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茶的成名理由不止一个,这次让你一次性喝全,王气满满

逸云白茶 2024-08-13 21:32:51

都说在白茶斗茶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等生顺应着当下市场的白茶审美拔尖儿,必然有着符合口感基础与审评标准的茶品优势,其所遵循的评判标准也有其现实的意义。

比如对白茶外形的审美偏好,比如对嫩芽茶类的鲜爽度追求,这些自带本能的必选项影响了赛制与结果,也组成了白茶最终呈上的高分答卷。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白茶圈对于赛事获奖茶也存在着分裂式的态度,一方面觉着能在众多出自各路人马制成的参赛样本之间的优中选优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另一方面又觉着获奖茶就像整齐划一的阅兵方队容不得半点个性,从而让一些具有特点的风味丧失在赛事中晋级的可能性,用网络流行的话说,“这不科学”。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关于这种不同观点之争,可能在诸多人脑袋里跳转了无数次,那么到底是哪种观点最科学,到底赛事获奖茶是标准化出炉的“傻白甜”还是身经百战之后的硬核实力派?

01

它们是怎样脱颖而出的?

不同于小产区的内部较量,来自全福建闽东、闽北茶产区的茶样在今年的白茶鉴赏大会角逐,茶样范围拉大的背后拼是茶叶最终状态的呈现。

大赛邀请陈金水、陈常颂、高峰、苏峰、孙云、翁蔚、陈婷等专家组依照白茶国家审评标准对茶叶给予客观评判。

每种组别除了来自不同地域还存在着不同品种的PK。比如福鼎大毫常在白毫银针组别里出挑,福云六号常胜于牡丹,九龙大白品种特性优异,汤感顺滑甜度高,香气明利高扬,成为现在的获奖热门。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不同等级审评标准不一,比如对于白毫银针更加强调外形的匀整与毫香的凸显,当然在此之上具有花香特征并且清和细腻是银针的加分项。

对于参与过专家组审评的白茶教室团队来说,常看到专家们对于不分伯仲的茶样之间反复细嗅,反复评啜,选出那个最佳选手为其转身。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牡丹的香气最为丰富,除了外形的嫩度与匀整是重要的考量,牡丹有着更多的考点,比如鲜爽度,醇和度,湿评时香气的干净持久,叶底的黄绿与净度等等。

在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这四个组别里,恐怕最具有争议的就是贡眉了。不少专家对于贡眉更加倾向于传统自然萎凋工艺,但这种工艺却难以保证外形干茶色泽的鲜嫩度反而呈现灰绿,其次在匀整度上也稍稍弱于现代萎凋槽萎凋工艺的茶品。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不仅在外形上存在小争议,在滋味上亦如是,传统工艺贡眉常表现出色山场气息与浓重滋味感,这种滋味感是来自群体种难以抹杀的树种特征,它够野也够放肆,完全没有选育品种的不温不火、平和稳定的风格。

所以在大赛的审评时,也存在着变数,比如当多数专家倾向于传统工艺选择,那么这种风格贡眉占据榜首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当多数专家倾向于标准审美,那么贡眉尖子生的风格将是另一个方向。

*图片由白茶鉴赏大会主办方中国白茶博物馆提供

另一个值得提的就是寿眉,今年白茶产区寿眉的采摘季多在雨季,这让寿眉在此次大赛的发挥“很难评”。

Y老师在本次大赛大众审评组也是见到了多次获得518斗茶赛茶王的茶人陈仕斌就坦言,今年由于雨水较多,寿眉大多都有渥青味,这时候工艺的成熟与完善才是大家要发力的关键点。

*柘荣东狮山仙后村单株茶园

在抢采抢生产的茶季,还因循守旧采用老式效率低的生产设备,很容易耽误寿眉的稳定走水,所以该上精良设备的时候还得上设备才能及时将寿眉叶面水去除顺利完成内部结合水的进一步失去和内质水解。

02

除了工艺,它们的实力还在哪?

大赛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能走到最后的还得是原料。这原料就包括山场生态,茶园管理,品种,采摘天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为这些因素,影响着茶叶香气、滋味、叶底等因子的干净度与纯净度。两次获得518斗茶赛茶王的沈朝增说,他的参赛茶要提前一年就要进行茶园管理,注意茶树的留养,及时除草,注意生物病虫害的防治,保证茶园在春季抽芽期间的健康抽芽。

除了茶园管理,好的生态山场也是能够获奖又一个秘诀。本年度获得的白毫银针组茶王就来自柘荣东狮山山场,白茶教室在前几期专题中也有分享,忘了的同学可以点击复习链接回顾下。(相关复习链接:山场主人孔宪祥丨孔子后人做好茶拿茶王的“道”,是怎样的?)

*山场主人孔宪祥在518白茶鉴赏大会上拿了银针组茶王

东狮山是太姥山的主峰,海拔最高1480米,以花岗岩风化的沙砾壤为主,有着丰富的生态林,走过大大小小山场的孔宪祥对于山场的挑选也是很苛刻的。

在不断的对比中发现东狮山的茶在汤感厚重度、耐泡度、山场气息强度上都具有记忆点。

*云雾东狮

经过专家组3g5分钟浸泡出的茶样接近一泡茶多半的风味内涵表现。被放大的缺陷将会异常突出,工艺不到位的苦涩难耐,香气不到位的平平无奇。优点与缺点的明晰是专家组快速判断茶原料本身以及工艺成熟与否的直接切入点。原料不够硬核的很难在长时间浸泡里让茶汤有相应的愉悦度。

说到底,参赛茶除了欠缺有的没的个性之外,它们依然是现行市场标准,审评标准下的尖子生了,踩坑在这里完全不存在,有的只是专家大佬们对于标准之上附加多重品鉴经验于一泡茶的深度解读之后所作的最优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