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代,人们就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训诫也是相传至今。
《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尊师重教”便是出自于此。也强调了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
“生我者父母,授业者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内涵里,“师父”与“师傅”是两码事,有一技之长者称之为师傅,而师父这一声“父”,却承载了沉甸甸的内涵。
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父再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
恩师,是一位历经沧桑,识人心,透古今的过来人,没有前人种树,就没有后人乘凉。我们很多人总是在抱怨树的大小够不够自己凉快,但很少有人会记得,今日“乘凉”的机缘,是前人用辛劳汗水换来的。
所以对于后来者,我们需要做的是秉承前人的那份精神,铭感“种树人”的辛劳,并将这份精神传承发扬,你我都尽心尽力去添一捧土,浇一瓢水,大道的萌阴才能日益壮大,庇护更多的人。
让尊师重道在我们心中扎根,脚下传承。让我们永远感恩过来人——恩师,为我们淌平泥泞的道路,种下大道之参天巨树,让我们得以在大道的萌阴下成长、成材、成道。让我们升起无上之孝心,大孝天地父母,大孝天命恩师!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他们的教诲常萦绕耳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们最想看到的情景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立三尺讲台,用四季光阴,助我们一生进取。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敬学对于明德、传道、治国、平天下皆至关重要。
纵观当今之世界,无论贫富贵贱,大多身心不安。究其原因,实与不学圣贤教诲而迷失本性密切相关。正如孟子所言:“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可见,古人所学者,道也;目的是明明德,成就圣贤。
古人云:“千金不卖道。”古代的老师不用学问谋利,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学生,不仅不收供养,还要补贴学生。正是为师者“谋道不谋食”的品质,深受社会尊重。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必在朝在位。
孟子尊孔子,“虽未得为孔子之徒也”,却“私淑诸人”以求其教诲,学为“亚圣”而超于孔子门生。其原因只为“至诚”二字。所谓“至诚如神”,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天地之道,感通夫子之教,可见对老师的尊重既是对圣贤之道的尊重,更是传承圣贤学问所必需。
尊师与治国,《论语》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理,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师重道,就必须自己率先垂范。
纵观中国千年历史的兴衰,可以发现:凡是尊师重道的时期,都是政治清明,乃至盛世出现的时期;凡是轻师贱道的时期,都是王朝走向衰败和灭亡的转折点。
正如《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在古代,“天下之命悬于天子”,能否尽早为太子选择明师教导,决定着国家的安危。
人类如何在未来世界中生存和延续?这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把人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忠恕。而传统文化必须靠师道的恢复,才能传承并发扬光大。
重振师道尊严,以谦卑的心态仰承古圣先贤的智慧,如此方可真正实现二十一世纪的和平与发展。
师道,背后承载的是千年万世的圣贤智慧。尊师,就是尊重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唯有尊师重道,才能开启自性明德,把扭曲的人性导归正途,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化解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把世界带向一个安定和平的未来,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