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灭秦之战:强大的秦军为何在短短三年的时间之内就全军覆没

历史看最美 2025-01-23 04:51:46

巨鹿之战的过程咱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我个人觉得史记中最合理的记载就是项羽先派一支军队拿下给王离部运送粮草的章邯之一部,使得猛攻邯郸的王离部秦军陷入缺粮的窘境,然后会合诸侯联军一拥而上将王离军彻底歼灭,然后又引诱章邯,章邯在来自咸阳方面以及诸侯联军的压力之下,最终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铁环首刀。

以楚军为首的诸侯联军全歼王离部的过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的记载“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而与此同时刘邦统帅的另外一支楚国军队攻城掠地,最终成功进入了关中,兵锋直抵咸阳,秦国的末代君主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国灭亡,此时是公元前207年,到此时,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也不过就是20多年前的事,而韩赵魏齐楚燕全部灭亡也不过就是十几年前的事。自从公元前770年秦非子受封开始直至秦王子婴投降,秦国的国祚共计563年。

汉代士兵。

这估计是昔日周王朝分封体系之下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但是,接续战国时代的混战至此仍没有结束,直至七国之乱后,关中的西汉中央政权才重新确立了对于全国的统治。

青铜戟。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昔日能够横扫六国的秦军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全军覆没,投降的秦国军功贵族在新安遭到了旧诸侯军队的血腥报复,秦军王离军团的残余几乎被全部坑杀,而章邯的20余万人则转化为反秦义军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三秦的主力。

汉代步兵。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离军团的覆灭“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或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彊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居无何,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王离军遂降诸侯。”这段话其实细读之下有一种“富不过三代”的感觉,但重点在于“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王翦、王贲这样战国末期的名将都一个个离开人世了,而蒙恬又死于秦国统治集团的内斗,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秦国军事人才的凋零。

剑。

内斗不仅导致了军事人才的凋零也让秦朝的中央政权内部离心离德,秦二世用非正常手段夺位之后,又为了斩草除根大肆诛杀赢秦宗室,胡搞乱搞的结果就是“宗室振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这是秦始皇时代都没有的。

剑。

而章邯这位秦国最后一位名将的叛变很明显也是秦始皇去世之后秦国中央政权内斗的余波“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钜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青铜矛头。

而刘邦能够成功打赢武关战役,并且在武关战役之后连战连胜,这固然和刘邦自身的军事才能有关,但也和秦二世时代秦国朝政的混乱有关“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青铜矛头。

所以只能说,秦国也有属于自己的郭开,而且赵高这个秦国版郭开比原版的赵国郭开的威力还要大。

青铜戈。

战国时代的各诸侯国的军队,尤其是秦军和三晋军队,都是战国中前期变法之后的成果,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秦国军队之所以能屡次击败后者,无外乎四点:第一,相当给力的君王,如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第二,相当有利的地理位置“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地理优势绝对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存在感最弱的因素,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战国时期的地图,三晋占据中原地区,秦国占据关中后来又占据了四川地区,齐国占据今天的山东一带,匽国的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地区。

秦朝步兵。

青铜武器。

首先三晋的地盘好就好在人口最为密集,农业水平最为发达,坏就坏在这就是个四战之地,咱们不说韩国和魏国这两个整个战国时期版图变化最频繁的诸侯国,就说赵国,赵国的南边有魏国和韩国,东北方向有燕国,西方有秦国,北方还有个匈奴。而秦国是什么样的?韩赵魏齐燕的军队被函谷关挡在外面,楚国军队被武关挡在外面,而西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够说得上是有威胁的势力,更多的时候如果秦国想要采取守势,那只要牢牢守住函谷关就可以保证咸阳无忧。

汉代的玉璧。

但是再坚固的关口,也需要忠诚度高的人来守卫。

青铜武器。

第三点就是相对正确的战略,如范睢之远交近攻,而反面例子则是赵悼襄王时期赵国和匽国两国在秦国的巨大压力之下屡次发生战争,消耗自身的国力却给了秦国以可乘之机。

西汉文物。

第四点就是之前所说的,秦国拥有一批忠诚度非常高的由军功贵族出身的将领,比如王翦、比如蒙恬、比如李信还有更早的白起。

青铜武器。

咱们再看秦二世时期,这四个优势可以说是荡然无存,唯一能用的章邯居然还被逼反了,秦国灭亡之后,他也得到了自己的报酬。

青铜武器。

如果我们不看这四点,秦国军队作为战国中前期变法时代的产物,其战斗力本质上和各国的军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无论是从训练上还是从装备上来说,秦军有的各国都有,秦军有战车,各国也有,秦军有铁甲,各国也有,秦军有强弓硬弩,秦军有骑兵,各国也有,甚至随着秦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秦军内部也有大量楚人、魏人、赵人、韩人,包括大泽乡起义的那支队伍,理论上不也属于秦军的一部分吗?但是这些人在地理上来说都是楚人。

秦代石盔。

秦人尚武,其他诸侯国的人同样崇武,就比如赵人《庄子说剑》记载赵惠文王的门客“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还有邯郸之战中的三千赵国敢死队“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秦代石甲。

所以只从军队的角度来讲,如果说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真的有什么优势,那这个优势也只能是人力优势,而人力的优势背后又是补给的优势。

秦代石甲。

而以上的这些地理优势、人力优势以及补给优势的基础便是一个靠得住的中央政权以及靠谱的将领,而这一基础在秦二世时期彻底崩溃了。

青铜武器和玉器。

秦国灭亡、秦军全军覆没的原因其实也不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是国家机器崩溃之后导致的军事灾难。可以说自从尧舜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君主被杀或者自杀,朝廷崩溃,其原因都和秦国一样。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