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郑史料《先王实录》记载,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的九月“藩令冯工官筑白沙城成,以援剿前镇镇守之,委监纪武大盛管理晋南地方,住白沙城,定国府委辖将黄昭、杨暄帮守白沙城并叶宽寨”这里的“藩”是先王实录中对郑成功的尊称,也是郑成功本人的自称,同一时期的李定国也自称“本藩”。
明代武将盔甲。
咱们接着说白沙城这个南明军队的据点,在郑成功筑城之前,白沙是郑芝龙之弟,郑成功之叔,南明定国公郑鸿逵的隐居地,按郑鸿逵自己的说法,白沙“择地白沙,粗建茅屋,所有大小战舰,尽为渔商,与地方相安者已三载矣,此人人所耳而目者”这地方在今天的福建晋江。而根据第一段我们所引用的先王实录的记载,厦门周围很明显不只有一处明军堡垒。
长枪兵。
清福建巡抚刘汉祚在顺治十五年六月初十的揭帖中称“职又密商提督臣马得功相机进取白沙、洲各贼巢,为牵制北上之势。随准提督移称:查得城艘大伙北发,则重兵劲卒尽数而出,所余留守老巢者,虽有三镇五镇之众,不过老弱病养并在其中,此间虚实之情,从可料也。即谓厦门悬于绝岛,未可造次加兵,而白沙切附泉州,丙洲迫近同安,似当相机略地。重以内顾之疑,而牵制其北上之势。倘二城或济,则厦门失肘腋之恃,而孤危之形立见也。且贼恃舟航,游溯无定,南北飘忽,信宿可旋。若不早图,待其复聚而谋之,为力必非容易”咱们可以解读一下这段。
清军绿营骑兵。
首先白沙靠近泉州,丙洲岛则靠近同安,同安也好,泉州也罢都在厦门的北方,方便明郑军队对清朝福建当局进行打击,刘汉祚意图拿下白沙首先为的就是打掉郑军在福建北进泉州、同安的前沿阵地,另外就是牵制北伐的郑成功舰队。
八旗鸟枪兵。
清军对白沙展开攻击是在1658年的六月初三,参战清军包括续顺公沈永忠麾下的八旗汉军呵喇哈甲喇章京冯志禄、正红旗牛录章京杜有才、正黄旗代子柏言代以及福建提督马得功麾下的左营游击郭怀、旗鼓守备马之迅、中军都可赵光玉、听用参游刘福祚、王承印、宋公玉、朱大受、马定国、王廷臣、张国兴等。而到了初四日半夜,白沙城就被清军攻破了,在战斗中清军缴获南明军队“大小红衣炮七位,鸟铳二十二杆,百子炮共十四门,腰刀三十五柄,长枪五十五杆,棉甲十七副,铁盔甲二十一顶副”除此之外还有战船三艘,木筏一百二十三个。这里咱说两个题外话,至少在明清战争时期,长枪这种东西是仅次于弓箭箭矢和火器弹丸的消耗品,很多明代长枪的枪头是非常短小的,因为长枪这种武器主要的使用方式是向前刺杀,所以枪头没有必要做得太大太沉,只要能对敌方士卒做到一击致命就行。
明代青铜火铳。
其次便是郑军的披甲率,咱们看清军在这里的缴获,其实就是没多少东西。因为明郑军队,也就是受郑成功指挥的南明军队,其装备豪华程度是一些地方义军所难以想象的。举两个例子,郑成功的舰队在在最初进入长江时,曾经有叛将逃兵乘坐一艘船投降清军,其上人员有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士卒十七人,小厮(可能是杂役)六人,但是上面的武器却有铁甲十七副、大旗二面、藤牌二面、斩马刀五口、腰刀八口,又查船上火药八桶、百子炮四门、藤牌五面,十七名士卒就有十七副铁甲。
身穿布面铁甲的明军骑兵。
1657年前明郑军副总兵,现任清军参将戴亮叙述自己的经历“据戴亮禀称,亮授伪副总兵,于十四年四月初八夜,带领伪参将何胜、守备吴智、把总李 玉等共十二员,兵三百单六名,并铁盔甲八十四副,棉甲、刀、铳、鋛、军器等项,由同安登岸投诚,蒙高梅勒章京拨马送到泉州,谒见固山,缴伪关防,奖赏给俸,安插泉州”投降的南明军队的士卒有三百零六人,其中仅铁盔甲就有八十四副,棉甲数量不明。
明代铁盔。
在整个南明王朝时期,如果不看以安龙、昆明、贵阳为权力中枢的南明中央政权的军队,其他地区唯一能拿出成批量“臂手”的军队也只有郑成功指挥的抗清义师了。所以说咱们看郑军的披甲率,再看这场白沙战役清军缴获盔甲的数量:二十一顶副铁盔甲和十七副棉甲,就可见郑军损失之轻微。正如马得功所说“查得贼艘大伙北发,则重兵劲卒尽数而出,所余留守老巢者,虽有三镇五镇之众,不过老弱病养并在其中,此间虚实之情,从可料也”白沙城内确实没什么太多的守军。
明军铁制明甲。
先王实录记载了一些郑成功北伐之前的布置“以前提督黄廷总督防守思明州军机事务,与兵官忠振伯计议而行。其兵粮移居守户官郑泰支给候报。调左军辅明侯林察为居守工官。时左军官兵分配水师,冯工官已调出征,故令林察为居守工官。其防守海门、新城、泉港等处,俱照原防守镇而行。拆白沙城,令援剿前镇戴捷官兵配船,仍旧防守白沙等处”这里写得很明白,明郑一方负责防守厦门的军事主官是前提督黄廷,辅之以忠振伯洪旭,在白沙驻守的是援剿前镇戴捷部,配有战船。
明代铁盔。
而且最重要的是,白沙城在郑成功大军正式出发之前就已经被郑军自己拆了一波了,由此可见驻守白沙等地的南明一方的守军军力肯定是十分薄弱的,无心恋战,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守军还配有战船,咱们再转过头来看清军缴获的船只,总共就三艘船还有一百二十三个木筏子,就这么点东西。
所以实际情况也就很明显了,戴捷所部根本没怎么打,就跑了,后面还参与了厦门保卫战。
明代玉器。
而按清军战报,清军在战斗中阵亡千总一人,把总一人,骑兵二人,步兵六人,这阵亡的一名千总和把总,按照清方的说法是“奋不顾身,中炮阵亡者”然后咱们再联系一下六月初八马得功所报告的初三初四两天的战况,清军“于初三日漏夜驰至白沙,薄城屯营,造备云梯战具。城内贼众,恃其水陆之险,盘踞死守。初四日,令各营官兵三面攻打,夺其贼船三只及木筏百余个。仍调发署泉镇右营游击事折光秋带同本标干总谢一雄等,率兵前往石井,对峙两岸,炮火齐击,催运大炮去后”在此之后清军就开始冲锋了。也就是说在清军发动冲锋之前,双方是肯定爆发过一场炮战的,结果在炮战中,清军就阵亡了一个千总和一个把总,其余人没有提。
明代玉器。
而后提及阵亡的八名步骑兵“阵亡兵丁,则本标马兵强朝用、曹得胜、步兵关贵、郭朝珍及泉镇右营兵丁高贵、金文广、张凤翼、小陈进也”很明显这里的阵亡者并不是死于炮战,很有可能死于白刃近战。
明代军刀。
所以他这里所报的十个阵亡者的数字肯定是一个相当谦虚的数字,而且他也没有提及到重伤者和轻伤者。
白沙被清军拿下之后,郑军也不是没有组织过反击,清军战报曰“而地方奸民失所依附,勾通贼党,连日反攻,希图复聚。先后凡二十日,历经数十战,节被官兵创衄杀溺生擒,各经塘报在案”看这个记载,清军将郑军赶走之后还和忠于南明的当地势力激战了二十天之久,但很明显这批人里面没有多少南明正规武装人员。
明代铁盔。
先王实录在六月二十六日还记载了一个捷报“二十六日,前提督(黄廷)报:虏来札白沙,意欲窥犯思明,被援剿前镇率兵杀败,获马匹、军器不计,自是虏不敢犯,无烦藩主南顾之忧。居守一勳,合启请赏”从这里看占据白沙的清军又被打回去了。
明军骑兵。
所以总体上来说,厦门一带留守的明军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黄廷等人十分尽责地为国姓爷守好了后院,可惜国姓爷亲自指挥的观音山之战没有打赢,控制长江流域,重新夺回南直隶的战略目标遂成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