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中华大家读书汇 2024-08-17 14:09:30

康熙年间,张英老家人与邻居争讼宅基地,因双方都是显赫望族,县官不敢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京城求救。

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三尺,邻居见状也让出三尺。

六尺巷遂名扬天下,巷道两端立牌坊,上刻“礼让”二字,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

常走心中“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高天白云,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当年修建万里长城时秦始皇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如今呢,只能看到万里长城,却再也见不到秦始皇,所以生命有限,不必为了那些毫无价值的事情去消耗自己的时间。

张家人看到这首诗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了也深受启发,将自家的墙后退了三尺。

于是张、吴两家中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六尺巷也成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创建和谐社会的典范,而张英的宽容和旷达也受到人们的称颂,给了后世不少启迪。

当然张英也因他的宽容和旷达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张家不仅连出人才,成了当时地位显赫的望族,子孙后代也大多都是高寿而终。

克己让人,宽容大度,历来是人们所称道的处世原则。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缚鸡行》,其中两句说:“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宋代词人黄庭坚在《水仙花诗》中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他们都主张不计区区小事,而应该放开眼界朝前看。

宋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讲“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曹操在《礼让令》中说“让礼一寸,得礼一尺”,都是讲的这个理儿。

世界上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持拳相待,而高姿态、好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矛盾迎刃而解,进入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境地。

  在礼让宽容方面,古人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诤言,而且流传下来许多佳话,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对廉颇让出“将相和”,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争与让的问题上,深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着更高的品格和追求。

晏子说:“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让还是争,虽一字之差,内在的品质颇耐人寻味,而后果更是相差甚远,让看似失,其实是得,得到的是心安,得到的是信任,得到的是福而不是祸。

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争与让的问题上,深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因而有着更高的品格和追求。

世间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与其针尖对麦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先退的人看似是吃了亏,其实很多时候都能换来一个美满的结局。

而且人这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与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和坎坷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所以做人心胸要宽广,眼光要放长远,更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时间。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堵“三尺墙”,让它们成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桥梁而非隔阂,让我们以智慧和包容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堵“三尺墙”,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1 阅读:41

中华大家读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