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卫会辉,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
1972年12月27日,我和家乡县城的一百多名新兵一起,身穿新军装、胸戴大红花、背着大背包,“雄赳赳、气昂昂”地排着长队,在接兵首长的带领下,登上了前往部队的火车,自此,也开始了我五年的军旅生涯。
到今天,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已年过七十,可回首往事,那五年的部队生活,虽然短暂,但教会了我太多,也让我成长了很多。最重要的是,那如慈父般的首长们、如兄长般的老兵们、情同手足的战友们,无一不让我感受到只有在家时,才有的温暖和关怀。特别是刚到新兵连,第一次改善生活吃包子时,面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新兵们,连长更是直接说,“大家慢点吃,都别噎着了。咱包子今天管够,想吃多少,我就让炊事班做多少。”
而当时刚满十八岁的我,更是一口气,连吃了十二个包子(包子很大,是猪肉粉条馅的)。而这,也让在场的新兵和老兵班长们,看得是目瞪口呆。这时,一位平时就很会打趣的新兵(是我们连里的开心果),看我连吃了十二个包子,就捂着肚子,装作吃得很撑的样子,慢慢地走到我前面,然后模仿电影《地道战》里“汤司令”的语气,举着大拇指对着我说,“能吃,实在是能吃,我宣布,你就是咱连里的大胃王。”
这位战友话音刚落,在场的新兵、老兵,无一不哈哈大笑起来。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吃了太多,就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于是我红着脸,摸了摸头,放下了手里拿着的、正准备吃的第十三个包子。看我放下了手中的包子,我们连长知道我还没吃饱,就走了过来,先是递给了我一碗小米稀饭,然后就笑着说,“没事,咱包子今天管够,只要你还能吃,想吃几个就吃几个。”说完话,连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就转身离开了(那顿饭,我一共吃了十五个包子)。
我知道,连长是怕我因为那位战友的调侃,而不好意思继续吃。当时看着连长离开的背影,我的心里真是充满着阵阵暖意,多么好的连队,多么好的连长。当时,无论是在新兵连(老新兵连,伙食底子比较好),还是训练结束下到二连(养猪和种菜都走在前列),我们的伙食都很不错。因此,来到部队刚满一年(到1974年初),我的身高、体重就由原来的“1.68米、55kg”,一下变成了“1.73米,65kg”,真是既长高,又吃胖。
我的饭量大,不是来到部队后忽然变成的,而是从小就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中等、唱歌写字一般,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但在当时,在农村,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一般,不要说白面馒头,就是用来填饱肚子的窝头和红薯,也不能管够、管饱。记得当时,每次在吃饭时,父亲和母亲看我大口吃着饭,真是又高兴又发愁。
高兴的是,能吃代表着我身体健康;发愁的是,家里一天三顿做饭的粮食是固定的,我吃的多了,母亲吃的少点倒是没事,可年迈、身体还不好的奶奶,和每天都要下力气干活的父亲,就吃不饱了。因此,我当兵前在家时,母亲每顿做饭都会切上满满的一大盆红薯(在没有红薯的季节,则吃晒干存下的红薯干)。当时,与我同龄的男孩,一顿饭最多吃一碗半,而我,每顿饭至少都要吃上四、五碗,就这也才是半饱。
父母为我的大饭量发愁,担心我吃不饱,个子长不高。但在那个亩产量只有一百斤左右小麦的时期,即便红薯,产量也不多。因此,就在每天对食物的期待中,我长到了十八岁。而果然,因为时常吃不饱,十八岁的我,身高一米六八,体重只有55公斤,看起来很是瘦弱。而因为瘦弱,我也差点与当兵擦肩而过。
记得那是1972年12初,报完名后在公社卫生院进行征兵体检时,我内科、外科、测血压,都顺利地通过了,可就在最后一项测身体、体重时,卡壳了。记得当时,负责检查这一项的医生,是围着我左看看、右捏捏,然后叹着气说,“这孩子,哪都没问题,可就是有点太瘦了。”当时听了这位医生的话,我心里立马紧张了起来。因为按照这位医生说的,我很有可能通不过这项检查。难道我就要与当兵擦肩而过,难道我十几年的军旅梦,就要破灭了。
就在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所措时,站在一旁的一位接兵首长笑着说(姓徐,直到今天,我都很感谢他),“瘦点没问题,这一看就是在家里吃不饱。等到了部队,咱每顿饭都是管饱,可敞开了吃。”当时听了接兵首长的话,那位医生先是点了点头,然后边给我体检单身高体重一栏写上“合格”两字,边笑着说,“也是,等到了部队,就饿不了肚子了。”就这样,当时瘦弱的我,才磕磕碰碰地通过了征兵体检,才能顺利地来到这让我魂牵梦绕的部队。
在今天看来,一顿饭吃15个大包子 ,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不切实际。但在七十年代,在当时,这确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现在想来,当时的我,一顿饭能吃那么多包子,首先是年轻(刚满十八岁),又刚从农村入伍来到部队(在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当兵前在家连吃饱都不容易,是很缺油水的),再加上当时我们新兵连炊事班做的包子十分可口,因此我才能一口气,连吃十五个猪肉粉条馅的大包子。
而我连吃十五个包子这个记录,记得当时直到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也再无人打破。而更让我感到感动的,是当时我们的连长,真是爱兵如子。他知道我们这些农村兵,当兵前在家时都吃不饱,因此才改善生活让炊事班给我们做包子,并且还不限量,想吃多少吃多少。
在七十年代,在部队,战士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很充实的。记得当时在连队,我们每天除了训练、施工和工作外,剩余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天早上起来,出完早操后,班长就带领着各班的战士到连队的菜地里翻地、简苗、施肥(季节性),当时,在干这些活时,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并且从来不会偷懒或是应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菜地里种着的菜,都是为了给我们改善伙食的。
到了傍晚,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和工作,吃完晚饭后,一般都会有一段让战士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每每到了这时,有的战友会选择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写上一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有的战友则会选择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谈论着白天训练时的发生的一些趣事。每每到了这时,战士们的笑声和交谈声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连队夜晚最温暖的旋律。
结束自由活动,进行晚点名后,我们或打扫营区环境,或进行文化学习(当时连里有不少战士都不识字),或学唱歌,为在看露天电影时各连队拉歌做准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也给我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除了一周一天的休息日外(周日),战士们每天都只有在吃完晚饭后,才有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按照我们连长的话说就是,不能给大家太多的自由时间,给多了,问题也就多了。因此,当时每天我们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工作、训练、学习,安排的真是满满的。
夜幕深沉,随着熄灯号声响起,战士们结束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躺在床上时,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虽然每天的生活“平凡而重复”,但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才磨砺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能坦然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