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的限速是120km/h,而不是150km/h

波波看汽车 2024-05-29 11:56:44

其实,限速150km/h甚至是更高的高速公路都已经是现实了。

在德国,有超过五成的高速公路对小客车来说是完全没有速度限制的。所以在许多德国汽车媒体或是德国车主拍摄的视频里,我们经常能够看见他们就算在用两百多公里的时速巡航,但还是会被后头开的更快的小车嗖嗖的超过。

也因此,德国也成了车迷口中高性能车主的天堂。

更高的车速?好处显而易见。

我们国家其实也在考虑提高限速。之所以开始探索提高限速的可能性,主要还是因为更高限速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它对自驾出行,特别是长途自驾出行效率的提升是极大的。

举个例子,比如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顶着限速跑,100km的高速路程150km/h车速就能比120km/h车速提前十分钟到达目的地。更不用提150km/h的限速,其实可以合理合法地跑到165km/h(根据法规规定不超限速上限10%得出),一来一回,差距就更大了。

路程越长,节约的时间越多。

而更高的效率也就意味着,许多原本因为路途太远、过于耗时而只能选择高铁或飞机的旅途,可以考虑自驾了。有车家庭的出行半径会拓展到更广,要是遇上节假日也能相对分摊一些公共交通的压力。

此外,开过高速的朋友们应该都能体会到,车速一旦来到130km/h左右速度感就会明显上升,需要花费更多的经历保持车辆的居中,并且需要把视野放到更远的前方确保安全。而这也就意味着,高速开着犯困的情况或许也会得到一定缓解。大家都得紧绷着神经,相对也会更加安全。

还有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变多,高速管理部门获益也能更多,能和后期保养形成正循环;性能车的车主们,也终于能在赛道之外更多的发挥自己爱车的潜力等,也都是提高限速带来的潜在好处。

然而,提速对新手司机其实并不友好。

当然,就和在德国不限速道路上拍摄视频的车主,乍一看车技都十分了得一样,想要把更高限速的优势发挥出来,还是需要付出一些学习成本的。

比如,车主们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对前方的突发状况做出反应,也就是需要有上限更高的驾驶技术。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假如我们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前方100米突然发生了追尾的情况。而以120km/h的速度经过这100米需要3秒的时间,对于大部分车主而言,用来决定刹车或是变道绰绰有余。

可当时速提高到150km/h以后,经过这100米的时间就缩短到了2.4秒,大概损失了一次眨眼睛的时间。对车主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相对也会升高事故发生的频率。

类似的影响还有小客车和货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大,因为题主的设想和德国不限速高速的要求,都是小客车提速但货车不提速。而常上高速的朋友们都知道,货车为了超越慢车,时常会借小客车道超车。

而在现有的限速规则中,货车的最高时速就只有100km/h,那么客货车之前原本20km/h的速度差就会变成50km/h,紧急情况下,比如货车突然变道时,会大幅缩减客车司机的反应时间。

更别提更高的限速,意味着从匝道进入主路的时候,驾驶者不仅需要更快的提速,还得更敏锐地捕捉并道的时机。

最高限速的提高意味着最低限速也必须提高,也需要原本压着最低限速跑的司机们付出更多的适应成本。

这一切对于驾龄不太长的新手司机来说,肯定也算不上啥好消息。

提高限速,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说,那只要司机们把技术练好,政策上把新手上高速限制得更严,这事不就成了?

非也非也,你别看提高限速纸面上看就是改个数字,但如果真要落实起来,几乎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更高限速的高速公路对基建和路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德国的不限速高速公路为例,其能做到承载更高的车速,本质上还是因为自己的质量过硬。

DICOVERY频道当年就为其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里头说道为了让车辆安全快速的通行,它的设计坡度最大只有4%,也就是极其的平缓。同时,路面的水泥厚度也来到了70cm,是同期美国公路的两倍,能够承受波音747客机的着陆,同时保证下陷在1cm之内。

质量嘎嘎好。

其次,大伙可能不知道的是,高速公路能承载的最高车速和公路的曲率半径,也就是弯曲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我国高速公路弯道设计标准: 在平原和丘陵地带,高速公路的弯道最小平曲线半径为650米; 山区地带的高速公路,弯道最小曲率半径为250米,同时也分别对应了更高和更低的限速。

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在平原地区可以有着更高的限速,但弯道需要更平缓。而山间因为弯道相对更多更急,限速也需要降低。

而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车速越快,相同转向角度需要走过的圆弧也越大、越长,如果用更急的弯去适配更高的车速,很有可能就造成车辆冲出道路的危险情况。

因此,如果是全国统一的高速提速,就必须对现有的高速路进行改造,让原本较急的弯变得更平缓一些。

这可是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

最后,路面清扫、养护和维修的频率和难度,也都会比现在高不少。这些加在一起,都让高速提速变成了一项大工程。

另一方面,车企们也会感受到提速带来的压力。

而除了车主和路政以外,高速提速以后压力最大的我估计还是各大汽车厂商了。因为别看仅仅是提高了30km/h的车速,却给车辆本身带来了不小压力。

首先就是风阻,根据计算公式 F=(1/2)*p*S*Cd*v^2,风阻的大小和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50km/h下汽车的风阻将是120km/h时的1.56倍。

更大的风阻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例如雨刷这样的外部功能件在工作时,会受到大得多的外力影响,也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异响甚至是结构损坏。

并且由于同样时间内经过的道路变长,悬架系统也会受到更高频的振动反馈。怎么保证悬挂系统在更高车速下的耐用性,以及保证车内乘坐体验的舒适性也是一个需要钻研的问题。

此外,由于速度的提升,相当与车辆需要穿过更厚实的空气,不仅是阻力的增加,还有其产生的风噪,也就是车内会听见的风噪也会变大。如果不想车子一开快就吵得没法听清说话,就必须用更好的材料和更细节的密封、降噪设计来提升车辆的NVH水平,需要车企更舍得下本。

当然,这些都是速度真的提上去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尤其是许多新能源车型,并没有设计相对较高的极速。拿纯电车型来说,虽然按照电机的输出特性,其在起步的时候就能爆发最大的功率和扭矩,加速嘎嘎快。可一旦接近极限转速,相同功率下扭矩却会大幅下滑,也就是在加速后段用不上力了。

所以大部分的纯电车在120km/h的速度以前都能轻松搞定,但想要再提速到150km/h,则需要车企提供转速更高、功率更强的电机,以及能支持长时间、高功率工作的更大的电池包了。

当然,更高的车速对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智能驾驶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感器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收集环境信息、算法需要更快的做出决策,对于车企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总结

所以很明显,虽然高速提速到150km/h对于我们长途出行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因为涉及到车主、道路和车企系统化的适应性调整,需要付出的经历和成本也是很多的。如果只是一味的简单的提速,效果可能不如之前。

合适且安全的限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期待随着我们基建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像德国一样的不限速高速网络,能像毛细血管网一样覆盖华夏大地,为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出行效率变革。

0 阅读:38

波波看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