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8年入伍,4年后提干台长,85年任副连长,88年妻子如愿随军

史乎友文 2024-08-18 02:03:34

【素材/赵日尧,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本文系长文(3300字),5秒广告后,即可继续阅读。)

1978年3月4日,我离开了生养我十九年的家乡江西赣州,踏上了当兵之路。

1978年3月6日,在接兵排长(姓许)的带领下,我们这两百多名新兵经广东韶关乘火车(当时整个赣南都没通火车),沿京广线一路北上,于3月8日晚上八点左右,在终点站下了车(丰台站)。

下车后,经过接兵领导点名确定人数后,我们又乘坐解放牌卡车,前往位于河北廊坊安次县(现已改区)的雷达6团新兵连所在地(当地一所新建好的小学)。下车后,因为正值十二月底,真可谓是北风呼啸,寒风刺骨。

同时,因为新兵连的条件相对简陋,在一个多月新训的日子里,我们吃的是二米饭(大米掺小米),菜是萝卜、白菜配土豆,睡的是地铺(大通铺)。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每位新兵都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都饱含热情地积极投入到每天的训练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在1978年4月中旬,我们开始分配专业(当时的我,没跟其他新兵一样提要求)。分完专业后,许排长(对我非常好,不仅是我接兵时的排长,还是新训时我们二排的排长)在一天晚饭后,来宿舍找到了我。

见了面,许排长笑着告诉我说,我成了一名报务员(当时十九岁的我,把分配专业的一切事情都交给了许排长,因为许排长到过我们家乡,知道我是高中毕业,还是从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入伍的)。当时的我,虽然还不知道报务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但心中仍然充满着无限期待。

1978年4月下旬,我们这些报务新兵,前往雷达6团军教连(位于天津静海唐官屯),开始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报务训练。训练结束后,1978年10月底,我被分到了雷达6团一连,正式成为了一名报务员。来到一连后,我得到了台长(姓甄,75年兵)和指导员(姓熊,71年兵),如兄长般的关心和爱护。

在一连工作和生活两年多后,在1981年5月初,三年兵的我(当兵第三年,每个月的津贴是八元),踏上了第一次回家探亲的路程。那次探亲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为期半个月探亲假的最后,我如愿与我的初中同学小琳(我俩在上中学时,关系就十分要好),也就是我现在的老伴,订了亲,之后,我就按时返回了连队。

1981年6月初,大演习开始了(当时的我,是报务一号手),因为每天的报务量大,再加上持续时间长,在为期三个月的演习期间(演习于9月中旬结束),我多次得到了团指挥所首长的夸奖和表扬。等到演习结束评功评奖时,我也获得了全连的一致投票,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演习结束大概半个月后,1981年10月初,我就和甄秀海台长一起,前往雷达6团军教连,参加报务改革培训班。也就是在培训期间,我接到了团里的通知,让我到团卫生队进行体检。当时的我,接到通知时,还满脸疑惑,不明白为什么培训期间忽然让我去体检。见我疑惑的样子,军教连连长(姓曲)笑着对我说,可能是提干体检。

当时听了曲连长的话,我心里也是高兴极了。毕竟,能提干,可是所有战士的梦想。但培训结束后,还是一直没有关于我提干的任何消息。记得1982年2月初,当时6团政委(姓王)来到我们一连检查工作时,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事。直到2月下旬,团里召开通信会议(甄台长因为身体不适,当时正在住院休养,所以由我主持报务工作),在会上,团首长宣布了我被任命为一连台长,正排职(当时的我,心情真是特别激动)。

开完通信会回到连队后,战士们更是一直“台长、台长”地叫,让当时二十三岁的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1982年7月,提干台长五个月后,我到山西代县参加了通信干部培训班。在培训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后,1982年11月中旬,我踏上了第二次回家探亲的路程。只是与第一次探家不同的是,这次我穿上了“四个兜”军装和新皮鞋。

到家后,几乎每天我都在走亲访友、看望同学,因此二十天的假期是转瞬即逝,转眼又到了我离开家的日子。就这样,怀着对家深深的依恋和对父母长长的牵挂,我回到了一连,继续开始了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台长工作。

就这样工作半年后,1983年5月下旬,我第三次回家探亲时,终于如愿与订婚两年的未婚妻结了婚。婚后,新婚妻子与我一同回到了一连。但回到一连还不到一个月(8月初),就接到团里通知,让我前往上海(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因为这通知来的非常突然,我和妻子心里都没有准备。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别,妻子毫无怨言,她拎起背包就回到了老家,开始担当起种地、做家务、照顾老人的家庭重担(因此到今天,我都十分感谢我的妻子。那些年,她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

1984年8月底,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后,我回到一连,被任命为一连副连长。那一年,我二十五岁。1985年7月,在副连长的职位上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到团干部股任副连职干事。在干部股工作期间,我得到了向政委、邱主任、李股长等许多首长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期间,因为去唐指开会的机会比较多,不少战友知道我和妻子是两地分居(当时我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还在农村),就告诉我说,内蒙雷达33团的随军条件比内地低,10年军龄就可以随军(在七十年代,部队干部家属能随军的条件是:一,十五年军龄;二,男方三十五周岁以上;三,副营职以上)。听了战友们的建议,我考虑到妻子一个人在家既要务农,又要照顾儿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家庭,减轻妻子的负担,我决定前往内蒙古雷达33团工作,让妻子和儿子可以随军。

因此,1987年6月一次去唐指开会时,我就把我家庭的情况跟领导说明,然后我说想前往雷达33团工作。听了我的话,六团领导想留下我(再加上33团的生活条件可要比这里差太多),就让我不要急,回去再好好考虑考虑。但当时的我,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定,于是我坚定地对领导说,“领导,我去内蒙受点苦没什么,但这对我妻子和儿子来说,可是一个大转折。这几年,我妻子一个人在家,既要务农,又要照顾孩子,实在太辛苦了。”

见我决心已定,领导也没有再劝我,最终同意了我的请求。因此,直到今天,我还是很感谢雷达六团领导和战友对我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天津杨村,难以忘怀。

1987年8月初,我离开天津杨村,拎着行李,踏上了前往内蒙雷达33团的路程。记得当时在路上,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的心情真是既激动,又紧张,难以平静。记得那是1987年8月7日下午4点,我顺利到达了位于锡林浩特的团部报到。报到后,团里安排我到干部股工作,到了股里后,得益于许政委、柴主任、郑股长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快速并熟练地地投入工作中。

1988年3月,在干部股工作半年后,受团领导重托,我前往一连任指导员。记得我报到那天,刚好一连连长(姓曹)来团办事,我俩是一起回连队的。到连队营地时,已经是暮色苍茫时分了。当时一连住的是平房(我离开前,一连住上了两层楼的新营房),离旗所在地大概有一公里的路程。而一连,也是33团所有连队中,工作、生活和交通环境,相对比较好、比较便利的连队了(虽然比别的连队稍好,但环境还是很恶劣)。

在我来到一连三个月后,1988年6月,我的妻子和三岁的儿子,也随军来到一连(88年4月办好随军和招工手续,90年5月调回江西赣州)。到此,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在一连,在与曹连长、霍副连长、朱副指导员、胡排长、张技师共事的日子里,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环境条件艰苦(天气冷,风沙大,用水要靠车拉),但我们生活相处融洽,工作配合默契。因此,在一连任指导员的三年里,我也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991年12月底,在一连担任三年指导员后,我调到团组织股担任干事。到了这时,团部已经新建了营房和办公楼,冬天还有暖气,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94年8月,在团组织股工作两年后,我离开工作和生活了十六年的部队,转业回到家乡江西赣州公安局,继续工作,直到前两年退休。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到今天,转眼四五十年过去了,我也年过六旬,但回首往事,回看我十六年的军旅生涯,这一路走来,虽然有艰辛,有诸多挑战,但更多的是甜,是收获。最后,我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部队这所大学校给了我机会,培养了我,成就了我”。

当兵日子,难忘。

—完—

10 阅读:1323

史乎友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