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坎看历史 2025-01-31 15:24:34

蓝山位于湘南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侧,东与临武县接壤,南与江华县、广东省连州市毗邻,西与宁远县交界,北接嘉禾县。“承九嶷昭晖,接湘水灵气”,蓝山境内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县有各类景区景点10余处,如以湘源国家森林公园、云冰山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避暑康养胜地,以百叠岭、龙湾度假山庄、大洞梨园、南平小镇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以舜庙、舜岩、望嶷亭、舜乡、舜水、舜源峰、三分石、妃娥皇女英祠、夔龙庙等为主题的舜文化旅游长廊,以荆竹、汇源、犁头、浆洞、湘江源等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览区,以太平镇宾溪村、祠堂圩镇虎溪村为代表的民居古建旅游景点,以土市镇红军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历史沿革

蓝山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石奔、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乃虞舜帝南巡过化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名南平,隶属桂阳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并入临武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蓝山,属桂阳郡。宁真宗景德三年(1007),属桂阳监。元属桂阳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郴州。二年,属桂阳府;九年,属衡州府桂阳州。清属桂阳州。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1年直属湖南省;26年,全省分为9个督察区,蓝山属第8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蓝山先后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公署、郴州专区、零陵专署、永州市。

行政区划

解放初,沿用民国时期建制。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将全县划分为5区,即正中区、毛俊区、大麻区、总管区、太平区。区下设38乡1镇,113行政村,1113村民小组。同年9月,将区名改用数字序列称谓,即正中区改称第一区,毛俊区改称第二区,大麻区改称第三区,总管区改称第四区,太平区改称第五区。各区所辖乡、镇名称是;第一区辖城关镇、锦屏、夔龙、和平、榴峰、东塔乡;第二区辖毛俊、火市、尚屏、军田、浆洞、早禾、新圩、田心、大坪、大众、大树乡;第三区辖长铺、所城、大麻、大桥、荆竹乡;第四区辖竹市、两江、界头、蓝屏、正市、下坊、犁头、楠市、祠市乡;第五区辖塔水、洪观、土桥、碏水、大洞、永桥、砠背、红石乡。

1952年5月,县将第二、四、五区所辖部分区域增设第六第七两个区,所辖乡增至43个。1953年6月,将43乡调整为99乡和1镇。

1955年11月,第三区新寨、沙落两乡划给江华瑶族自治县,全县为7区97乡1镇665村。

1956年5月开始进行撤区并乡工作,6月1日撤销区级建制,将全县划分为26个乡1个镇,即城关镇、大源民族乡、东塔乡、榴峰乡、锦屏乡、浆洞民族乡、毛俊乡、临江乡、所城乡、大麻乡、大桥乡、紫良民族乡、竹市乡、两江乡、总市乡、小源民族乡、洪观乡、楠市乡、正市乡、祠市乡、蓝屏乡、土市乡、太平乡、大洞乡、新圩乡、田心乡、早禾乡。

1957年11月,原划给江华县的沙落、新寨两乡全部划回,建立荆竹瑶族乡。全县为27乡1镇331村。

1958年10月,全县建立12个人民公社,即东风人民公社(辖原城关镇和锦屏、榴峰、东塔3乡),红旗人民公社(辖原汇源乡),超美人民公社(辖原毛俊、临江2乡),爱好和平人民公社(辖原浆洞乡),高峰人民公社(辖原所城、大麻、大桥3乡),群峰人民公社(辖原紫良乡),先锋人民公社(辖原荆竹乡),竹市人民公社(辖原竹市、总市、两江3乡),红星人民公社(辖原楠市、正市、洪观3乡),上游人民公社(辖原祠市、蓝屏2乡),盖世人民公社(辖原太平、大同、土市3乡),东方红人民公社(辖原田心、新圩、早禾3乡)。

1958年12月,蓝山、嘉禾两县合署办公;1959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蓝山嘉禾两县并为蓝嘉县。全县共13个公社(其中蓝山7个公社),184个大队(其中蓝山94个大队)。1959年5月,蓝山所辖7个公社,更名为塔下、毛俊、大麻、竹市、楠市、太平、新圩公社。同年7月,城关镇由塔下公社分出。1961年5月蓝嘉分县(7月,经国务院批准。)蓝山县所辖公社调整为26个。同年9月,设置5个区,即塔下、毛俊、大麻、楠市、新圩区,同时毛俊区增设尚屏公社,新圩区增设桐月公社。至此,全县分为5个区,28个公社,279个大队,2861个生产队,3个居委会,19个居民小组。1962年4月撤销区级建制。至1982年,公社建制作过小调整,其间1965年全县为24个公社,1970年调整为25个公社,1981年增至26个公社。1982年1月,荆竹、紫良、汇源、浆洞4个公社改称瑶族人民公社。

1983年1月,城关公社撤销,恢复城关镇建制,并将原来3个居委会调整为6个居委会。同年6月,在楠市公社进行撤社建乡试点。到年底,全县为25公社、1乡、1镇、324大队、2829生产队、6个居民委员会。

1984年撤社建乡工作全部完成,年底全县设26个乡(内5个瑶族乡)、1个镇,即城关镇、古城乡、龙溪乡、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竹管寺乡、总市乡、火市乡、毛俊乡、尚屏乡、浆洞瑶族乡、所城乡、紫良瑶族乡、大麻乡、大桥乡、荆竹瑶族乡、楠市乡、祠堂圩乡、蓝屏乡、正市乡、洪观乡、土市乡、太平圩乡、大洞乡、新圩乡、早禾乡、田心乡。

1986年8月,竹管寺、楠市、毛俊3个乡撤销,改为3个建制镇;1987年1月撤销古城乡,将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

1989年,全县有22个乡(内5个瑶族乡)、4个镇和6个农林茶场。即龙溪乡、汇源瑶族乡、火市乡、尚屏乡、浆洞瑶族乡、所城乡、大麻乡、大桥乡、紫良瑶族乡、荆竹瑶族乡、总市乡、犁头瑶族乡、祠堂圩乡、蓝屏乡、正市乡、洪观乡、土市乡、太平圩乡、大洞乡、新圩乡、早禾乡、田心乡、城关镇、毛俊镇、竹管寺镇、楠市镇、南岭林场、荆竹林场、浆洞林场、黄茅岭茶场、园艺场、原种场。

1990年,全县辖城关、毛俊、竹管寺、楠市4镇,龙溪、火市、尚屏、所城、大麻、大桥、总市、祠堂圩、蓝屏、正市、洪观、土市、太平、大洞、新圩、早禾、田心17乡和汇源、浆洞、紫良、荆竹、犁头5瑶族乡,南岭林场、荆竹林场、浆洞林场、黄茅岭茶场、园艺场、原种场6个农林茶场。全县共计4镇22乡6场。

1995年6月,并乡建镇,城关、龙溪合并更名塔峰镇,所城、大麻合并为所城镇,毛俊、火市、尚屏合并为毛俊镇,新圩、田心、早禾合并为新圩镇,竹管寺、总市合并为竹管寺镇,楠市、正市合并为楠市镇,太平圩、大洞合并为太平圩乡,土市、洪观合并为土市乡,祠堂圩、蓝屏合并为祠堂圩乡。园艺场并入新圩镇。原5个瑶族乡、大桥乡及其余5个场未变动。

1997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大桥乡,成立大桥瑶族乡。至1999年4月,全县为6镇9乡5场。

1999年5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部分乡镇推行办事处管理办法,分别设立所城、大麻、毛俊、火市、尚屏、新圩、田心、早禾(含园艺场)、竹管寺、总市、楠市、正市、太平圩、大洞、土市、洪观、祠堂圩、蓝屏等18个办事处,行使1995年并乡建镇前乡镇政府基本职能。塔峰镇、6个瑶族乡及5个场未变动。2001年底,所城、毛俊、新圩、竹管寺、楠市、太平圩、土市、祠堂圩等8个办事处按乡镇职能运作,其余10个办事处独立运作。2003年,全县辖6镇9乡10办事处5场。

2024年蓝山县辖8个镇,6个乡:塔峰镇、毛俊镇、楠市镇、所城镇、新圩镇、祠堂圩镇、土市镇、太平圩镇、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浆洞瑶族乡、湘江源瑶族乡、大桥瑶族乡、荆竹瑶族乡,另辖:荆竹林场、浆洞林场、南岭林场、原种场、黄毛岭茶场。

现在全县辖14个乡镇街道(其中瑶族乡6个)、5个国有农林茶场、1个国家森林公园,共209个建制村。

大美湖南欢迎您!

0 阅读:6
评论列表
  • 2025-01-31 17:26

    蓝山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县名是南平,但不是高祖五年,而是公元前181年的吕太后晚期了。吕后执政时期,由于断绝了与南越的贸易而引得赵佗攻大长沙国,两年后吕后派隆虑侯收复了被赵佗侵占的原长沙国的南部土地,没有再还给长沙国,而是成立了桂阳郡(郡属朝廷),就在此时也成立了南平县,这是隆虑侯的第一个大胜仗,所以取名南平,最后一个胜仗是在今江华取得的,所以叫深平。被隆虑侯打败的势力沿贺江南逃,逃到今梧州,被赵佗封为苍梧王,所以出逃的水路贺江又叫封水。

大坎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