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护府,唐朝六大都护府之一,是管辖南部边疆的重要机构,控制地区包括今日越南北圻和中圻北部,最南达到河静与广平之间的横山。
今天越南北部地区中古时期一直被我国古代控制,可惜后来种种因素之下我们失去了这块肥沃土地
在唐代之前,今天的越南地区没有特别强大的政权,当地要不就属于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正式的州郡,或者便是蕃属或羁縻地区。
到了隋朝,中央朝廷在越南北部设置交州,包括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隋末天下大乱,萧铣命人进攻并控制了交州。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率军攻破江陵,消灭萧铣。交州的交趾太守邱和降唐,而九真太守黎玉在与唐军作战中战败后降唐,日南太守李皎也在武德五年(622年)降唐。
就这样,唐帝国顺利接管了交州,设置交州总管府,建立起对整个交州地区的直接统治,交州总管府也就成了后来安南都护府的前身。
安南都护府不仅是唐帝国统治安南地区的主要机构,也是稳定西南边疆的重要抓手,而唐帝国时期,西南边疆的主要对手就是南诏。
南诏的统治地区以今天的云南大理为中心,他的崛起要归功于唐玄宗时期的成功站队。
诏是国、王的意思,当时西南地区有六诏,其余五诏都与吐蕃亲密,只有南诏前身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站队唐帝国。
因此,唐玄宗在开元元年(713年)封皮逻阁为台登郡王。
取得唐帝国支持的蒙舍诏在西南地区大杀四方,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攻取太和城,在六诏地区独大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这时候,皮逻阁已经不满足做蒙舍诏的首领,而是谋求做整个六诏的首领。
所以他贿赂了当时剑南节度使王昱,请他替自己向朝廷请命,合六诏为一,也就是默许皮逻阁统一六诏。
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玄宗皇帝最终同意了皮逻阁的请求,册封他为云南王,并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直接参与了皮逻阁对外征服的军事行动。
最终,皮逻阁的“唐械师”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蒙舍诏也徙治太和城,最终成为南诏国的前身。
虽然唐玄宗支持皮逻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站队唐帝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唐对吐蕃的进攻。
但最终导致唐帝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次等强权,彻底改变了当地的权力生态,也直接影响到了安南都护府的稳定。
因为南诏也开始介入安南都护府控制的肥沃的红河三角洲了。
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经过唐肃宗、唐代宗时期苦心经营,唐帝国在核心区的控制力逐步恢复,安南都护府控制区域虽有波动,但依然稳定。
不过唐宣宗年间,安南都护府及唐帝国南方政治军事局势的变化,给南诏介入安南都护府创造了条件。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帝国在肃宗代宗逐渐稳住了阵脚,重新控制了核心区,唐帝国也得以继续延续一个半世纪
首先是南诏在统一了内部后,其实一直在谋求对外扩张。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峯州(今越南富寿省东南部和河西省西北部)高原一些部落首领向南诏靠拢,这使南诏开始觊觎唐朝控制的安南地区肥沃红河平原。
其次,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安南都护李涿裁撤了驻守峰州(治嘉宁,今越南永富白鹤南风州)的防冬兵6000人,当地的防务由蛮酋李由独担任。
缺少唐军支持的李由独面对当地复杂局势感到势单力孤,这时候南诏拓东节度使乘机写信引诱,又把甥女嫁给其子,并委其为拓东押牙,李由独产生了投靠南诏的想法,安南地区的驻守结构开始遭受破坏。
最后,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第十一任国王祐世隆继承王位,“世隆”二字犯太宗、玄宗之讳,唐宣宗很生气,就没给祐世隆册封。
唐帝国的承认对周边政权合法性至关重要,看到得不到册封,祐世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称皇帝,国号大礼,不再奉唐正朔,唐与南诏关系进一步破裂。
上面三点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咸通元年(860年),南诏军队介入安南地区局势,唐与南诏在安南都护府控制地区十余年的交趾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唐帝国与南诏在安南都护府地区的争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由安南都护李鄂、安南经略使蔡袭为主,唐帝国和南诏互有胜负,安南都护府的军政核心交趾城也多次易手,整体上唐军作战比较艰苦。
第二阶段,以晚唐名将高骈介入当地局势为标志,高骈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在唐军兵将的奋勇作战之下,彻底收复安南都护府,直到唐朝灭亡再未丢失。
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勾结南诏准备起事,南诏派遣3万余人的军队,进攻没有防备的安南都护府。
此时,安南都护李鄂手下兵力不多,加上南诏介入安南地区局势比较突然,所以唐军不得不撤退到武州(治今广西南宁武鸣附近),南诏和安南反唐土著攻占了交趾城。
李鄂向唐庭汇报了安南地区的局势,但此时江南地区发生了裘甫起义,唐军忙于镇压起义,无力支援遥远的岭南地区。
面对这种情况,李鄂开始积极组织忠于唐帝国的当地土军,并以此作为对抗南诏和反唐群蛮的主力。
咸通二年(861年)六月,李鄂带领土军杀向交趾城,并凭借这支部队击败了南诏军队,顺利收复了交趾城。
在没有唐军支援的情况下,李鄂能够凭借当地土军收复交趾城,足见经过上百年的统治,交州地区对古代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但南诏已经惦记上了安南都护府,咸通三年(862年)二月,南诏再一次开始进攻安南地区。
南诏在安南地区的行动,威胁到了肥沃的红河流域地区及中国通往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海上商路,所以唐庭派前湖南观察使蔡袭率许、滑等8道兵共24万赴援安南。
唐军正规军的到来改变了安南地区的局势,南诏等反唐联军眼看唐军主力到来,便直接撤离了作战区域。
到了三月,已经被任命为安南经略使的蔡袭为了应对逐渐严峻的局势,派遣幕僚樊绰深入了南诏控制地区,试图对南诏开展外交攻势。
樊绰深入了蛮酋的营地,并与三名杨姓乌蛮将领会面举行了谈判。如果这次谈判成功,唐军将能够在南诏势力内部获得同盟力量,可惜谈判最终失败。
到了十一月,南诏侦查到唐军大军已经撤离,于是联合5万群蛮进攻安南,这次南诏的进攻更加凶猛,唐军在整个交趾之战中最惨烈的一幕到来。
咸通四年(863)二月七日,因为唐军援军无法赶到,交趾城被围十四天后再次陷落。
咸通四年交趾城第二次陷落战斗非常惨烈,也影响了唐帝国对红河三角洲控制和唐与东南的商陆
史书记载蔡袭孤身一人、徒步力斗,拼命杀到河边后,发现唐船已经撤走,他最后身中十余箭,跳河殉国。
同样以身殉国的还有荆南、江西、鄂岳和襄州戍边将士。
他们逃至城东水边后,也是没有了渡船,荆南虞侯元惟德等对大家说:没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头与蛮子拚了。
随后众将士杀回东罗门,乘南诏兵不备,歼敌2000余人,但当天夜里,南诏将杨思缙率兵赶到,元惟德等全部战死。
最终,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尽降南诏,唐帝国与南诏第一阶段的战争结束。
第一阶段从咸通元年(860年)年底到咸通四年(863年)年底,约三年时间。三年中,南诏军队两次攻占交趾城,唐军收回一次,最终安南都护府唐军及忠于唐朝廷的土军势力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在这一阶段,唐军主力并没有全力介入安南都护府局势,而南诏军队和当地反唐势力本土作战,占据优势,最终导致唐帝国失去了对当地的控制。
改变这一被动局势的,将是出身将门世家、禁军系统的高骈。
高骈是晚唐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方面,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他在西北和南方多地担任了重要的职务,成为唐懿宗、唐僖宗时期的政治核心人物。
另一方面,高骈晚年坐镇扬州,担任重要的淮南节度使期间却拥兵自重,放任黄巢大军北上,成为了一名“叛将”,晚节不保。
但在安南都护府出事时,正是高骈以救火队员的角色被紧急调往岭南地区,最终扭转了唐帝国在当地的被动局势。
咸通五年(864),高骈以新一任安南都护的身份来到邕管地区,开始组织夺回交趾城、重新控制安南地区的战争。
唐代曾设置邕管经略使,驻守邕州(今天的广西南宁),这里是经略交州及以南地区的后方基地,尤其是邕江沟通当地交通,使邕管地区成为发动安南地区战争的物资补给站。
但邕管地区只是高骈的临时驻地,他很明白,要收回安南都护府,必须要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那就是海门镇。
第一阶段安南战事结束后,因为交趾城已经陷落,唐朝廷便在当年,也就是咸通四年(863年)废除了安南都护府,在海门镇设立行交州。
海门镇在今天广西合浦县南流江的下游,是北部湾一座优良港口,东边是我国今天北海市,沿北部湾向西航行不远就能达到今天越南北部沿海港口。
海门镇是当时北部湾唐帝国境内距离大陆最近的港口,而且暂时没有被南诏军队入侵,在咸通四年惨烈的交趾之战中,许多唐军以及被驱逐的安南民众都撤退到了海门镇。
唐帝国在此设置行交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此为反击南诏的前进基地,所以从福建、广州等地运送来了大量粮草、兵员汇聚到此,唐帝国正在酝酿反击力量。
咸通六年(865年)夏,高骈抵达海门镇,这里也成为了这位安南都护的临时驻地。
高骈在筹备反击南诏战争中有不少困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和监军李维周与高骈关系不合,这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埋上了一层阴影。
不久之后,李维周开始催促高骈出兵进攻安南地区的南诏军队,而且答应会在随后从海门镇出兵支援。
夏天的北部湾比较容易有台风,而且风高浪急,非常不利于海船航行,但最终高骈还是在催促之下,带着五千唐军出发了。
高骈率5000唐军从海门镇渡海登录今天越南地区红河三角洲,也掀开了安南之战第二阶段序幕
高骈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将军,还是一位诗人。他在《南海神祠》一诗中描绘了这次危险的远征:沧溟八千里,今日畏波涛。此日征南将,安然渡万艘。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征战多年的宿将在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时也不得不祈求南海之神的庇护,但内心依然有“畏波涛”之意,好在最终他和他的将士们安然完成了这次航行。
唐军在高骈的带领下在今天越南海防港附近登陆,随后便沿着红河,向红河三角洲的南定(今越南南定省)进发。
但这时候,李维周却在海门镇扣下了本来要支援高骈的兵员和粮草。
不管是出于对高骈个人的敌视,还是希望维护自身的权势,李维周都把个人利益放在了民族利益之上,这让高骈成了一支没有退路的孤军。
但好在高骈作为一名沙场宿将,展现出了压倒性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没有后军援助的情况下初战告捷。
《资治通鉴》记载:“骈至南定。峯州蛮众近五万,方获田。骈掩击,大破之。”
这五万人应该就是咸通四年南诏联合的五万群蛮。高骈趁着这五万群蛮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生产之际突击,一举击溃了这股势力,站稳了脚跟。
从咸通四年(863)南诏及其附属势力控制交趾城开始,他们掠夺肥沃的三角洲一带已经有两年半之久。
击败群蛮后,高骈在咸通六年(865年)秋冬及咸通七年上半年没有直接进攻交趾城,而是在三角洲区域驱散其他小股反唐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李维周的因私废公,这大半年时间高骈难以获得海门镇的人员和物资补给。
那高骈这段时间是如何维持战斗,乃至获得不久之后对南诏主力的胜利的呢?
背后的秘密很可能就是唐帝国上下对安南都护府的强烈本土感。
今天我们在听到河内的时候,第一反应会觉得这是越南首都,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但当唐人听到“交趾”的时候,一直认为这就是大唐帝国的土地,这在唐代士人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
比如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的《刺安南事诗》。
咸通六年(865年)皮日休经过了许昌城,恰逢咸通三年(862年)二千许昌子弟交趾之战阵亡的消息传回到底,眼见满城缟素,他写下了“恰逢南荒不择吏,致我交趾覆。联绵三四年,致我交趾辱”的诗。
这四句不仅是对许昌两千子弟的悲悯,同样也是对国土沦丧的愤懑,由此可见当时大唐帝国士人对交趾等地的态度。
所以,高骈带领的五千唐军,是以收复故土的目标和心境来作战的。
不仅是来自内地的唐军,安南当地居民在被南诏驱逐后,也向唐军求助,这代表当地除了反唐势力,同样也会有拥唐势力的存在。
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骈带领唐军连战连捷,取得了孤立交趾城,破坏当地和南诏本部联络的目的。
到了咸通七年(866)六月,高骈与南诏军开始交战,并在同仇敌忾的唐军和当地居民支持下连战连捷,顺利包围交趾城。
这时候,李维周扣留了高骈经海门上奏朝廷的捷报,导致唐懿宗以为高骈许久都没取得进展,准备替换高骈。
幸亏高骈及时获知了李维周的阴谋,安排亲信携带捷报直去长安,向唐懿宗汇报战果。
听到真实情报的唐懿宗非常高兴,重新恢复了高骈的职位。
在海门得获朝廷新旨的高骈重返战场,恢复了凌厉的攻势,最终将交趾城攻下,唐军斩敌首三万级,战胜了入侵的南诏军队,其余军队逃归南诏本部。
最终,在高骈的努力下,安南地区自大中八年(854)起持续十多年的边患终告平息。
红河三角洲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地区,与两广地区隔海相望,可惜在中古之后我们慢慢失去了对这块南海明珠的控制
到了十一月,唐懿宗因交趾一役获胜大赦天下。为了巩固成果,他下诏命令安南、邕州、西川诸军不要主动进攻南诏。
同时,在安南都护府设置静海军,以高骈为节度使,充实了唐军在安南地区的军事存在。
对南诏而言,这一场绵延十余年的与唐帝国在红河三角洲的激烈争夺也导致其元气大伤,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南诏灭亡。
唐帝国也在自身灭亡之前,熬死了自己在西南地区最大的对手。
但令人惋惜的是,我们最终还是失去了肥沃的红河三角洲地区,也让今天的我们在听到“河内”时,再没有当年皮日休听到交趾沦陷时候那种故土沦丧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