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养茶”是如何存在于白茶工艺的?

逸云白茶 2024-07-11 19:33:03

养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养茶”的?又是什么时候,养茶变成了白茶不得不做的一步呢?

北宋景佑年间盛行的洪州双井白芽(蒸青散绿),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就提到了“养茶”:“自景佑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犹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避暑湿之气……”

这里提到的“养茶”是以红绸包裹了少量的双井茶放置于大量的普通茶叶之间贮藏,在当时有“十斤茶养一两芽”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最核心的那包茶叶受潮变质。但是这里的“养茶”和我们现在福建白茶产区中的“养茶”相去甚远。

*欧阳修《归田录》片段节选/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养茶”的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有的人会认为把茶存起来就是在“养”茶,还有的人会认为并筛渥堆这一步就是“养茶”,在学委看来,这就只是萎凋而已。

学委所认为的观点更倾向于,养茶是萎凋初焙之后,复焙之前的一步,多以大堆头或是装袋的方式归聚茶叶,让茶叶内部的水分重新变得均匀,以此来达到改善、固化内质的目的。

养茶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一月都有,主要根据茶叶的状态是否能进行定型烘焙来判断。(相关链接:“养茶”到底在养什么?)

“养茶”在福建白茶各产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几乎家家对着养茶的技巧都能说上几句。只是,“养茶”的出现,究竟是好是坏呢?这一步算是弥补性措施,还是增益性措施呢?

01

弥补性措施

前期做不好才去“养”

这类观点的小伙伴认为,养茶不就是在消除萎凋不足带来的青味吗?这一步不过是对萎凋不足的一种弥补罢了。

据我们采访得知,这种青味多来自低温萎凋,是热反应不充足,水走得不够透造成的。

前期不够好,只能靠后期来修补,通过养茶过程中的持续反应让青味走的干净一些,接着把香气养出来后就马上送去定型。

对此,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论点来佐证,之前做白茶也都没有说“养茶”,或者说养出来的茶一定会更好,大伙们都是按萎凋—烘焙的流程一步到位的,做出好茶也比比皆是。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工艺上的缺憾,能一次性做好的茶,为什么还要再去养呢?是因为不想一次就做好吗?

02

增益性措施

后期转化能让茶更好

看好“养茶”的小伙伴,更多的是认为白茶是一个很看重后期的茶类,人为能办到的远不如让茶叶自身发生转化来的更好。

他们通过养茶来使得茶叶梗脉的水分分布得更加均匀、通透,如此,茶叶的品质也更加稳定,风味上的可能性也更加多变一些。

*在萎凋槽里养茶的银针,需要在萎凋槽底部吹风防止养茶时温度过高

在白茶制作过程中,变量也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因素,白茶不炒不揉的工艺让它比其他茶类更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原本是可以一次性做透的,但是变量太多了,这就没办法一次性做透。

现在可以通过慢养来让它达到“透”的效果,再者,从成本的角度去考虑,这一步让白茶在制作过程的容错率提高,耗损率降低,能够降低变量带来的影响。虽然是小步走绕大弯,但这样不容易出错。

尤其是这个过程还不需要人一直盯着,量再大也能忙得过来。唯一的问题就是对茶叶状态的把控要跟得紧一些,养得太过,茶就会被养空。

可见,养茶也是讲究技巧的,说什么是工艺的缺憾,我只是想让茶更好,我能有什么错!

03

观点中立

有需要,就会有进化

这一类朋友所持的观点就是工艺不过是制茶的手段,管你是日晒、复式,还是电焙、炭焙,这茶养还是不养,我有需要我就拿来用!

比起情感上的绝对偏向,他们更在乎的是工艺性价比。能做透,就不养了;做不透,先别丢,养养看?万一更好呢?

在他们看来,白茶的工艺其实一直处在发展之中。

北宋时期的银线水芽(即银针)将芽头洗一遍后再蒸熟,之后再投入水中冷却压成饼,但这一步还不能算作是白茶制法,只能说是蒸青绿茶的制法。

再往后,明代就有了“生晒者为上”的认识,比较讲究全萎凋制法;但如果是半萎凋,在他们看来就是“芽茶以火作者为次”。

在制茶工艺演变的过程中,从蒸青到炒青,又因为炒青工艺很容易把茶芽炒焦炒断,于是又出现了烘青。

再说近代,1968年,福建白茶的港澳市场受到台湾白茶的冲击,为适应港澳市场的需求,福鼎白琳茶厂在白茶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轻揉捻”这一步,也就是我们如今说的“新工艺白茶”。1969年,这批白茶断货脱销,在港澳市场上大获成功。

不论是从丰富白茶的风味来看,还是从白茶制作工艺的完善来看,“养茶”的出现,和这些的制法演变并无太大的区别,有需要,就会有进化。

为了克服变量带来的风险,养茶应运而生。再说了,“养茶”本身也是一个“变量”,它会走向什么样的结果,谁知道呢?说到底,手段只不过是让茶更好的工具,并没有谁高谁低的区分,用或者不用,好用或者不好用,只从它能够带来价值去判断。

再一个,学委还有一个小发现,持中立观点的朋友在茶类方面涉及得比较多,并不是单一的专研白茶。学委猜测是不是玩得更“花”一些,接受度更高呢?

所以,养过的茶一定好吗?

有人认为养茶不是必须,但是养过的一定更好!有人则认为单纯从工艺的角度谈结果,完全就是耍流氓,原料、山场你是一个不管啊?

0 阅读:1