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高长寿,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
1971年8月底,时任指导员的我,跟连长一起,带领全连战士(编入高炮团二营),前往老挝“援老”。
我们从包头启程,经临河、银川到宝鸡,然后由成渝线、成昆线到达昆明市。在昆明进行为期三天的休整后,我们从滇西南边陲小城勐腊县出发,经过八个小时的摩托行军到达目的地,老挝上寮地区,开始了我们的“援老”生活。在老挝的六百九十九个日夜,是我十三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在老挝上寮地区“援老”期间,因为地处关键位置,战备观念事关重大。1972年前半年,连队战士积极性很高,人人都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因此战备工作也进行的十分认真。到了1972年5月,机群开始在我们营地外围转来转去,实施空中加油。最多的一天,飞行可达几十批上百架次,航路里程大多数在十到十五公里,每每到此,全连战士都是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进行瞄准跟踪。这一阶段,连队斗志高,对空观察、设备维护以及伪装、值班等准备,连里全体干部、战士是上下齐心、众志成城。
等到了六月,雨季到来后(老挝上寮地区,属于热带高原内陆气候。每年的6月至11月为雨季,12月至来年5月为旱季),飞机飞行次数减少了,下雨逐渐多了,战士们的战备观念也悄悄地淡薄了,战备工作随之也松懈了。值班误收听、误联络、伪装插上干树枝敷衍应付,对空观察成了站岗聊天的场所,设备维护人员不齐等问题不断发生。
在援老期间,要求是一直常备不懈,但到了六月,实际上已经成了“常备必懈”。见此情况,连长(姓杜)和我都很着急,开会说,点名讲,但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劳而无功。因此,在认真思考后,我跟连长决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整顿工作,从思想教育、严格制度和奖惩措施方面同时入手,三管齐下。
计划确定后,我跟连长首先组织干部、战士学军事论述,讲战斗的突然性,讲防空作战的特点,结合介绍我们师、团在“援越”中的例子,让战士们认清常备必胜,常懈必败的道理。其次,我跟连长具体了干部分工,制定了连、排、班包点抓工作的具体规定和办法。每天的设备维护检查、进行伪装、指挥所值班、对空观察等工作,由连值班员逐日、逐项登记讲评。最后,我跟连长在全连范围内,也树立起了一些工作认真负责战士的典型,并对他们进行表扬奖励。
这些办法,虽然平平淡淡,可坚持下来,确实有效,确实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其中,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从1972年7月至1973年11月的五百一十八天,我们连队没有误过一次收听和联络,就是放到现在来看,也还算过硬。
在老挝上寮地区,从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那些会飞的白蚂蚁和黄蜂,经常倾巢而动,尤其在傍晚和雨后,白蚂蚁是铺天盖地、肆虐而至。它们落地后翅膀脱落,见缝就钻,木料、竹子只要有缝就往里面钻,往往不到两天,就能把木料啃空,危害很大。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我跟连长只是安排战士们用烟熏,但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效果不大。
记得那是1972年5月的一天,一排长发现营地附近有几个白蚂蚁巢(在竹根堆里面)。听一排长说明情况后,我跟连长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这几个白蚂蚁堆。在开挖白蚂蚁堆前,我先安排战士们去掉竹根上的浮土,把“六六粉水”浇上去后,才开始挖。记得当时,最大的一个竹根,我们足足挖了2米深,才把盘根错节的整个竹根挖了出来。挖出后,一直用火烧了三天,才算彻底清除了白蚂蚁的祸害。
除了白蚂蚁,黄蜂也是当地毒性较大的一种昆虫,它们在干枯的树干上筑巢,又有树叶掩护,很难被人发现。因为每年的三月到五月,我们都要准备进入雨季后(每年的6月至11月为雨季),做饭、洗涮等烧水用的木柴。在此期间,战士们就在营地附近的树林中拾柴,或者砍一些干枯的树枝。每每在这时,要是不小心碰上黄蜂的老巢,它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如果不小心被蜇了一下,就会好几天红肿不散,疼痛难忍。这时,要是抓破伤口,又会化脓发烧,往往是反反复复折腾半个月,也不见好。
平时还好,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树干晃动,黄蜂就会四处乱飞,无差别地乱叮、乱蜇(不仅蜇人,连炊事班养的六头大猪也叮)。因此,为了彻底解决它们,我跟连长让所有战士都戴上自制的防护用品,然后在营地周围进行“侦察”,摸清它们的老巢,做上记号,等到晚上十点后下了露水,就用火烧,前前后后半个月时间,才彻底清除了营地周围的六个大黄蜂巢。
记得当时,我们连副食仓库周围的一棵古树上,有着一个将近一米大的黄蜂巢穴。这些黄蜂,经常蜇咬炊事班的战士,和炊事班猪圈里养的六头大猪。有一天晚上,司务长(姓许)带着卫生员小刘,和两个炊事员,准备彻底烧掉这个黄蜂巢穴,以绝后患。但在烧时,不小心引着了树根下的干草,火立即从那已经被白蚂蚁掏空的树中心烧起,当时正好还刮着风,因此“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自然的烟筒,火苗冒得很高。
等我们看到火光赶到时,连长当机立断,立马让两名战士去堵上树根下面的洞,灭掉树下的火。等火势减小了,战士们就排着长队用脸盆端水,然后往树干上泼水。经过半小时的奋战,火总算是灭了,可大家,也都成了“灰人”,浑身上下都是灰乎乎的。白驹过隙,到今天,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每想起当年跟连长带领着全连战士在老挝灭白蚁、斗黄蜂的事,仍然是回味无穷,别有情趣。
因为老挝上寮地区属于热带高原内陆气候,气温高、湿度大,所以蚊子、蚂蚁、毒蜘蛛、蜈蚣就比较多。因此,为了防蚊叮虫咬,战士们都习惯性地用扇子打蚊虫,在午休和晚上睡觉时,也都必须先用刷子把整个床都甩打一遍(防止毒蜘蛛、蜈蚣和蛇钻进被褥里)。因为扇子和刷子,都是大家天天需要使用的物件,所以用量很大,供不应求,以至于需要我们自己做。
幸好连里的战士们中,有不少能工巧匠。制作扇子时,他们先在营地附近砍来毛竹,然后劈成竹条,编成扇子,再用毛笔写上字或者用水彩笔画上山水、猫、金鱼等图画,最后等晾干后再刷上清漆。制作刷子时,是先选两节实心竹子(节条较长的),然后用锤子把一半砸成丝状,甩掉上面粘附的竹瓤后,用小刀在另外半截上雕刻出各种花型来当握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把刷子放在水中煮上半个小时。煮好后晾干,再写上字,最后抹上清漆,一个刷子就做成了。
在老挝生活的两年里,因为生活单调,所以制作扇子和刷子,也成了当时连里战士们业余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等“援老”任务结束回到祖国后,不少战士都把自己制作的扇子、刷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战友老乡。
1973年11月底,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老”任务后(我们连队于1972年初到达老挝),我们连跟随三十二团一起回国。离开营地前,战士们按照光荣传统,不仅把住过的地方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把所有的生活垃圾都挖坑埋掉,把所有的掩体都填平,体现了我们历来的良好风范。
记得当时,我们离开老挝是晚上八点,夜间行军。同时,团首长还要求行军时汽车只开小灯,所以一路上,我们都是静悄悄的。经过一夜的行军,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时,时隔两年,我们终于再次踏上了祖国这片让人无比怀念的土地。记得当时,当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时,战士们那压抑许久的的感情,一下子都迸发了出来,静静的山谷中,忽然响起了一片“祖国,我回来了”的欢呼声。那热烈的场面,真是难忘。
整整51年了,回忆当年的“援老”经历,虽然没有经历炮火的洗礼,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一些平平凡凡、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无疑,在老挝生活的这六百九十九个日夜,是让我们全体“援老”战士心里,永远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隔五十一年,谨以此文,献给“援老”期间给予我们无限关心支持的师、团首长们,献给七十年代共同前往老挝“援老”的全体战士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