行动,金军西路军部分主力已经随粘罕北上,河东地区金军兵力减少,但姚古、种师中的援军依然没打通太原的包围圈。

此后虽然李纲第三次领兵出击,但也再次失败,至此,太原城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

靖康元年九月初三,在坚持了255天之后,太原城终于陷落了。

城破之后,粘罕四下搜寻王禀的去向,想要报阻止自己于太原城下之仇,但王禀早已经战死沙场,埋葬在了自己最艰难的、人生中最后的战场之中。

张孝纯被粘罕抓住,虽然是一介文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担负地起“士大夫”的责任。粘罕命人将统制高子祐、统领李宗颜、转运副使韩总等36人带至张孝纯和他的儿子张浃面前并全部斩首,张孝纯看着昔日同僚倒在血泊之中心如刀绞,却依然没有屈服。

粘罕见状改变了主意,命人将张孝纯关押起来好生看管。

本来张孝纯的故事会朝着一个完美的忠臣方向发展,但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张孝纯最后投降了金朝,并担任了刘豫伪齐政权的丞相之职。

可我们也很难再责备他,毕竟他所效忠的皇帝都不知道礼义廉耻为何物,又如何去苛责别人尽忠呢?

太原血战的失败基本上宣告了必然北宋灭亡的结局。

这不仅仅在于金军把一场顿兵坚城之下的消耗战,打成了一场围点打援的歼灭战,消灭了大量宋军西北精锐力量。

还在于太原城破之后粘罕直插潼关,阻断了陕西方向宋军救援汴梁的路线。

最终,斡离不的东路军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汴京,粘罕的西路军于闰十一月初二兵临汴京城,两路金军对汴京形成了合围之势。

这一次,没有张孝纯和王禀替汴梁城里的大人物遮风挡雨了。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粘罕手下银术可攻破汴梁城外围,靖康之耻就在北中国最寒冷的隆冬腊月,降临到北宋君臣头上。

这时候,距离太原城宣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被围,不过仅仅一年时间,可谓是天意了。

1 阅读:100

惜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