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时间零”3

石道聊文化 2025-04-13 14:38:43

第一节 为什么是“时间零”?

2.“时间”在西方哲学里的意义。

比如胡塞尔,他认为,“时间”包括三个层次,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和内在时间意识。

所谓的“客观时间”,胡塞尔认为,它是外在时间或空间时间,一个由诸时刻点组成的有序系列。所谓的“主观时间”,胡塞尔认为,它是内在时间,“那样一种本质上属于体验本身的时间,以及它的现在、在前和在后的、通过它们具有确定样式的同时性和相续性等等的所与性样式,既未被也不应被太阳的任何位置、钟表或任何物理手段所度量”。比如长江烫画

图35-3 《复活》 长江烫画石 33*7*36厘米 吕沛霖 藏

石《复活》(见图35-3),它表面石色构图所表现的时间,就是“一种本质上属于通过体验本身的时间”,即赏石人通过该石表面石色构图所体验到的年少时的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一瞬间。而“内在时间”意识呢,胡塞尔认为,它就是内在时间的觉察或意识。

比如海德格尔,他认为,“时间”有本真时间性、非本真时间性和物理学时间。

所谓的“本真时间性”,海德格尔认为,它就是指本真整体存在的时间性,即以本真方式到时的时间性。将来、已在、当前这三种时间性的具体样式的本真到时方式分别展现为:先行、重演、当下。所谓的“非本真时间性”,海德格尔认为,它就是指非本真整体存在的时间性,即以非本真方式到时的时间性,将来、已在、当前这三种时间性的具体样式的非本真到时方式分别展现为:期备、遗忘、当前化。而物理学时间,海德格尔认为,它就是计算时间,即根据某种运动事物领会和确定时间。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此在存在是一种整体性存在,而时间性是此在存在的整体性。时间性的三种样式,即曾在、将在、现在不是分别到时,而是同时到时,同时“绽出”,这才是本真时间,即思维的存在之域。

比如康德,他认为,“时间”处于从测度时间到本真时间转换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康德眼里,时间和空间是先验的感性直观形式。它有两个假定:一个是先验的自我意识,它是时间的本原;一个是物自体,它是时间的界限。而不是牛顿等人所理解的“实在的存在物”,也不是莱布尼茨等人所理解的“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比如柏格森,他认为,真正的“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本质要素,而不是将时间等同于空间,把时间看成是可分的、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绝对形式。显然,柏格森是变革“时间”观念的转折性人物。

由此可见,对于西方哲学家而言,“时间”是一个千古之谜,“当没有人问我的时候,我知道时间是什么,但当有人问我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是什么”(奥古斯丁)。

二、为什么是“时间零”?

“时间零”这一概念,它是意大利现代作家卡尔维诺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形成并提出的。

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生于古巴,两岁时回到意大利)。他认为,创作者要把小说的情节和发展减弱到最低限度,而把创作的重点放在描写、刻画狮子扑出来与利箭射出那个一瞬,即“时间零”的位置。他认为,唯有“时间零”才是至关重要、令人感兴趣的时刻,也是作者最应该注意的时刻。

同时,卡尔维诺还认为,读者也应该只捉住“时间零”出现的那一瞬间,并对此引发兴趣。至于其前因,就不必写出来;而“时间零”之后的东西只是一种顺势演绎,也不必注意。

在提出“时间零”理论之后,卡尔维诺则积极实践之。他的小说《寒冬夜行人》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时间零”理论,有意忽略这绝对时间之前及之后的时刻。小说的每一章(即每一篇内套的小说)结局都像电影中的定格,呈现为时间零,而相对于下一章它则转化为时间负一。同样,小说再下一章又呈现为时间零,而前面两章对于它则转化为时间负一和时间负二。小说的末尾,对于读者来说,是结局;但对于作者而言,又意味着新的开始。

《石道》(1-4卷)394

0 阅读:3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