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000年历史的中国青铜兵器,其“直系后裔”竟成为猛将的标配

历史看最美 2025-02-16 04:45:19

咱一说吕布,首先想起的肯定是其独门兵器,那就是画戟。而在元明小说之中,这种武器也成为很多猛将的标配,比如典韦、薛仁贵等。而“画戟”这种武器也算是历史悠久,其“直系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青铜戟。

国家博物馆收藏三星堆玉戈。

(注:三星堆玉戈时代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原政权,还是在古蜀国这样的诸侯国,玉戈基本上都是作为礼仪用品,但很明显其也是有一定杀伤力的)

画戟的“直系祖先”是谁呢?那就是戈,戈这种武器算是相当有中国特色的,在距今3800年到3700年的二里头遗址中就出土过破碎的石戈:二里头遗址的石戈前锋是比较圆润的,两侧有薄刃,戈援的部分又宽又直,还有上阑以及下阑。应该说早期的戈,本质上是供步兵或者战车兵使用的近距离格斗武器,或者这么说,这就是一把战斧。

上海博物馆东馆收藏的商代青铜戈。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戈。

咱们看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这两件藏品就能看出来,这两件商代的青铜武器其主要的“战斗部分”已经无限接近于三角形了,而其也有上阑以及下阑,再加上今天考古发掘到的商代青铜武器木杆的残迹长度大多数都在一米左右,所以很明显无论是青铜矛还是青铜戈,在商代都是一件近身格斗武器,而在考古发掘中又发现过商代的青铜盾牌以及皮质和木质的盾牌。所以商军步兵的主要战斗方式应类似于后世的明清军队刀牌手,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青铜剑和环首刀逐渐顶替了短戈以及短矛的生态位置。而在商代,戟也已经出现,所谓的戟其实就是矛和戈的结合,但在此时,戟也属于格斗用的短兵器。

上海博物馆东馆收藏的商代玉戈。

上海博物馆东馆收藏的商代玉戈。

(注:这四件玉戈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商代玉兵器,未必有多大的实战性。但很明显,其仍然有一定的杀伤力)

也正因为此时的青铜武器大多数是用来格斗的短兵器,所以商代战车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放箭杀敌和战车冲撞。当然了战车交战中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双方用短兵器格斗的情况,如后世屈原《九歌国殇》中所写的那样“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只不过此时秦楚双方的士卒使用的短兵器已经由戈换成了青铜剑甚至是铁剑。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戈。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春秋青铜戈。

而在战国时期,随着青铜剑和铁剑成为新的格斗用短兵器,矛、戈、戟则成为了需要列阵使用的长兵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的青铜戟拥有长达三米的积竹柲,也就是戟的杆,其以木质为核心,在其外边贴上数层竹片然后上漆晾干,这样就加强了兵器杆部的硬度。而到了汉代,戟由原先的戈加矛头,变成了“卜”字的形状。东汉说文解字中引郑玄注“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又说戈实际上是“戟而无刃”实际上都证明了戈、戟、汉代卜字戟之间的传承关系。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铜戈。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青铜戈。

当然这个时代的戟也不都是类似秦代那种柲长就有三米长兵器,也存在一些类似商周时代的短戟,就比如典韦的兵器“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显然不可能是两杆三米长的戟,而是类似于商周时代的那种单手短兵器,只不过东汉末年的戟已经是“戈矛一体”而且材质也变成铁的了。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春秋非实战性兵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铜戈。

三国志典韦传中记载典韦的最后时刻“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挡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